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11月18日,冬意渐浓,株洲市荷塘区宋家桥街道月桂社区的一片菜地内却热闹非凡,驱散了空气中的寒意。王银燕和几名志愿者在这里拔草、施肥,农场里的大白菜、萝卜和香菜正茁壮成长。几天后,这些新鲜的蔬菜将被妥善打包,送到辖区内需要帮助的家庭中。
这里是“幸福邻里公益农场”,是宋家桥街道在公益领域的一次创新探索。29名志愿者化身“城市农夫”,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辖区内的孤寡老人、残疾家庭、低保户和困境学生送去温暖与希望。
志愿者在菜地里辛勤劳作。
荒废土地有了“主理人”
“这些土地荒废太可惜,不如利用起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回忆起创建“幸福邻里公益农场”的初衷,退休党员、荷塘区宋家桥街道微义工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王银燕感慨。
月桂社区地处城郊接合部,总人口近6000人,其中老年人占比50%,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社区内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较多,许多人面临“买菜难、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困境,而社区有限的资金难以提供持续性帮助。同时,社区及周边存在大量闲置荒地,这让王银燕萌生了开辟“爱心菜园”的想法。
2021年,王银燕向社区提出建议:将荒地开垦成菜园,种出的蔬菜一部分捐赠给孤寡老人,另一部分的售卖所得用于助学。这个提议迅速获得居民一致同意,社区志愿者纷纷响应。王银燕的爱心行动引起了街道关注,其他社区的志愿者也陆续加入,“幸福邻里公益农场”就此正式成立。
“我们都没有干过农活。”王银燕表示,参与的29名志愿者年龄从30岁到73岁不等,大部分是退休居民,之前从事工人、教师、理发师等多个职业,但都对种地一窍不通。幸运的是,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袁国明成为志愿者的“农技老师”,手把手教大家拔草、松土、施肥、栽苗等农活技巧。志愿者张建华不甘落后,利用休息时间点开手机视频自学,带动大家共同进步。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志愿者从最初分不清菜苗和杂草的“种地小白”,逐渐成长为一摸叶子就知晓作物长势的“种田熟手”。为了节省肥料开支,大家想出“循环利用”的办法:用菜园里的烂叶杂草喂养100多只鸡,鸡粪则作为天然肥料滋养作物,而鸡产下的鸡蛋也成为爱心物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每逢走访日,志愿者都会带着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上门为社区孤寡老人和困境家庭提供无偿配送服务。除了蔬菜,他们还会搭配肉、蛋等物资,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买菜不便的难题。这种“荒地变农场、爱心传邻里”的模式,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认可。
截至11月,志愿者已为50余名孤寡老人、多个困境家庭提供了300余次上门配送服务,用实际行动让爱心在邻里间传递。
公益助困,小菜园里种出“大文章”
4年时间里,公益农场从最初的1亩扩展到16亩,四季常绿。随着蔬菜产量的增加,志愿者面临着“送不完、吃不完”的甜蜜烦恼。为了解决问题,街道相关负责人提议在附近的农贸市场设立“爱心义卖摊”,用比周边便宜0.5元/斤的价格出售新鲜蔬菜,深受居民欢迎。
志愿者根据各自的特长,集思广益,提升义卖产品的价值。例如,71岁的文玉莲擅长制作香干和小鱼仔,方世芬的冰醋酱和干姜也很受欢迎……王银燕对团队成员的特长如数家珍,确保每位志愿者分工明确。
团队每周摆摊两次,每次收入约300元,重大活动时收入可达2000元。居民还可以线上订购蔬菜,由志愿者送货上门。义卖所得款项的分配也经过约定:30%用于帮扶孤寡老人、特困群众,30%作为预留资金,20%用作志愿者活动经费,10%用于激励表彰志愿者,10%作为办公经费,“预留资金总是用来解决困难群众的急事”。同时,志愿者达成共识:公益农场是大家的集体财产,自己吃也要出钱购买。
老杨(化姓)是街道困难户,身患肝癌和胃癌,家庭经济拮据,还需供养3个孩子上学。在他走投无路之际,志愿者募集了5万多元“救命钱”帮助他挺过难关,并每月坚持送菜送药。如今,他的大女儿顺利入读大专,学费由志愿者承担。
今年8月20日,团队将销售蔬菜所得2万元捐献给荷塘区妇联,帮助困难学生。今年以来,“幸福邻里公益农场”积攒7万多元,全部用于帮助辖区内的弱势群体。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农场活力,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田间课堂”活动,联合荷塘区妇联开设“亲子她空间”,邀请周边中小学生参与采摘、耕种及“蔬菜义卖”“蔬菜配送”等公益活动。王银燕表示:“我们希望像爱心菜园的名字一样,用劳动和汗水,让邻里播下希望,收获幸福。”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