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进疆66周年系列报道:许多人终其一生未能再回家乡

凤网 2016-08-04 阅读数 188108    赞 3

(原标题:历史钩沉八千湘女进疆纪略)

文/李立

扛起沉甸甸的收获,年轻的脸上洋溢着欢乐。这正是远赴新疆屯垦的湘女们最真实的写照。

在长沙市人来人往的湘江风光带,有一块巨石屹立在辛弃疾曾扎营的营盘路湘江边上,名为“湘女石”。这块重达百余吨的巨石产自天山。都说湘女温柔多情,为何以如此巨大的一块磐石来铭记?

这块“湘女石”是为了纪念1950年至1952年进疆的湖南女兵而立,史称“八千湘女上天山”。当年那些聪明伶俐的青春少女,正是从营盘街47号启程,踏上了一条关于理想、信念与奉献的征途。

六十多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湘女,有些已不在人世,剩下的也均已是耄耋老人。这些湘女,为了国家的战略大局和新疆的繁荣兴盛,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甚至子孙后代,都留在了离家乡有几千公里之遥的新疆。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再回到湖南。

天山巍峨,湘水奔流。作为湘女们的豪情象征和精神寄托,家乡人民从新疆采来这块湘女石。她代替着远在西域的近8000名湖湘女儿,静静地聆听着母亲河亘古不变的涛声。

1950年,王震(中坐者)、陶峙岳(右立者)共同研究石河子新城建设规划。

她们是战士,响应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来到新疆

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

当时,共和国的决策者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垦荒屯田,扎根新疆,以改变自汉代以降,历代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以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

新疆部队领导人王震司令员和陶峙岳将军于是率领着部队开始了一场铸剑为犁的战争。

这场战斗更为艰巨而漫长。因为战士们面对的,几乎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碱滩沼泽。但是,经过广大官兵的辛勤劳动,1950年,无论蔬菜、肉食和粮食产量,都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然而,还有另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摆在王震等决策者的面前。二十万大军,很多人的婚姻问题都没有解决。“没有老婆安不下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如果官兵的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决策者们决定征召女兵以解决这一问题。

1950年春,身为湖南浏阳人的王震亲自写信给家乡的领导——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要求湖南党政机关协助招聘一批女兵,并派新疆军区政治部领导熊晃将军到湖南任招聘团团长。

1950年初,《新湖南报》连续刊登了招聘女兵的广告,长沙市车站、码头及市内各主要路口招聘团扯起巨大的横幅,号召女青年参军去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校女生、社会女青年争先恐后去营盘街47号招聘团报名,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熊晃将军及招兵军官热情回答大家的询问。

熊将军激情地说:“你们被录取后,将是毛主席家乡第一代进疆的女兵,是亘古荒原第一代开拓者。我们要在那里盖工厂、办大学、建新城、办机械化农场……你们是军队的女儿,新疆需要有知识、有作为的女青年去参加绘制最新最美的画卷……”

长沙城里沸腾了。报名的女青年从乡间、从附近的县市、从遥远的大山深处走来。有人瞒着家中父母;有人偷偷在衣服口袋里装上石头、秤砣,只为了体检时体重能达标;有人甚至拿了姐姐的毕业证书瞒过招聘团的同志。

这一切,只为了自己能顺利被筛选上。

在1951年和1952年,更有极少数的女兵年龄只有13岁,连小学还没有毕业,经不住她们再三恳求,这些“娃娃兵”也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在军垦建设中巾帼不让须眉的“塔河五姑娘”在兵团可谓是家喻户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军垦精神的象征之一。五姑娘中,就有来自湖南的湘女。

她们是文化使者,用湖湘文明滋润新疆

除了1950年招收的3600多名女兵,1951年、1952年又招收了近5000名湘女参军入疆,这便是“八千湘女”的由来。

这些湘妹子,满怀激情告别了养育她们的湖湘大地,奔赴遥远的新疆。除少数女兵留在军区直属机关,大部分女兵分到天山南北二十二兵团垦区。

与后面进疆的山东、上海等地女性不同,湖南的这“八千湘女”,绝大多数是被称为当时社会“稀缺资源”的学生女兵。湘女群体贡献新疆的不止是优质劳力和对男兵的婚姻,更有她们的文化力。

新疆获得解放时,大多数农村还处在封建社会中期,个别地区存留完整农奴制。屯垦并不是简单地开出荒田种出粮食,更需要的是先进的中原文化系统积淀,完成新疆的整体进步,最终稳固屯垦成果。

湘女们的到来,给荒原带来深刻而全面的变化。据统计,至少有200名湘藉女兵进入新疆农学院学习,成为散布全疆的垦区农业技术精英,提升了农业种植水平。

湘女们还在边疆大漠上承担起了先进文明传播的任务。第一代女教师、女医生、女护士、女农技师、女拖拉机手、女文艺兵……纷纷涌现。湘女们全面改变了当地的诸多生态,并将湖湘女性特有的“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的精神带到新疆,使一个黄沙弥漫的粗犷世界开始绽放柔和、文明和理性的光辉。

如今,位于石河子市的军垦博物馆每天迎来川流不息的人流,来缅怀和纪念这段历史。 

这是一张拍摄于九十年代的湘女合影。如今,照片上的很多人已经再难找齐。 

她们是妻子和母亲,把女性柔情献给新疆

湘妹子到达垦区前,这里称得上是“男儿国”。“人民战士来垦荒,就地取材盖营房,建起排排地窝子,冬天暖来夏天凉。扎根边疆搞建设,要在这里入洞房。”这是当时垦区流行的顺口溜。

“入洞房”确实道出了大龄指挥员的心声。他们南征北战,戎马多年,都老大不小了,早该成家了。如今垦区来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肯吃苦、妙龄可人的湘妹子,便成了大家竞先追求的对象。

那时候,干部喜欢上哪个湘妹子先要让组织上知晓,有个不成文的程序是“组织牵线,领导谈话,双方谈心,服从决定”,不能乱来。八千湘女被招入伍来到新疆,军人婚姻问题,也就按职务、参加革命的时间,一批一批解决。时不时领导会给湘女介绍对象:二十八岁以上,五年以上党龄,团级干部,怎么样?这便是当时“二八五团”说法的由来。

八千湘女的婚姻问题一度被认为是一个敏感问题,其中出现的组织包办形式因为信息不透明,而受到外界指责和诟病。但史料显示,最开始在基层连队出现的急躁催婚现象被军队高层获悉后,得到了制止。部队进行了相关婚姻条例的专门学习,彻底实行婚姻自主原则。

有不少湘女在组织安排的多次选择中,觅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如今,大部分在世的湘女都认同一位叫戴庆媛的湘女姐妹提出的说法:“我们的婚姻是道德婚姻”。不过,道德往往意味着牺牲与痛苦,最为典型的,就是湘女们的丈夫基本都比她们年长许多,时至今日,老伴们往往先她们而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以外的凄凉荒芜使它千百年来一直是遥远异乡的代名词。但湘女们一致认为,她们的牺牲是值得的——以小我的牺牲换来了一个新的新疆。

湖南女兵们是新疆屯垦戍边大军中特殊的一部分。她们自来到这里,就开始在这苍茫的大荒原上,演绎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也演绎着她们的理想与追求,光荣与梦想。她们做了男人们所作的一切,有许多人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

在这块遥远的国土上,少有人作出的牺牲比这些女兵更多。

点击查看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全部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