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矿,不差钱”12岁女孩三天花上万元,全买了这东西!谁来拯救孩子的消费观…

凤网 2020-06-05 阅读数 43641

-1-

盲盒成孩子爆款?

原来盲盒“中毒”的不止是年轻人

半个月时间里

胶州12岁女孩偷偷用手机转出妈妈的存款

分三天在胶州宝龙的宜百利

购买了一万余元盲盒

女儿偷转存款,万元买盲盒

“当时女儿只是说用我的手机玩玩,没想到她竟然用我的手机转了账,而且把聊天记录都给删除了。”崔女士说,直到快过年需要用钱时,她才发现钱不见了,“应该是女儿用我的手机把钱转走了”。

事发后崔女士立即找到女儿,并在其床底下翻出了一书包小玩具,“这些东西都出自所谓的盲盒,每一个都很贵”。崔女士经过查询消费记录发现,女儿购买这些盲盒共花费12547元。

崔女士告诉记者,发现此事后,她第一时间报了警,但是警方认定这不属于诈骗,建议她直接联系商家。“我发现的时候已经处在疫情期间了,全都封闭管理,没办法我们就只能在家等着,也没法第一时间去处理。”崔女士说,后来得知宜百利已经正常营业,她这才打算进行维权。

“女儿完全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转的钱,这种消费怎么能算数呢?”崔女士表示,发生这样的事,作为商家应该第一时间联系孩子的监护人,尤其是短短三天时间里,发生了12547元的消费,更应该联系到家长,但是她压根就没接到对方的任何一个电话。

记者随后将此事反映给胶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一起前去处理此事。

胶州这家商铺的门店非常显眼,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而盲盒位于门口显眼的地方。

对于崔女士的诉求,店里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尽到了提醒核实的义务,但女孩一直表示“家里有矿”“不差钱”。

但是对于这个说法,崔女士并不认同。“她还是个孩子,说家里‘有矿’那就‘有矿’吗?”崔女士说,因为疫情,自己本来维持生计的小生意入不敷出,现在她只能靠抄水表挣点钱为生,这一万多元对她来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盲盒不能二次销售,店家退还6000元

“我们也是受害方!”说起这件事,店家感觉也很委屈。

记者联系到商铺负责处理此事的相关负责人,其表示,最早一次是去年12月15日左右,当时看到女孩出手非常阔绰,他们也是多次询问其家长是否知情,并询问其家庭信息,而且为了让她能节省一部分钱,店员还表示可以注册会员享受折扣,但均被其拒绝。

崔女士女儿展示给店员的其母亲转账记录截图。

在与女孩进一步交流核实过程中,她均表示自己每个周零花钱都是上万元,并给工作人员出示了其母给自己的零花钱的转账截图,两次转账金额分别为6800元及10000元。在购买盲盒过程中,她还把重复的送给同行小伙伴,十分大方。后来女孩还加了店长微信,要求预留新款盲盒。店长微信提醒她花钱多,女孩表示:“自己零花钱多,花几千跟花一元一样,没感觉!”

店方出具了女孩展示的其母亲转账零花钱截图,以及与店长的聊天记录。“我们和当时围观的消费者都以为这是个‘富二代’,如果知道她是偷转其母亲的钱,而且说了这么多谎话,说什么也不会卖给她。”该负责人表示。

崔女士女儿与店员的聊天记录。

该负责人坦承,盲盒购买者以学生群体居多,很多消费者买到隐藏款及惊喜款,转手可以卖个高价,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玩具。大多数盲盒包装共两层,外盒包装打开后是内袋,消费者并不知道盒内的具体物品,所有盲盒销售外包装都不允许揉捏,因为外盒一旦损坏就不能进行销售。

采访时该负责人表示,作为店家,他们已经尽到了相应的提醒核实义务,出现这样的事情,把责任全部归于店方显然有失公平,作为孩子的家长也应该承担相应监管责任。

“盲盒不能二次销售,我们花钱收回来,也只能自认损失。”该负责人表示,女孩购买盲盒是去年的事儿,事件跨度将近半年,没有购物小票且商品磨损严重均不能二次销售,在胶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告知其家庭经济情况后,出于人道主义同情,才同意退还部分款项。而根据崔女士所提供的的购物金额,需退还店铺203个盲盒,但对方所能退还盲盒数量远远不够。考虑其家庭情况,公司最终还是退款6000元。

-2-

疯狂的“盲盒”到底有何秘密?

说起潮流玩具,不能不提的是当前大热的盲盒。那么,盲盒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资料,盲盒的起源地在日本,最初叫 Mini Figures,后来,人们也开始将其称为 Blind Box。

店内陈列的盲盒样品。中新视频截图。

“盲盒顾名思义,就是买的时候不能拆盒,付了钱才能拆开,知道里头是啥。”有人这么解释盲盒的玩法。

“盲盒”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可以吸引12岁女孩三天花上万元来购买?现在经常看到潮玩店旁拉着爸妈手不放,耍赖般不买就不走的孩子也多了起来。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盲盒的小巧可爱,每到拆盒环节“抽奖”的快感甚至比成年人更大。

一组数据显示:

6月1日儿童节,泡泡玛特在港上市,一纸招股书引来无数惊呼。

电商平台上泡泡玛特的Molly摆件产品截图。

招股书显示,泡泡玛特2017-2019三个年度的总收益分别为人民币1.581亿、5.145亿、16.83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0万、9950万、4.511亿元,净利率为26.8%,毛利率高达65%,赶超喜茶。一个个令人眼热心跳的数字把这个炙热的小众市场带到了大众的目光下。

原来这个小小的纸盒子这么暴利!

