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对于湖南人来说,好像身边总有几个土家族同学。
但你知道,1956年之前是没有“土家族”这个单一民族的吗?直到一群学者来到了这个村落,发现了自称“毕兹卡”(土家人)的他们……
中国土家第一村
每一个民族都有根,土家族的根深深扎在这湘、鄂、黔、渝交界的崇山峻岭间,他们自称为“毕兹卡”,交流着自己独特而神秘的语言……
△永顺·双凤村△
说起土家族的民族认定,永顺双凤村是一个功勋区。
1956年,民族学泰斗潘光旦来到双凤村考察,与语言学家罗常培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在这里进行专访,发现这是一个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的山寨,这里的语言、习俗、建筑、民间文化等非常有特点。
△历史悠久的民族建筑·土王祠△
经过学者们的研究认证,土家族这才成为一个民族。而双凤村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中国土家第一村”之美誉应运而生。
自古以来土家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双凤村隐蔽在大山深处,而且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冈上,通往村子必须经过很长的一段蜿蜒的盘山公路,旁边是高悬的陡峭的石壁,密林丛生,完全是原始生态未开发的样子。
△漫步古村,处处都是绿色△
他们一辈子住在这里
马上,你就见到了高大气派的“中国土家第一村”的门楣,走进去便是双凤村的标致性建筑——摆手堂。“摆手舞演绎刀耕火种,毛古斯再现洪荒狩猎”,摆手堂大门两旁这副对联成为游客到双凤村了解土家文化的第一印象,字里行间中展示着土家人的民族气慨和特质。
△每到节日,摆手堂就是最热闹的地方△
整个村落都很静谧,屋外只能见到三三两两的老人,或坐在门前的板凳上洗衣服,或在村落中闲散信步,或坐在坪上编竹娄。
△年轻人都去镇上工作了,村里基本上都是老人△
稍微热闹点的声音,那就是有自驾的队伍停在寨子门口了,或者村里老人们的孩子提着东西回来探亲。
△村民自己写的“于归之喜”△
“于归之喜”指的是女子出嫁之喜。看来这一户人家刚办了喜事呢~
时光仿佛慢慢流转到从前,人的脚步全部放缓放轻,日头偏西下落,徐徐落幕。我们忍不住跟村里的老人攀谈起来。幸而他们也对外来人很感兴趣,乐呵呵地聊起天。
△老人看见外来的游客很开心△
村里的老人说,孩子们都在镇上工作,村里身体硬朗点的老人也都去山上砍柴了。现在村里大概有二百七八十户口人,他们一辈子生活在一方土地,互相熟识得很。
有一户的几位老人在家中看《湘西剿匪记》,屋中烧得通红的柴火哔拨作响,水烧开之后,继续熏烘着香喷喷的腊肉。
在还没有电视的从前,她们身子都还硬朗,是很喜欢拉上姐妹一起唱山歌、跳茅古斯舞的,老人们回忆起年轻时候,脸上不由自主地满溢了幸福的回忆的笑容。
△节日舞蹈就是在这里哦△
寻找土家族语言传承人
往古老的土家族村落更深处走,可以寻到土家族语言传承人的家。
只要听闻有客人来学说土家语,或者只是想听上一听,老人的表情变得珍而重之起来,把电视关掉,正襟危坐,一句一句教。
因为太难交流,我们甚至连老人的名字都没听懂,但是,只要你来到双凤村,问这里谁还会说正宗的土家语,村民们都会为你指路到这里。(其它老人还会说土家语,但是会说的词已经不多了。)
远古的神秘字符,就像他身上流淌的血液,瞬间生动鲜活了。“毕兹卡”就是“土家人”,“阿尼毕兹卡”意为“我是土家人”……老人还教我们用土家语说“腊肉”,这是土家人每家每户都会有的民族风味。
口口相传的土家语没有文字,传承人口中吐露出来的一个个古老音节就更难得一遇。只有在双凤村这样保留完好的古村落,才能听到了。
在认真的交流中,我们听老人说,他亲自见证了“土家族”的民族认定!1956年,他还是个少年呢,对于得到了神圣而温暖的归属与认同感的土家人来说,那一刻,他们的眼里,是否饱含热泪?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越深入湘西,越往大山深处探寻,我们获得的感动与震撼越多。寻找民族的源头,聆听神秘的土家语音符,读懂土家先人留给子孙的口头文化史书……这是独一无二的永顺双凤村。
秘境,是尚未被人发现的宝藏之地,它或许美景如画,又或者神秘叵测,再者,更有那闻所未闻的特色美味诱人前往。楚南之地,三湘四水环绕,巍峨高峰不少,险峻峡谷不乏,少数民族繁多,特色美食琳琅......
来,跟我们一起,遍寻一个妙不可言的秘境湖南!
撰文 | TQQ
摄影 | TQQ、之之
编辑 | 栖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