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基因,她们接力讲述“半条被子”故事

凤网 2021-09-21 阅读数 82299

编者按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先后来到郴州、长沙,深入农村、企业、学校、产业园等地调研。

“你们就像小树苗一样,最后要长成参天大树”“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行走在三湘大地,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三高四新”战略蓝图,为新时代湖南发展确立新目标、赋予新使命。

一年来,三湘儿女牢记殷殷嘱托,勤劳、聪慧、果敢的湘妹子们,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传承红色基因、实施民生工程、创新基层治理、推进智能制造、助力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为奋力谱写湖南新篇章贡献巾帼力量,书写了一份干货满满、喜气洋洋的“幸福答卷”。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一周年之际,今日女报/凤网融媒体中心于9月16日至21日,连续推出“牢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湖南新篇章——湘妹子的幸福答卷”专题报道,邀您一起来看看“幸福答卷”里的奋斗汗水、澎湃激情和火红生活!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文明圩……”一座模拟的徐解秀故居前,面带微笑的朱淑华正在娓娓道来。87年前,她的曾祖母徐解秀曾是“半条被子”故事的主人公,如今,她是这座“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的明星讲解员。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完‘半条被子的温暖’陈列馆之后指出,要我们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朱淑华回忆道。“过去的一年,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来到我们‘半条被子的温暖’陈列馆,了解‘半条被子’的故事,学习‘半条被子’的精神。”

今年6月,全国妇联命名18家场馆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入选,是湖南省此次唯一入选项目。

从当年接过红军“半条被子”,到如今取得全面脱贫的胜利,走上“幸福路子”,湖南汝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坚定的初心担当。从三个女红军和徐解秀的故事,到上世纪80年代女红军、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等人送来的“新被子”,再到朱淑华、朱滢两代红色讲解员,湖南汝城沙洲村,一代又一代的巾帼力量谱写了一部壮丽的红色篇章,为传承、发展党的事业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红色讲解“明星”,有故事也有本事

5年前,在外打工的湖南女孩朱淑华绝想不到,如今的自己会站在聚光灯下,生活忙碌,充满挑战。在陈列馆里,她不仅要为像潮水一样涌来的游客作讲解,还需要定时到各地学校给孩子们上“童心向党”的思政课,作为金牌讲解员,她接受了央视、各大卫视的采访,并承接革命历史文物主题节目《闪光的记忆》的拍摄……她把“半条被子”故事讲到了全国甚至海外。

 “虽然很忙碌,但也很充实。”朱淑华说。面对记者的镜头,她就像一个从业多年的主持人一样,侃侃而谈。

2016年,在观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时,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朱淑华非常激动。“从小长辈们就经常跟我们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共产党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会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好人。” 得知陈列馆在招聘工作人员,她立马放弃在外地的工作,2018年7月,朱淑华回到家乡,开始担任湖南省汝城县“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也是该陈列馆的第一批讲解员。

讲解员的工作并不轻松,她把厚厚的近代史资料认真地读过一遍,红军长征史更是如数家珍,通过不断的练习、实践,她不仅能落落大方地给各地游客讲解陈列馆里半条被子的故事,对游客们偶尔提出的长征历史问题,也能从容应答。

除了对资料熟悉,更重要的是,面对不同的讲解对象要用不同的语言。比如给孩子讲课,就必须更加生动形象,深夜备课则必不可少。

“要通过更生动的语言和让孩子记忆更加深刻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朱淑华说。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考察之后,不少外地游客远道而来,朱淑华用沙洲村几代人的切身体会,以及真实的历史细节和具体事件,诠释了“军民鱼水情”。“很多游客听完我们的讲解之后都说,红军在过去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朱淑华郑重地说,还有不少游客告诉她,要把半条被子的故事带回自己的家乡,让更多的人来到沙洲村,聆听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学习半条被子的精神。

(朱淑华在学校给孩子们上“童心向党”的思政课。)


“00后”讲解新人,有主意更有心意

与朱淑华不同,留着平刘海,有些稚气未脱的新晋讲解员朱滢,面对记者的镜头颇有些害羞。她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第五代后人,也是一个“00后”。

尽管不少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工作生活,但朱滢觉得留在家乡更有意义。2019年,她刚毕业不久,就果断回到了土生土长的沙洲村,入职沙洲红色景区,当起了讲解员。整个过程只和家人商量了一次。

“其实我的专业广告传媒,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朱滢说,她相信,用自己的几年所学一定能更好地把红色故事讲好。

当朱滢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同时走入陈列馆,询问她一些陈列塑像和照片的意义时,她一扫之前的害羞神色,变得专注且自信。

“讲解员是一份很有力量的工作,它真的能给来陈列馆参观的游客带来感动和思考。”朱滢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退伍的老兵来到陈列馆,朱滢做讲解时,看到了他眼底的泪光。“他们触动的表情是鼓励我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朱滢说。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朱滢也会学习一些新的传播手段和技巧,希望能够运用到工作中来,“虽然目前还没有很好运用到实践中来,但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我一定能挑起重任,用新时代的语言和活力讲好红色故事”。


巾帼力量岁岁新,红色基因代代传

“半条被子”是一个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15名当时还健在,曾参与过长征的女红军、老一辈革命家们兑现承诺,给徐解秀送新被子的往事。

1984年10月16日,《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在汝城县沙洲村遇见徐解秀,聆听并记录了这个沉淀50多年的故事,并以题为《当年赠被情谊深,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发表在11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出乎写作者意料的是,这个故事引起了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15名经历长征的女红军的关注。

在长征路上,女红军是一支特别的队伍。据邓颖超回忆,中央红军长征时,有30名女同志,她们同男同志一样的坚定勇敢,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了陕北。在这些女红军中,年龄最大的是邓颖超;而一些年纪较小的女红军不到20岁。对于女同志参加长征,中央当时规定了三个条件:一是共产党员,政治可靠;二是有独立工作能力,会做群众工作;三是要身强体壮,能适应艰苦环境。

时光荏苒,当邓颖超等看到这篇徐大姐寻找女红军的报道后,在全国展开寻找3位女红军的行动,可惜却没有找到3人的下落。

“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来看你,送你一条新被子。”这是三名无法寻到的女红军给徐解秀的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诺,1991年,仍健在的老红军们委托罗开富给徐解秀家送去一床新被子。“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当年,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15名经历长征仍健在的女红军们如是说。

如今,这床“新被子”又在沙洲村度过了30年的岁月,它整整齐齐地放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里,是女红军们横跨近百年的承诺,是巾帼力量的象征,也是红色精神的见证,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

(朱淑华正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里讲解。)

编辑:俏俏

审核:吴雯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