不要文凭要手艺 名牌大学生“回炉”读技校

凤网 2015-03-19 阅读数 315845

放下笔,拿起电焊,攻读哲学的胡昶从浙江大学退学,在技校里挥汗如雨学修理,如今他立志开一家汽车修理厂;

不做肌肉型男,武汉大学毕业的体育特长生彭凯瑞系上围裙、抄起锅铲学烹饪,现在他是长沙一家五星级酒店里学历最高的大厨……

关于大学生技校“回炉”,其实一直颇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并不值得提倡;但另一方面,在大学文凭不再金贵的当下,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也变得更加务实起来。

在我们的采访中,不乏名牌大学的学生在文凭与技术之间,毅然选择后者的故事。他们觉得,如果大学毕业证不能敲开就业的大门,那为何不放下它,转而学习新的技能,并重新定义自己的事业线呢?

放下笔拿起电焊的胡昶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诗韵

■你好,我是“大学生技工”

不爱书本爱电焊:名校生退学当“蓝领”

见到胡昶时,他正蹲在操场的石凳上,胡乱在衣服上擦了擦手,有些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啊,刚忙完手头上的活儿,一身脏兮兮的。”

这个不拘小节的男孩,在三年多前还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学生。如今,他放下书本,拿起电焊,在技校摸爬滚打两年后,成了长沙某大专院校的技术监督,下一步的目标是开一家汽车修理厂。

从名牌大学“出走”,在胡昶看来,不是大学的问题,而是在要一纸文凭还是一门手艺上,他做了更为实际的选择。

技校里的“名人”

2009年8月,胡昶收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儿子是整个家族里唯一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学生,胡昶的爸妈脸上有光,便在老家岳阳市湘阴县大摆筵席,亲朋好友更是各种称赞,都说胡昶有出息。

但就在两年后,20岁的胡昶做了一个决定:从浙江大学退学,到长沙的技工学校去学修理。

爸妈气坏了,直呼“败家子”。顶着压力,胡昶偷偷背上包,从县城汽车站坐车来到了长沙。一开始,人生地不熟,他寄住在正在打工的学长家里,每天上网看技校的招生信息。最后,胡昶锁定了湖南某汽修学校,东拼西凑借了些钱,便跑去报名。

“学费多少?”胡昶挤进报名的人群里,招生老师看了他一眼,问:“学什么的?”胡昶立马回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然后掏出一堆零钱,准备填表。结果旁人哈哈大笑,胡昶这才意识到,招生老师原来是问他想学什么专业。

之后,胡昶便成了汽修学校里的“名人”。不仅因为他一开始便闹了笑话,更因为他是当时学校里非常少见的“大学生技工”。

“我在汽修学校的这两年里,也碰到过几个和我一样,从大学退学或者毕业后来技校‘回炉’的人。”胡昶说,最初在技校时他觉得很不习惯,因为这里没有早晚自习,没有图书馆,也没有青春靓丽的学姐学妹,每天下了课,“只有一群男人勾肩搭背”。

 

“里子”和“面子”

大学是美丽的象牙塔,选择了退出的胡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渡期。因为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学修理简直等同于“做苦力”——每天抬着巨大的机器到处跑、手上几乎时刻沾满油污、眼睛成天盯着数据不敢怠慢、衣服汗得透湿也得撑到下课……不仅如此,每逢周末,胡昶还要跟着老师到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名为“实践操作”。

这样的生活让胡昶沮丧了大半个学期,直到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陈俊来到学校,胡昶才算真正进入了角色。

“学习还是需要互相鼓励的。”胡昶说,陈俊是四川师范大学的,虽然年纪比自己大,但两人在就业观上很有共识,“他是学艺术的,毕业后几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他也做过销售,结果发现压根养不活自己。最后痛定思痛,就报了技校,打算学一门手艺,踏踏实实挣钱”。

之后,胡昶和陈俊便开始“抱团求鼓励”,“隔三差五,我们就会去其他班交新朋友,希望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到时候大家一起创业。”两年时间,胡昶和陈俊就认识了5个技校班里的大学生。

