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实习生 刘嘉瑶
“小背心、小内裤盖住的地方,谁都不能碰哦!”7月28日,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中心小学课堂上,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长沙幼师”)的学生们正轻声讲授着。这间教室里,坐满了附近乡镇放假的小学生,一堂由“幸会·性会”公益组织主办的性教育课堂正火热进行。
“幸会·性会”公益组织的创始人名叫喻婧怡,2023年组织成立之初,她还是一名长沙幼师大二的学生。从最初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学校传统观念的束缚,到如今已让2000余名乡村女童受益,她希望“让更多女童自我保护”的初心在田间地头扎根发芽。
令人心惊的问卷答案
喻婧怡投身性教育公益的缘起,是大二时一门策划选修课的调研实践。
2023年,喻婧和同学们走进长沙一所乡村小学,向学生、老师、家长发放问卷,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被他人骚扰(性别歧视)的经历?”最后得到了令人心惊的答案:75%的女生选择了“是”。
回访时,喻婧怡更清晰地看到乡村性教育的困境:家长羞于谈、教师不知如何教、孩子缺乏科学认知渠道,传统观念的束缚更让这个议题成为“禁忌”。“很多选择‘是’的女生都因羞耻感选择沉默,更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
“想为女孩撑一把伞。”喻婧怡牵头组建了十余人的志愿者团队,开始深入全省乡村开设性教育课堂。
填补教学空白,敢于开口谈性
但这份事业的推进并不顺利,多数家长对孩子接触性教育心存芥蒂。
喻婧怡和团队初到乡村学校调研授课时,有家长守在教室门口,听闻来意后面露不屑,甚至直言“这事太脏”,反对摆上台面讲;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也因观念传统,要求课程必须男女分授。
为了让更多乡村孩子和家长接纳科普,团队将课程按阶段细化:幼儿园侧重身体认知,通过“身体红绿灯”游戏告诉孩子哪些部位不可触碰;小学聚焦防性侵和生理健康课,教授孩子们如何应对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初中则着重性别平等教育,引导孩子们接纳、认同自己。
未经雕琢的小孩,反而能更容易理解大人困惑或纠结的话题。课前,有的孩子攥着衣角低头不说话,有的会用双手捂住双眼,有的会大声起哄……但课后的反馈总让人欣慰:乡村孩子寄来手写感谢信,也有女孩向志愿者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和愿望。“甚至还有低年级的学生主动向我们提出,再科普一些男女生理相关的生活常识,如卫生巾的使用与丢弃,青春期女生如何选内衣,男孩怎么刮胡子、洗内裤……这些看似基础的常识,是他们需要独自摸索的‘教育盲区’。”喻婧怡说。
喻婧怡将这些内容也加进了科普课堂后,更受孩子和老师的欢迎。宁乡有一所小学邀请喻婧怡团队每月为女孩开设心理辅导课,老师感慨道:“你们的课程填补了我们的教学空白,现在班会课有了系统素材,我们也更敢开口谈性了。”
改变持续发生
两年间,喻婧怡和“幸会·性会”公益组织成员深耕不辍:手绘《青春期成长守护指南》,开发“心聚坊”APP及心理疗愈智能IP“心慧姐姐”,走进永州、浏阳、宁乡等6地开展青春期教育科普。
改变,在孩子们身上悄然发生。
曾有小学开设男女分堂的科普课,课后男孩见了卫生巾,便调侃刚下课的女生,女孩却已能坦然反驳:“卫生巾就像卫生纸一样平常,你妈妈不也会用吗?”
去年在永州鹧鸪坝村,喻婧怡作为志愿者参与“花种子乡村绘本美育计划”暑期三下乡活动,给101个孩子上了防性侵的课。课后,一个女孩塞来纸条:“谢谢姐姐,我以后也要当老师,回村里教小朋友这些知识。”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播下的不只是知识的种子,更是能被接力的火种——等孩子们长大,定会接过这份责任。
喻婧怡和团队的努力也在感染更多人。一次,校内卫生巾捐赠活动上,一位相熟的学弟走过来,递上来一包用黑色塑料袋紧紧裹着的卫生巾,他告诉喻婧怡:“我知道你做的这件事很有意义,但这也太尴尬了。”后来,喻婧怡邀请他参加了小型性教育科普课,一起聊男女生正常的生理现象、相关生活用品使用。第二次捐赠时,学弟大大方方地将卫生巾递到她手上。
今年6月毕业后,身为团队负责人的喻婧怡选择留下,带着学弟学妹们继续做公益课堂。未来,她计划从一线延伸,向家长普及性教育,甚至发动他们成为志愿者。“这不仅能让更多人理解性教育,也能让这份事业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编辑:徐珂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