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儿童文学作家周静:“希望我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走慢一点”

凤网 2018-10-17 阅读数 389379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我对孩子心灵世界的关照与感受更多一点,所以,我不在乎我的女儿是否要赢在起跑线上,我更希望她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这是80后儿童文学作家周静的育儿观。虽然也是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但是,显然她与很多年轻家长对待孩子的成长态度不一样,她更关注孩子内心世界里最细微的感触。

去年,周静凭借《一千朵跳跃的花蕾》获得了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是我国儿童文学的最高奖,足够有分量。但是,获奖对她来说,已是稀松平常的事。现任《小学生导刊》编辑的周静,此前已出版有长篇童话《牛角洲旅店》《叮当响的花衣裳》、《七岁汤》、《栀子花开了一朵又一朵》、《申奶奶的杂货铺》以及短篇童话集《跟着音符回家》等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先后多次拿下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张天翼儿童文学奖、“大白鲸世界杯”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也许是获奖颇多的缘故,周静对待作品就如同对待孩子的态度,顺其自然,注重感受。“我喜欢儿童文学那种独特、温暖的单纯。这种单纯欢快而明亮,即使面对复杂、沉寂甚至黑暗时,依然能熠熠发光。这是一种力量,让人心生希望。”

阅读改变了沉默寡言的孩子

“我在湘阴农村长大。小河、田野、树林、村庄就是我所熟知的世界。小河流过我们的村庄,经过一片小树林之后汇入了洞庭湖。小时候,我以为那里就是世界的尽头。在我目光所及的尽头,一个看不见的想象世界飞扬生长。”10月15日,周静这样感性而细腻地跟记者描述她的童年时代。她说彼时的自己是一个沉默的,喜欢沉浸在内心世界的小女孩,是阅读给她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周静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小学的老师,对于这个沉默的女儿,他表达爱的方式是给她带回一本本课外书去填补她在乡村生活里的孤独时光。

阅读让周静由此爱上了文字、爱上了文学。长大后她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年毕业后又机缘巧合的成了《小学生导刊》杂志社的一名编辑。

“一开始确实没想过往后会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当时,主编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刚进来的新编辑尽快找到儿童文学的语言感觉,就要求我们写一写童话故事什么的。就这样,大概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我就创作了第一篇童话故事《木龙找新娘》,一年后在当时的《儿童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周静的儿童文学创作之路由此打开,她说自己从小沉默寡言不喜欢和人打交道,而儿童文学创作帮她找到了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儿童文学那种独特温暖的单纯是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让人心生希望。于是,我一次次试图在我的作品里传达这种力量,传递希望”。

很长一段时间里,周静的创作之路一路顺遂,作品《牛角洲旅店》、《叮当响的花衣裳》、《七岁汤》、《栀子花开了一朵又一朵》、《申奶奶的杂货铺》等屡获大奖。但此后,她就渐渐陷入一种迷惘,既害怕风格和写作手法的重复会阻止自己的创作发展,又常常为寻找突破而焦虑。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周静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特别是有了女儿后,她发现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开始改变,而她也在这种过程中渐渐找到了新的创作突破方向。之后,她创作出了《一千朵跳跃的花蕾》长篇童话,讲述了“我”的12个姨不同的性格以及她们既真实又荒诞的故事。12个姨,代表着12种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理,充满智慧和诗意。这部作品被中宣部列入2015年度“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2017年更是获得了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如果说我以前的作品主要弘扬的是美、自由这样一些比较形而上的主题而和现实世界相隔离的话,那么,在新的作品里我开始尝试和生活对话,我觉得这就是我现在在创作上的根本变化。”

培养专注力就这么简单

女儿今年7岁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儿童世界的作家,人们难免不好奇周静的育儿之道,是否和普通父母有不同呢?

“其实在教育方式上,我跟大家一样并没有更多技巧,只是在心态上我可能没那么焦虑吧。”周静说,她的女儿现在上二年级,她目前没有给她报任何培训班,女儿只要完成在学校的学习,其他时间都属于她自己。

“相对于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有多么优秀,我更看中的是我的女儿将来是否能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吧,我不希望她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相反,人生的道路很长,我希望她走慢一点,攒下劲来走得更长远一点。”

但对女儿的培养周静并非完全无为而治。有一次她和朋友一起带孩子去一个风景名胜地游玩。在景点门口,两个孩子却对门口一个斜斜的水泥斜坡感了兴趣,把它当成了天然滑梯,两个人爬上来滑下去玩得不亦乐乎,根本不愿意再进去看什么景点。朋友执意要强行终止两个孩子的游戏,赶紧去逛景点,周静却制止了,一直陪着让这两个孩子玩到尽兴,最后,连景点也没看上。

“我们常常说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很多办法,实际上,让孩子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持续地投入,不就是一种专注能力的培养吗。”

周静承认因为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她对孩子心灵世界的关注和理解确实比普通家长要更细微更具象一些,也因此,她更愿意以遵从孩子内心世界真实感受的方式去陪伴他们成长。

周静说,成人对于孩子的想法常常是以成人的角度揣摩出来的,这也因此让你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始终隔着一座看不见的桥梁。比如说,晚上孩子一个人上厕所,很多孩子都会说害怕。一般家长就会鼓励说,“要勇敢点,不要害怕”,但如果我女儿说害怕,我什么都不会说,就会过去陪她把灯打开,我觉得这种勇敢不叫勇敢。孩子恐惧黑暗是一种本能,不要强迫他去克服,家长走过去陪着他一起把灯打开,照亮的是彼此依偎的温暖。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是他能克服认知意义上的恐惧后而去积极行动的勇敢,我希望我的孩子拥有的是这样的勇敢。”

这才是最好的亲子阅读

因为长期与文字打交道,对于家长们目前普遍关注的少儿阅读,周静也有自己的看法。

“要警惕校园流行刊物对孩子阅读的损害。”周静说,不是说,只要孩子拿着一本书就是在阅读,如果,孩子时常阅读的是那种粗劣的,只提供搞笑猎奇故事的流行刊物,它首先会消耗孩子大量的时间,其次,损害了孩子对阅读的期待,让他以为阅读就是消遣,错过了阅读培养的敏感期。实际上,真正的阅读是对人心灵世界的激发和享受。

对于亲子阅读,周静认为不是你给孩子朗读一本书就是亲子阅读,最好的亲子阅读,是找到你和孩子都共同感兴趣的书籍,或者在一本书籍里找到各自感兴趣的点共同阅读并相互交流,“这样的亲子阅读家长才会觉得不累,孩子也会有更有乐趣。”

当然,再好的阅读方式也可能要因人而异,周静为此专门跟记者说了一个让她很有感触的故事。有一次,周静在浙江给当地的孩子做演讲,结束时一个小女孩问她:“您能不能写一个我家乡的故事?”。周静想自己是个湖南人,怎么可能来写这个孩子家乡的故事呢?可仔细一听,小女孩的困惑却很具体,她说她老家在河北,是随父母迁居到了浙江,因此孩子没办法了解或描述自己的故乡。“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不断迁居,显然,这种不安定和动荡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影响的,故乡的概念于他们来说,就是模糊而缺少感受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在为孩子送去精神抚慰的同时,帮助她们在阅读中建立了一个永远的故乡呢?这是我在思考的,也是这些家长应该思考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