“时间久了,学的东西越多,就发现技校和大学其实是‘里子’和‘面子’的区别。”胡昶说,在技校学习时,经常会有一些大型企业前来招聘电工、焊工等,月薪大概在5000至6000元,有些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岗位甚至能到8000元左右。“我当时觉得,‘大学生’、‘白领’这些都很有‘面子’;技校生干着粗活,却有‘里子’,学的是扎实的技术。所以当我的‘里子’战胜了‘面子’,就业前景就豁然开朗起来。”快毕业时,由于专业出色,胡昶被长沙某大专院校聘用,现任学院的技术监督,平均月薪6000元,偶尔还能接到“外单”,帮一些知名企业修理机械。

奔逃,只因专业就业率低

成功就业,胡昶松了一口气。因为当年他之所以在读大学的中途“跑路”,就是源于对就业的担忧。

“高考后填志愿,我想去中国民航大学,父母怎么都不肯。最后我听了他们的话,选了浙江大学的哲学专业。到了大学之后,我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我想要学习的东西。”回忆起两年的大学生活,胡昶直皱眉:“太枯燥了!班上的同学除了看书,几乎没有业余活动,学院更是考试不断,我天天净逼着自己接受一些名人思想与观点,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本以为大学四年就会这么平淡地过去,但学校的一张“就业登记表”改变了胡昶的未来。

2011年6月,身为学生会干部的胡昶被系主任安排调查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有些吓人!”胡昶说,与学长学姐们沟通过后,他才知道哲学专业的学生转行率高达85%,“如果毕业后是去做销售、做文员,那何必要学四年哲学?”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胡昶查了不少关于各个大学专业就业率高低的数据,“我发现,如果能吃苦的话,还是学技术的就业前景更明朗”。于是,2011年的暑假,胡昶便鼓起勇气,和父母摊了牌。

“如今我进社会两年了,我也懂得了,其实大学和技校没有谁更好,只有谁更适合。”与应届大学生相比,胡昶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于“学得扎实”。“和以前浙江大学的同学聊天,他们提到就业时总会感到迷茫,但我不会,因为我有一门技术,我的目标就很明确。”

不过,胡昶要了“里子”,他的爸妈却依旧想要“面子”,至今都不能接受本来读着名牌大学的儿子如今成了“修理工”。所以,胡昶今年也有个愿望:“希望能开一家汽车修理厂,自己做老板,这样也许就能哄好老爸老妈了!”

 

彭凯瑞从体育特长生变成长沙五星级酒店的大厨

不爱肌肉爱鸡肉:来一份勇敢,体育生成酒店大厨

长沙小伙儿彭凯瑞在武汉大学读书的时候,是个荷尔蒙值爆表的体育特长生。毕业后,他突然“小家碧玉”地拿起了锅铲,跑去烹饪学校煎炒烹炸煮,烟熏火燎一阵锤炼。如今,26岁的他是长沙五星级酒店——万达文华酒店里学历最高的厨师,月薪7000元。

因为做菜而改变了自己事业线的还有彭凯瑞在技校的同学蔡航。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他现在白天在华天酒店当厨师,晚上兼职做英文翻译,厨子、文人两个角色转换自如,月薪过万。

名校文凭不是“万金油”

从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到五星级酒店的厨师,彭凯瑞经历了一个纠结的过程。

2012年,彭凯瑞从武汉大学毕业,但名校文凭并没有为他的就业加分。他在一所职业学校找了份体育老师的工作,一直转不了正,每个月拿一千多元钱的工资,让他越干越郁闷。

“男人赚不到钱,就很没自信。”后来,彭凯瑞听说连中专毕业的同学薪水都比自己高,觉得挫败的同时,他也开始重新谋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有一天,彭凯瑞发现当厨师很挣钱,便有些心动。但自己好歹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便有些拉不下这个脸去学厨。直到2013年年初,彭凯瑞在大街上看到一则某烹饪学校的“大学生技师班”招生广告。

技校里的“大学生班”?彭凯瑞有些好奇,也迫于生活压力,便鼓起勇气报了名。

不过,彭凯瑞并没有告诉家人实情。“怕父母不理解,另外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于是,他撒了个谎,只说学校派他去“进修”了。

