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户孩子的“重生 ”:捐器官救四人

凤网 2019-12-25 阅读数 56874

编者按:2019年4月,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启动“记者在扶贫一线”活动。今日女报社响应号召,派出“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谭里和蹲点扶贫一线。在过去的9个月里,谭里和拄着拐杖,亲历扶贫现场,见证脱贫攻坚进程,挖掘扶贫一线鲜活故事,撰写了大量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这篇耗时近一个月采写的报道,是他参加2019年“记者在扶贫一线”活动的结束篇,是他在新时代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

一直坚强的柏昌开见到帮扶他的扶贫干部瞬间泪崩。

摘取器官手术之前,柏昌开(左一)看儿子春英最后一眼。

一个深度贫困户家庭的12岁瑶族残疾孩子,他的人生价值似乎是在生命消逝的那一刻凸显的:一直被帮扶的父亲用报恩的方式决定捐献他的器官,让素不相识的四名患者的生命重获光彩,也使这个特殊孩子的生命有了另一种崇高的归宿。

花季生命的意外凋落

12岁的柏春英从屋顶摔下来时没有目击者!

11月15日上午9点半左右,62岁的柏昌开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中心卫生院办完出院手续,待他回到柏家村的家时,发现了躺在屋檐下深度昏迷的儿子。

11月15日上午,12岁的柏春英从楼上坠下。

柏昌开半跪了下来,一双原本就因生病抖个不停的手,此时哆嗦着抱起孩子放到床上。他一边呼喊,一边掐孩子的人中、按压胸口……

几分钟惊慌失措的施救无效后,柏昌开跌跌撞撞地向离家不到200米的村部跑去。没有手机的他想找村干部帮忙打120,救救孩子!

哭嚎着的柏昌开突然闯入柏家村村部,迫使正在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停了下来。

听说情况后,村主任莫香宝、村秘书柏昌锋几乎一路狂奔来到柏昌开家。看到床上脸色铁青的柏春英,莫香宝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11月15日下午4时许,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在经过全力抢救无效后,宣布柏春英脑死亡。在重症监护室门口,听到噩耗的柏昌开瘫坐在地上,抱头痛哭了起来。

柏春英是一个稍显特殊的孩子。或许是受有精神障碍母亲的遗传,他的智力稍低于常人,语言也有障碍。

村秘书柏昌锋说:“家里虽然很穷,但春英的善良却是从骨子里发出来的,只要他有的东西,都愿跟其他人分享,别人不要都不行。”

这张帮扶人廖书军走访时拍下的照片,春英秀气且腼腆。

青年教师廖书军是柏昌开家的帮扶人。他走访时会买零食去,春英会毫不吝啬地分享给身边的孩子。“孩子热情、懂礼貌、勤劳能吃苦。”这是帮扶一年多来春英留给廖书军的深刻印象。

春英四年前获得的“好孩子”奖状还贴在墙上。

春英的班主任黄珊老师告诉记者,在学校读书,遇到同学忘记带作业本或者课本,他会把自己的作业本或课本主动送上。

谁也不知厄运为何降临到这个善良的孩子身上。柏昌锋说,出事那天,他妻子看到春英爬到屋顶去捡被风吹落的栗子,妻子还叮嘱他注意安全。事后推测,春英可能是在捡栗子时不慎摔下,头着地致颅脑重伤。

柏昌开说,他抱起孩子时,孩子手里还紧紧握着两颗小小的栗子。

阳光照耀的特殊家庭

在柏家村,柏昌开的家庭很特殊。他从小丧父、母亲离家,吃着百家饭长大、体弱多病的他一直在外面打零工维持生计。

49岁那年,柏昌开从外面带回来一个女人,他喊她“春妹”。

柏昌开说,春妹是他春天时在广东清远一个小镇上打零工时认识的,她有精神障碍。在春妹流落街头靠捡垃圾果腹时,生活同样艰难的柏昌开给了她一口热饭吃。那年回家过春节,柏昌开去车站,春妹追了他几百米,他下定决心把她带回了家。

