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最危险校舍”,一人教6门课……新化“全能老师”教书只去穷沟沟,父亲的一句话让他坚守大山36年

凤网 2020-10-28 阅读数 45815

(未经粉刷的墙面,用透明塑胶薄膜替代的“窗户”,数根老木棒支撑起的黑板,就是苏继长现在教学的地方。)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炜 通讯员 彭剑锋

在娄底市新化县荣华乡,被大山紧紧包围的荷田村,天亮得有些晚。

每天清晨6时许,苏继长便早早起床,前一天备课至深夜的他,用冷水简单洗个脸后就匆匆出了门。就着手机的电筒光线,行走在蜿蜒的环山路上,而数公里外,一间简陋的红砖房,就是他上课的地方。

这种看上去十分清苦的日子,对于苏继长来说,却“算不了什么”。因为在过去的36年里,苏继长已先后辗转过5所条件艰苦的学校,住过“老墙破瓦房”,还有当地人眼中的“最危险校舍”。他的教学任务也从两三位老师分工授课到语、数、外、音、体、美所有课程一人“包干”……可以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学生涯。

这些年,苏继长的头发开始泛白,皱纹深了,皮肤也黑了,让人不解的是,他依然坚守在大山深处的简陋校舍里,诚诚恳恳、任劳任怨。为此,他还要顶住各种流言蜚语,经受家人的埋怨甚至旁人的不屑。然而,没有人知道,苏继长的坚持其实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一个不需要别人理解的原因。

(每天,苏继长都会早早起床,给学校的孩子上早课。

 他选择了父亲教书的地方

未经粉刷的墙面,用透明塑胶薄膜替代的“窗户”,数根老木棒支撑起的黑板……一年前,因村里新建的荷田小学尚未完工,苏继长的教室被“搬”到了一间民房里——在这里,他陪着6个学生读书学习,度过大山里的悠悠时光。

“环境虽然简陋了点,但比以前好很多。”10月23日上午,在苏继长断断续续的回忆里,他的故事就像一部老胶片电影般缓慢回放。

1984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苏继长恰逢荣华乡招考民办教师,在同样当乡村教师的父亲的鼓励下,他一考即中,由此踏上了园丁之路。

教师生涯的起点,苏继长选择了父亲曾经教了28年书的学校——横岩小学。

(苏继长和他的6个学生。)

横岩村地处雪峰山余脉山腰,地势陡峭,当时的横岩小学被称为“全乡最危险的校舍”。

在苏继长的记忆里,如果遇上下雨天,路上泥泞坎坷,必须要穿雨靴、拄木棍才能前行,即便这样,稍不注意还是会滑倒,“很多学生上学,经常因摔倒而全身糊满了泥巴”。

虽然,苏继长每周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但住校的日子并不好过。

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只有一块床板、一副桌椅和一盏灯,透风的墙角让这里成为鼠虫经常光顾的场所。那年月,学校还未通电,苏继长没办法洗热水澡,就用毛巾简单擦一下。有时,实在忍不了就高高举起桶里的冷水,长吸一口气后从头淋到脚,冷得浑身打哆嗦。

在横岩小学“挺”过5年后,苏继长被安排到当地的大鹿小学,一个“不用再爬坡摔跤的地方”。只是条件依然艰苦,古老的砖墙、漏雨的房瓦,破旧的教学设施……在这里,苏继长又待了5年。

“哪里穷他就去哪里”

今年,是苏继长教学的第36个年头。

应该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被调来调去的苏继长并非没有更好的去处,但受父亲的影响,他没有主动争取。

苏继长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父亲在世时,曾多次告诫他“人要学会在最艰苦的环境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父亲常说,教师虽然只是一份职业,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梦想起航的明灯,尤其是农村孩子,更需要知识改变命运。如果没人愿意去偏远山区教书,这些村小就会被拆掉,孩子们的梦想也就破碎了。”

也正因为这番话,让苏继长心甘情愿地留在大山里。如果说数十年的坚守需要一个理由,父亲的这番教导就是他的全部理由。

然而,他的坚守并不被所有人理解。

(苏继长教学36年所获的部分荣誉证书。)

“如果有能力,怎会一辈子在农村教书?”“哪里穷他就去哪里,绝对是得罪了谁!”好些次,妻子梁小华都被村里传开的闲言碎语“气红了脸”。有时,她会搬出满满一叠“红本本”与村民据理力争,“如果我老公教书不行,这些荣誉证书是哪来的?”