虽说体育与做饭看起来沾不上边,但彭凯瑞还是尽可能的将二者联系起来。他颇具阿Q精神的安慰自己,学过体育的男厨师,优势就在于力气够大,颠锅、砍骨头完全不在话下。在学习时,彭凯瑞也加倍努力,期望用最短的时间学到真本事。

一年时间里,彭凯瑞先后在长沙四家知名酒店实习。2014年7月,因为在万达文化酒店的招聘会上表现突出,他被聘用了,平均月薪7000元。

“进修”班上多知音

说起在技校学习烹饪的经历,彭凯瑞认为最大的收获不在于厨艺,而在于“知音”。

最初进校学习,彭凯瑞一度怀疑自己“四年本科白读了”,居然沦落到来学炒菜。但让他惊讶的是,同一个烹饪班上,他居然遇到了十多名本科生,“大多数是三本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的是应届毕业生,有的则是闯了几年后还是打算学门技术,也方便换行业”。

与彭凯瑞关系最铁的蔡航也是因为学厨而改变了自己的事业线。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他在华天酒店找到了工作,白天做厨师,晚上还能偶尔做做英文翻译,一人分饰两角,月薪过万。

彭凯瑞说,去技校“回炉”,让他们受益良多。尽管也会面临质疑,“但生活是现实的,求职不顺、就业坎坷是实际情况,一心端着‘我是大学生’的清高,其实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90后小伙想当“精品技工”

2012年,“90后”长沙小伙焦喜春从湖南商学院本科毕业。学市场营销专业的他踌躇满志,南下深圳找工作,进了一家化妆品公司,月薪不到3000元。

“深圳消费高,光食宿就要2000元,每个月根本存不住钱。”在深圳工作了半年,焦喜春想换工作。但几次面试下来,发现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看到高薪聘请不到技工的新闻,他内心为之一动,思前想后,决定试试。“年轻,不行,就重来。”

之后,焦喜春辞掉工作,回到长沙,进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培训大学生的“回炉”班。一年后,焦喜春被分配到上海大众长沙分公司实习。不久,他成为了上海大众长沙分公司的一名正式维修电工,每个月工资近8000元。

不久前,上海大众集团举行公司职工技能竞赛,焦喜春代表长沙分公司参加竞赛,在“名技”如云的技能比武中拔得头筹,获得“维修电工第一名”。此时,离焦喜春正式入职上海大众不到半年。

“要成为一名精品蓝领,不仅要学会同机器打交道,还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修养。”谈起未来的打算,焦喜春说,希望更加完善自己,发挥好自己的文凭和技术优势,成为一名兼具硬技能和软实力的工程师。(据《湖南日报》)

 

女大学生的“超级保姆”梦

热衷于学技术的不仅仅只有男生。

在深圳市的保姆学校——中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大学生学员在该校学员中所占比例已经越来越高。据该校董事长朱凤莲介绍,短短三个月里,已经有4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该校接受培训,约占学员总人数的8%。

毕业于河南开封教育学院的河南籍学员谢雨含参加育婴师培训的目的很明确:“第一,当前就业压力大,我想学一门技能,靠自己的能力吃饭。第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育婴师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现在基础打好了不仅能找到工作,而且有利于将来自己在这个领域创业。”

而毕业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沈婷婷则在专心学习如何给婴儿喂奶。尽管有人认为大学生当保姆很“掉价”,但她却很有自信:“即便是当保姆,我也要精益求精,做一名能提供更优质、更全面、更高端服务的‘超级保姆’。”

(据《楚天都市报》)

■技校里的“大学生班”

攥着大学文凭,还“降格”到技校念书,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如今,大学生技校“回炉”的新闻却是屡见报端。不少技校也看到了这股趋势,纷纷推出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培训班。

“如今的大学生放得下架子”