春妹的到来,让柏昌开结束了漂泊的生活。他和春妹住在父亲留下的一间透风漏雨的老房子里,耕耘着7分水田,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2007年6月2日一早,柏昌开醒来发现春妹下身湿漉漉的。羊水破了,要临产了!柏昌开惊出了一身汗。令他尴尬的是,他居然连送春妹去医院生孩子的钱都拿不出。危急时刻,邻居和亲戚们闻讯赶来,伸出了援手。

儿子顺利生下来后,没上过一天学的柏昌开给孩子取名“柏春英”。四年后,小儿子出生,他给孩子取名“柏春雄”。有村民这才看出,这个有些弱小的父亲对孩子寄予“英雄”式的希望。柏昌开说,其实不止于此,孩子名字里还包含着对“春妹”的感激,没有“春妹”,就不会有“春英”和“春雄”。

两个年幼的孩子、连自己都无法照顾的春妹、因病渐渐丧失劳动能力的柏昌开,一直以来,这个特殊的四口之家是靠村里人接济着过日子的。柏昌开最担心的是,自己哪一天如果走了,孩子和他们的母亲该怎么生活。

让柏昌开真正看到希望的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到来。

2015年10月25日,柏家村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民主投票结果,柏昌开一家得票数排位第一。

接下来,柏昌开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住进了政府修建的保障性住房,饭吃得饱、衣穿得暖、病看得起、书读得起,一项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把这个跌入生活谷底的家庭拽了上来。

 “以后要感恩!”这是柏昌开教育孩子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崇高的“分享”

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对口帮扶医院,11月15日傍晚,12岁男孩柏春英脑死亡的信息报告到湘雅三医院。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重症监护室主任伍光晗看来,医生除了治病救人外,还可以开启生命的另一个归宿:让逝者身体的某部分器官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活”在世上。

“器官移植”——62岁的柏昌开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一脸茫然。当医生解释,已脑死亡的春英的部分器官还能去救人时,柏昌开几乎没有犹豫。

这个信息反馈到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的医学专家连夜赶赴千里之外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这是一场生命和时间的赛跑。在中国,每年有数十万人在等待器官救命。

大量医学实践证明,脑死亡者因为有残余心跳,其脏器的血液供应得以短暂维持,他们的脏器组织有较强的活力,为移植成功提供了更有利的先决条件。

11月16日上午9时许,在柏家村村部会议室里,远道而来的医学专家、江华瑶族自治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村干部以及孩子亲属含泪看到,柏昌开用抖动的手在《人体器官捐献确认登记表》上歪歪斜斜地“画”上了自己的名字,摁下了红手印。

获悉柏昌开家的情况后,当地干部为其捐款。

临走时,县红十字会干部黎永珍获悉柏昌开家是村里最穷的贫困户后,这位曾在贫困村担任过两年第一书记的女干部,把身上带的600多元钱全塞进柏昌开手中。

当天下午,春英的肾脏、肝脏以及眼角膜被摘取,随即被紧急送往长沙。

“一个村里最穷的家庭,却为社会献出了最珍贵的东西。”时隔11天后,黎永珍谈及此事仍止不住泪水。

柏昌开在整理春英的遗物。

11月27日下午,记者问柏昌开为什么同意把孩子的器官捐献时,他用抖动的手指着房子、桌上的大米、床上的被子、身上的衣服……语气显得很激动:“这些还有这些,都是政府的帮扶和好心人的帮助我们才有的,孩子虽然不幸,但能够救别人为什么要拒绝呢?这就当是我们报恩政府和社会,孩子一定不会怪我。”说完,柏昌开抱着来看望他的帮扶人廖书军恸哭起来。

12月8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了解到,11月17日凌晨,春英的两个肾脏分别被移植到一名23岁女性尿毒症患者和一名44岁男性尿毒症患者体内,而肝脏被移植给了一名37岁的男性肝衰竭患者。

“目前接受移植手术的患者恢复得非常好。”12月18日,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同时表达了对器官捐赠者的敬意。

12月22日下午,随着春英的眼角膜被移植入一名14岁的男患者眼中,这个生活在贫穷家庭里的特殊孩子,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崇高的一次“分享”。

出品:今日女报谭里和工作室

文、图:首席记者 谭里和 记者 周纯梓 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