盲盒令人着迷之处就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纠结半天最终选的是否是自己心仪的,而在打开的那一刻,有种等待 500万彩票开奖的兴奋,惊喜或是失落就在开盒的那一瞬间。“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什么口味。”《阿甘正传》里有一句话,最符合盲盒带来的感受。

但是,当你一旦打开一个,就情不自禁会上瘾,开上十个二十个,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打开下一个盲盒会是什么,所以就会一个接一个地买,直到买到自己喜欢的那个或是隐藏款。一般情况,一个系列的盲盒会出 5~12 款,每个盲盒的售价在 39~69 元之间,虽然单价并不算高,但盲盒的魔力就在于会不知不觉中把你的钱包掏空。

为了集齐全套玩偶、或是拥有稀有款式,一大批Z世代的消费者不惜一掷千金。根据天猫2019年8月份发布的《95 后玩家剁手力榜单》,盲盒已经成为95后玩家增长最快烧钱最多的爱好。去年有近20万消费者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其中最硬核的玩家一年甚至豪掷百万。

其实,“盲盒”就是一种普通的玩偶玩具,但因为其凑齐一套的难度很大,在十几岁的孩子眼中充满了诱惑力,购买这种商品类似于刮彩票,但“盲盒”要比彩票贵的多。

在网上,输入“盲盒”进行搜索,看到的几乎全是负面的新闻。

“盲”盒变成了“盲目”,不确定的惊喜变成了倾家荡产的惊吓。一对北京夫妇在盲盒潮玩上4个月花了20万;60岁的玩家一年花了70多万购买盲盒;9岁女孩2年间购买盲盒超四千元,像上述这样的新闻已是层出不穷。

消费者购买的盲盒。

百度百科中关于“盲盒经济”一词如此描述:

盲盒经济的受众,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他们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在被刻意夸大的“中奖”概率吸引,不断投入金钱去购买盲盒,以博得心仪的玩偶,或者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花高价购买盲盒玩偶,认为可以保值升值,都可能成为被套路收割的对象。

盲盒成瘾说到底也是源于赌徒心理,相对于彩票,它又是个高度不透明、信息极为不对称的行业。

-3-

面对巨额消费的未成年人,

别忽视消费观教育

类似盲盒的盲目消费,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为网络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充值、“打赏”而产生的纠纷也是屡见不鲜的。

贵阳13岁男孩上网课期间玩手机游戏,充值18万…

爷爷住院的钱,竟被熊孙子用来买装备!

几天刷了5万多!熊孩子看直播刷空母亲银行卡…

……

家长们平日里疏于管教,事后又只能让平台和主播退款,有些甚至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在头痛不已的同时,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教育孩子并不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良好生活观、消费观的养成同样重要。

然而,在大部分中国家庭里,父母很少会在孩子面前谈钱,担心孩子掉进“钱眼”里,担心谈钱太俗气。

现在都已经2020年了,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坦然去跟孩子谈钱了。

生活离不开钱,衣食住行,样样都需要花钱。

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对金钱有基本概念,及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懂得理性的消费观,这样当TA长大以后,才能更好的去控制金钱,而不是被金钱所控制。

曾经和古天乐一起饰演神雕侠侣的李若彤,被观众公认为最经典的小龙女。

《鲁豫有约》截图。

在《鲁豫有约》的一次采访中,鲁豫问她:“会不会担心有一天钱花光了,老了怎么办?”

李若彤很淡然地回答说:“我不担心,因为我从来不是挥霍的人。我的用钱哲理是这样子的——我银行有10块钱,我不能用超过5块,一定要有5块是省下来的。”

在采访里,她还提到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某一位女明星说:“我当红的时候,花了很多钱去买衣服、奢侈品,现在我不红了,我银行没钱,可是我家里一大堆这些。很痛苦,因为换不来钱,自己又没存钱。”

李若彤理性的金钱观和报纸上那位女明星的形成鲜明对比。金钱观与幸福有关,你能否认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吗?

在《下一站幸福》电视剧里,虞书欣饰演的蔡敏敏为了和男朋友常见面,骗舅舅说:想要打暑期工,假期留在舅舅家,不想回家去。

剧照图。

舅舅套她话说:暑期工那么辛苦,一个月工资得有8、9千吧?

没有金钱概念的蔡敏敏马上露馅,点头说是。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金钱教育的孩子呀。

家长应该如何大方地跟孩子谈钱呢?先从基本问题入手。

1.钱是怎么来的?

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爸爸妈妈认真工作,用劳动换来的。

2.钱是用之不尽的吗?

并不是,我们手上有10块钱,如果全部拿来买冰淇淋,那我们手上就没有钱啦。

PS:我家孩子对冰淇淋特别钟爱,用这个作例子再好不过了。

3.钱是怎么衡量的?

结合生活,给孩子打比方。

比如,最近小派爸爸不小心违停,被罚了200块。

跟孩子说:“一支冰淇淋要花4花钱,爸爸的车违停被交警叔叔罚了200块,那就相当于本来可以买50支冰淇淋的钱,没有了。”

他一听到没了50支冰淇淋,就惊呼了一声:“哇,这么多啊。”

效果立竿见影。

平时跟孩子聊天,适当地去谈论一些跟金钱相关的问题,让孩子开始对金钱有小小的认识。

也有人说,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会有其他人代你来教。其他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对于现在的小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面临诱惑,不能分辨轻重也是人之常情。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金钱观和消费观,那么家长就不必担心孩子长大后出现不良的消费习惯了,更不会接触什么校园贷之类的旁门左道。

来源丨半岛都市报、亲子早教派、 和讯名家 、大众新闻、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河北青年报、百度百科等

编辑丨艾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