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溪南风
当今世界,数字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文明的传播方式。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以“系统性变革智能化传播:网络媒体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揭示了网络媒体在智能化时代的核心命题:技术赋能之下,“好”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播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舆论场中,锚定人文精神的坐标,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这场盛会不仅是一场行业的思辨,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如何在技术狂飙中坚守初心的深刻启示。
技术赋能的正向意义,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升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让网络传播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算法推荐、AI生成、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让文化跨越地域、语言与代际的鸿沟。然而,“好”的传播绝非技术的单向突进,而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交融。正如论坛所强调的,AI不仅是“生产力工具”,更是“价值观载体”。当历史影像通过动态修复技术重现英雄的青春容颜,当文物数字化技术让千年文明与当代人对话,技术的温度便超越了冰冷的代码,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体与集体的精神纽带。这种赋能,本质上是对人类文明记忆的守护与传承,是对“技术向善”理念的生动诠释。
内容生态的责任重构,从流量逻辑到价值逻辑的转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至上”的惯性思维曾让网络空间陷入喧嚣与浮躁。而此次论坛的共识在于:优质内容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否承载时代精神、传递人性光辉。无论是“正能量与大流量双向奔赴”的实践探索,还是“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均指向一个深刻的转向——网络媒体的使命,不是迎合算法制造的短暂狂欢,而是以思想性、艺术性、共情力构筑内容生态的“精神高地”。这种转向要求创作者既要有“俯身倾听”的谦卑,捕捉民间最真实的情感脉动;又要有“仰望星空”的格局,将个体叙事升华为集体记忆的共鸣。唯有如此,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凝聚共识的沃土。
算法治理的伦理觉醒,从技术中立到价值引领的跨越。算法的广泛应用一度被视为“价值中立”的技术选择,但其潜藏的信息茧房、传播失真等问题,暴露了技术逻辑与人文价值的深层矛盾。论坛发布的算法向善南宁宣言,提出了“加强算法透明”“打破信息茧房”“破除算法歧视”等八大原则,标志着中国在网络治理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科技伦理路径”。这一路径的核心理念在于:算法的设计必须嵌入社会责任的基因,技术的迭代必须回应人性的需求。例如,平台通过公开推荐机制原理、引入用户共治模式,不仅是对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以人为本”技术观的践行。这种治理智慧,既是对技术异化的警惕,也是对“科技服务于人”这一终极命题的回归。
未来图景的共生共荣,从人机协作到文明互鉴的远景。智能化传播的终极意义,在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与创造力的数字文明。论坛中,“人机共创”模式展现了人类与AI协作的无限可能:机器人指挥交响乐、AI生成文化IP、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叙事实验,这些探索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人类创造力边界的一次次拓展。更重要的是,当《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东西方思想的跨时空对话,当“中国故事”借由智能传播突破文化隔阂,技术便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让不同文化在碰撞中激荡出新的火花。这种共生共荣的图景,正是网络媒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
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启示在于:网络媒体的“好”,不在于技术的炫目,而在于其能否在数字化的洪流中,始终以人文精神为锚点,以价值引领为航向。当算法开始思考“善”的维度,当AI学会传递“美”的感知,当流量不再遮蔽“真”的光芒,我们便能真正理解——技术革命的终极意义,是让人类在虚实交织的世界中,更坚定地走向精神的丰盈与文明的升华。未来的网络空间,必将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舞、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共鸣的壮丽图景。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罗雅洁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