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外垄断!她让国产刀具削“钛”如泥

凤网 2025-10-30 阅读数 16616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王佳鑫的工位上,放着3把样品刀具:德国进口、国内主流以及她和伙伴们共同研制的产品。

“我们的刀具磨损接近进口水平,精度远超国产,价格却低三分之一。”正在湖南科技大学2022级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就读的大四学生王佳鑫自豪地说。

这个担任公司总经理的“00后”女孩,面临国内钛合金加工长期依赖进口刀具的现状,和团队一起劈开了一条国产替代的破局之路。

王佳鑫(左二)和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比赛时合影。

为“中国制造”铸一把自主利刃

王佳鑫的“铸刀”初心,始于课堂上的一组震撼数据。

2022年,王佳鑫在导师郭世柏教授的课堂上第一次了解到硬质合金刀具的发展现状。

硬质合金刀具被誉为“工业牙齿”,其性能直接关系高端装备制造的精度。“国内高端切削刀具70%依赖进口,而且价格高。”10月27日,王佳鑫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钛合金加工刀具有易崩刃、易粘结问题,相关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从小目睹父辈在制造业艰辛打拼的王佳鑫当时就暗下决心:要让国产刀具站起来。

这种决心如同她高考填志愿时对材料专业的选择。“我认为材料专业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专业,并且‘会思考的材料’比‘被使用的材料’更有趣。我想制造一些‘会思考的材料’,这会让我觉得像在跟未来对话。”

突破这项被国外“卡脖子”的技术无疑就是一种与未来的对话。

在郭世柏教授的指导下,王佳鑫和团队针对钛合金加工刀具易崩刃、易粘结问题,开始了奋斗。为了让工件更光滑、刀具更耐用、价格更低廉,团队反复打磨流程、调试数据、修改配方,借助智能数控设备彻夜试验。“腰酸背痛都是常事。”王佳鑫笑着说,那段时间,手指被金属碎屑划出血痕也顾不上处理。

为了去掉初制刀具里面的粘接剂,使之更加坚硬,团队需要通过类似烤箱一样的烧结炉持续进行烧结。“我们凌晨两三点要起床去实验室看烧结炉是否烧结完成,还要反复调整实验设备的烧结温度、烧结时间以及压强等,以确保刀具性能达到最佳。”王佳鑫介绍,他们团队打造的刀具主要用来切削钛合金,硬度只是其中一个指标,还要保证切割的精度以及刀具的寿命。“钛合金热导率低,在切削过程中刀具高速旋转,产生的热无法消散,很容易导致刀具与工件沾到一起,从而降低了产品切削的精度,这时还需要更换刀具,增加成本。”努力总有回报。在历经2年实验、完成3次技术迭代后,王佳鑫团队研发的刀具在连续加工钛合金8小时后,刀具磨损接近进口水平,精度远超不少国产产品,价格却低三分之一。

在实验室与市场间摸爬滚打

技术突破点燃了王佳鑫的创业之火。

“我们也做了一些调研,发现汽车制造等领域对刀具耐磨性和精度要求极高,且用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空间巨大。”王佳鑫说,“我父亲开公司,我多少也受了一些影响。”

也有人提醒她:工业制造领域男性占比高,女性创业更不容易。王佳鑫回答:“比例是事实,但不是定律。制造业对体力的依赖在下降,对精度、数据、协同的要求在上升——这些没有性别。我更愿意把‘少数’翻译成‘信号放大器’:当你做得足够好,别人会更快记住你。”

截至目前,团队已手握12项专利,其中1项为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

然而,技术突破后,市场的壁垒更难攻克。2024年3月公司成立之初,研发支出居高不下,销售收入却为零。王佳鑫和团队成员带着样品奔走多家企业,得到的多是拒绝。

在湘潭市一场创业大赛上,评委的提问一针见血:“终端企业需要全系列解决方案,你们怎么卖?”这让只懂技术的学生团队恍然大悟。

“我们不懂工业客户通过第三方集中采购的行业规则,误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王佳鑫说,“这次教训比任何商科课都深刻。”团队迅速修订计划书,新增与刀具贸易商的战略合作条款。

在学校助力下,他们更积极地参赛,对接投资人、政府和产业链资源。2025年,王佳鑫团队的刀具项目勇夺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吸引了众多优质上下游企业关注。随后,团队与湖南云箭集团、湖南鑫聚利机械等达成合作,产品在株洲韦凯公司启动小批量试产。“已经有客户向我们反馈,使用效果很好,能够达到进口刀具水平。”王佳鑫说。

今年7月,公司成功进入湖南股权交易所大学生创新创业专板。对于未来,王佳鑫充满信心。“伙伴同心、导师引路、学校搭台、政府护航,让我们走得更稳。”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