长沙新东方烹饪学校就有“大学生技师班”,学制一年,2013年招了52名本科、专科毕业生,“还一年比一年火,2014年就招了74名本科、专科毕业生”。该校招生处负责人黄文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以前,大学生对当“蓝领”并不感冒,而家长的传统观念,也制约了学生在就业上的选择。但如今,就业形势不算好,“回炉”学习的人便多了起来。

黄文还表示,其实学校成立“大学生技师班”的初衷是招收应届毕业生,结果报名的却多是往届毕业生,应届生只占三分之一。“很多应届生求职姿态高,放不下架子,宁愿坐在办公室里拿1000元的月薪,也不愿到一个月能挣四五千的餐馆去。可工作几年后,经历了一些挫折,更面临生活的压力,重新学门技术来傍身也变得可以接受了。”

大学生技工不仅吃香,更能成“工王”

除了湖南,技校里的“大学生班”也是全国“开花”。

2005年,沈阳市第一机床厂技校成立“大专班”,顺利地招到了想“回炉”掌握一技之长的50余名大学生。近两年,每年大连市技师学院都有近10名大学毕业生到校“回炉”;

2009年,武汉铁路桥梁高级技工学校开设首届“大学生班”,当年招收了56名大学毕业生。还没等毕业,就被中铁大桥局下属的各个国企单位一抢而光。该校的副校长李舒桃认为:“大学生班培养的是‘工王’,是能带队伍、能解决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李舒桃说,大学生“回炉”当技工,优势不在技能和经验,而在于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他表示,一般工地上普通工人要成长为中层管理人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而大学生技工的成长周期明显要短得多。

 

■大学老师论“回炉”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大学生技校“回炉”,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多元化选择。大学并非教育的终点,一个人读完大学,完全可以继续接受其他各方面的教育,技校的职业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大学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我们不可能要求高校全部按市场需求来教学。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将来应该让大学与一些规范的培训机构强强联合,使学生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河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东方:总体上看,毕业生并不全需要“回炉”。如今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多样化阶段,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纷纷出现,这就要求高校要分工明确,既要有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学校,也得有培养引领社会发展的尖端型人才的学校。比如,“985”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渐渐向研究型大学全面转型,其目标就是要培养专家、教授等高精尖研究型人才;而目前国家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其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熟练工人。

■专家支招

顺应时代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就业道路

陈翰文(湖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办公室副主任、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

对于大学生技校“回炉”,陈翰文认为,这与国家教育的时代性有关,应该要辩证看待。

“大学生上技校,与国家如今面临的高级技术人才缺乏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两大现象息息相关。在两种现象同时出现的背景下,一批自主性较强的学生就有了对‘文凭’和‘技术’的比较。”不过,陈翰文也认为,传统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各有特点,不能片面地说哪个更好,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

因此,对于本科大学生是否要去技校“回炉”,陈翰文建议分两种情况:首先,学生自己对职业要有初步规划,想学技术,就要先想清楚是否能吃苦、是否不介意外人的眼光;其次,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属于“理论派”还是“实干派”,个性强势主动的学生更适合学技术。“当然,最理想的‘回炉’还是学有所成,结合在大学培养的学习能力、理论基础,再进入技校锻炼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在职业道路上便能更快更好的发展。”陈翰文说。

陈翰文也提醒,“回炉”并非适合每个人。“不是人选择职位,而是职位选择最适合的人。如果盲目‘回炉’,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编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学生们之所以选择去技校“回炉”,原因大多是“专业就业率低”、“没有技术,好工作难找”、“本身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而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端着“天之骄子”的架子,而是愿意顺应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这些,都让大学生们有了足够的理由主动充电,进入技校去习得一技之长。

技校的火热,其实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文凭已无法再成为就业的灵药。从“务虚”到“务实”,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教育部也表示,将多措并举支持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对大学生去技校“回炉”感到惊讶,这也算不上中国特色,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一直存在,甚至连硕士、博士,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一部分大学生接受相关技能教育或培训,在毕业时实现从校门到厂门的“一站式”就业,这也应当成为一种趋势。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瞬息万变,作为年轻而有活力的大学生,更不能吃文凭的老本,而应抱有学无止境的追求,做到文化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也只有这样的青年,才能在大发展的时代里大有作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