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竹:“ 死磕”研究,“冶”出绿水青山

凤网 2022-06-17 阅读数 36232    赞 39

编者按:湘山湘水物华新,一枝一叶总关情。

湖南这片热土,孕育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谱写过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也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从湘西大山深处到长沙工厂一线,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湖南代表团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沙洲村,从岳麓山到马栏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湖南考察调研,察民情、听民意,为湖南发展确定新坐标,锚定新方向,赋予新使命。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三湘儿女勠力同心、开拓进取。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火热场景,在三湘四水跃动。这其中,“她力量”建功新湖南的身影更加闪耀、能量更加巨大,新业绩在不断创造、新局面在不断打开。

今日女报/凤网全媒体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湖南篇——“她力量”建功新湖南特别报道,来看看曾聆听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她们,工作生活发生了哪些美好变化。


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 江昌法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南大学时,首站便观看了由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轻教师刘恢演示的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净化和回用系统。

 “这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天!我告诉习近平总书记,这项技术在我国最大的锌、铅、铜冶炼企业还有亚洲最大的铅锌选矿厂等一批大型企业推广应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总书记听完后给予肯定,并鼓励我们进一步加强产研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副校长柴立元说,“8年来,我们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我们的行动,引领污染防控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减排,形成了重金属清洁冶炼源头减污、重金属‘三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探索一条标本兼治的解决重金属污染新路。”

 “我们是一支敢于攻坚克难的团队,团队的办公室常常深夜灯火通明,还成为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柴立元告诉记者。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李青竹,是当年一起聆听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的青年教师。从本科到硕博连读,她一直师从柴立元院士,今年,是她从事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研究工作的第17个年头。

 李青竹出生于河北,是世界上钢铁生产最密集的地方。从小,她目睹了烟囱中冒出的滚滚浓烟、被工业废水污染的河流……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李青竹果断地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

 李青竹的研究方向是有色冶炼砷污染防治。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不太适合女性涉足的科研领域。

 冶炼污酸治理,是李青竹遇到的行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她和中心的同事们一干就是十多年。“冶炼污酸里面含有多金属,腐蚀性极强,气味也非常刺鼻,因此常常使我们鼻涕眼泪直流、咽喉疼痛、衣物破损。”李青竹告诉记者,“这时候‘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给了我们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于是我们经常还没有来得及彻底恢复,就又重新回到了治理现场。”

 为了研发冶炼污酸治理的技术并将它运用到工程中去,在柴立元院士的带领下,李青竹和同事们日夜排班、反复实验。最终,他们研发的“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可将污酸里的有价金属分离出来,将污酸里的酸浓缩回用,实现废酸回收率90%,危废削减90%以上,有效解决了困扰行业的“顽瘴痼疾”,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在李青竹看来,做科研就是要“死磕”。在一种水处理剂的研发过程中,生物成分低、有效基团不足导致效果提升十分困难。于是,她和同事尝试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基团嫁接,经过上百次的微调、试错,直到研制出高效的水处理剂。

 因为科研任务繁忙,李青竹基本上都是“5+2”“白加黑”,很少有休息日。记得有一次,李青竹难得休息,5岁的儿子走到她跟前,对她说:“妈妈,今天要是上学就好了,那样你就可以来接我一次了。”儿子这番话,让李青竹感到很愧疚。

 所幸随着儿子的长大,他渐渐理解了李青竹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有一次,他对我说‘妈妈,我要成为你们那样的人’,我反问他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他回答道:很努力的人。”李青竹回忆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中南大学“金贵楼”内一间办公室的墙上,一张中国地图格外显眼,一面面红旗已在全国二十六个省份“飘扬”。

 “每实施一项工程,我们就会在地图上画一面红旗。”柴立元介绍,8年多来,团队瞄准重金属污染防治这个科技界的“顽瘴痼疾”,创新研发的3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在全国最大的铜、铅、锌、镍、锑、钼冶炼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300多项工程,分布于全国26个省份,并辐射于俄罗斯、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 国家。


来源:今日女报

编辑:俏俏

二审:唐天喜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