尽管如此,作为肩负家庭很多日常事务的妻子,梁小华也没少跟苏继长赌气。“你这个老师干脆别当了,反正工资也没多少钱,何况还要听别人的闲言碎语。”

梁小华的“埋怨”并非没有道理,不过,丈夫的辛苦她是真真切切看在眼里。

梁小华说,通常情况下,苏继长是每天上午9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但他早上6点多就去了学校,就想赶在上课前给学生安排些早课,让他们多学点知识。”有时,好不容易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准备吃顿晚饭,结果,丈夫匆匆忙忙扒上几口饭菜就又上楼给学生批改作业、备课去了,一忙就忙到半夜。

以前,梁小华不明白丈夫“那么拼命是为了什么”?现在,她懂了。“他想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就足够了。”

来自“父子学生”的感谢信

荷田小学是苏继长任职的第五所学校。

过去15年里,究竟有多少学生在苏继长的谆谆教导下启蒙成长,他早已记不清,但总有几个特殊的学生成了例外。

2008年,苏继长开设的学前辅导班迎来了一批新生。刚开学不久,他就发现学生冬冬(化名)走路摇摆不定,肢体不协调。那时候,为了学写汉字,苏继长总是握住冬冬的手,一笔一划地练。还有奇怪的事,就是苏继长从未见冬冬上过厕所。“每次上完课问他要不要上厕所,他总是摇头。”

“有一天,我发现他(指冬冬)面色苍白、全身颤抖,就问他是不是生病了。”起初,冬冬只是摇头没有说话,直到实在忍不住,才缓缓地举手示意。“老师,我想上厕所。”原来,为了不给老师增加负担,冬冬的爷爷曾要求他少喝水,这样就可以少上厕所。可因为当天的午饭太辣,冬冬忍不住多喝了几口水,憋得没办法,这才上了厕所。

苏继长坦言,在教冬冬的三年里,每天上学、放学对他来说都像在打仗。

原来,由于行走不便,而冬冬的早、午饭又都是在家里吃的,为了不耽误其他学生上课,苏继长每每等冬冬吃完后,就急匆匆地背着冬冬赶去学校,下午放学后,他又背着冬冬回家。农忙时,苏继长不放心孩子一人在家,就在冬冬家中批改作业、备课,直到孩子的爷爷劳作结束他才回家。

在苏继长漫长的教学生涯里,还有一对父子——苏永长和苏声,也让他十分难忘。首先是因为父子两人都曾是他的学生,而且在他的印象中,父子俩“都很听话,都很好学”。于是,前者曾考上了中专,后者更是在今年高考中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来自“父子学生”的感谢信。)

就在一个多月前,苏永长还专门为苏继长写下了一封感谢信。

“苏继长老师教了我们两代人的书,我在你手上读过二年级,我儿子苏声也在你手上启蒙,30多年的坚守,不容易,给你点赞,您辛苦了……”

“目前,能始终坚持留在偏远学校教书育人的老师,全乡只有他(指苏继长)一个。”新化县荣华乡纪委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志军介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苏继长经常在网上寻找辅导资料;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更是常常在网上找到单词最准确的发音,连听无数遍后才教给学生。也正因为如此,在去年的全乡教学评比中,苏继长的数学和英语评比分数均为第一。

刘志军坦言,近年来,荷田小学一直未能招到老师,学校所有学生的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甚至是学前班的辅导都是由苏继长一人负责。“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他坚持留在这里,学校肯定会被拆除,更不会新建。”

也正因为上述特殊状况,苏继长俨然成了孩子们眼里的“全能老师”。只是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苏老师的全能都是被“逼”出来的。

好在再过几个月,新建的荷田小学将再次开门迎生,届时,简陋的校舍又将变回明亮开阔的学堂。可对苏继长来说,一切从未改变。“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想读书,哪怕依然是在山沟沟里,我还会坚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