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挡住了许多人的出游路。如今,春暖花开,大众的出行意愿高涨,迫不及待想探寻各地美景。
山水相伴而生,自然与历史交织融合,古往今来,无数迁客骚人流连于湖湘大地,景点因此而人文厚重,散发着湖湘文化独特的魅力。
我们推出特别策划“跟着诗词游湖南”,请大家跟随大咖们的文字一起“云”游湖南14个市州,重温潇湘大地上的诗情画意。
那么,现在请您系好安全带,跟着我们的“云”游小车开始畅游潇湘……
出品丨今日女报融媒体中心
永州古称零陵,宋时雅称潇湘。华夏大地上最美、最撩人情思的两条河流——潇水和湘江源于永州,并在此交汇,“锦绣潇湘”由此而生。清代名人王士祯曾评赞:“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
浯溪,是发源于双牌县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流经祁阳盆地后,最后流入湘江。这里溪水两侧和湘江的南岸山峰陡峭,古树茂盛。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
唐朝文人元结被贬为永州刺史时,曾乘舟逆湘江而上,路过浯溪。
听着清脆的水流声,元结本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但当他顺着溪流望去时,忽地惊呆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绿叶成荫、怪石鳞峋,他灰暗的心情也随着绚丽的景色为之明亮。
这个小小的地方,依傍湘江,纳天地于芥子,容万物于方寸,天地间的大美,就在绰绰数亩之间。
元结看见了自己的博大,也看见了自己的渺小,大彻大悟。于是,他把家安在了这个地方。把无名小溪命名为浯溪,意在“旌吾独有”:又将“浯溪东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为峿台,还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异石上修筑一亭,命名“痦亭”,合称“三吾”。意思是我的溪,我的亭,我的台。
公元764年,唐王朝的一场变乱打破了诗人元结内心的平静,他奋笔抒怀,写下了《大唐中兴颂》。元结死后,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文、颜字,加之宛若天成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
历代文人学士不避地僻路险,梦寐以求地来浯溪游历瞻仰及吟咏题刻,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留下的诗、词、赋、文等摩崖石刻505方之多,形成了扬名中外的诗海碑林。
相传大书法家黄庭坚,从鄂州贬至宜州,风雨中路过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后,在中门碑右侧,题七言长诗十四韵《书摩崖碑后》:
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笔法圆劲苍老,古茂清道,深得兰亭风韵,自称“佳诗妙墨”。
历经一个朝代的更迭,黄庭坚与元结相遇,不知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陈从古、李若虚、邢恕、米芾、张孝祥、吴潜、范成大、秦少游、陈与义、汪藻等宋代文人墨客追随前贤先哲的脚步纷至沓来。面对浩瀚诗林,聆听湘水泛波,或感时伤怀,或壮怀激烈。
后人为保护摩崖三绝,自宋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始,已经六次修建“三绝亭”。“三绝亭”临江而立、依崖而建。亭分上下两层,由八根石柱支撑,其中正面两根石柱还挂着一副对联,上联为清代杨翰刻“地辟天开其文独立”,下联为“山高水长此石不磨”。唐以后历代书家无不为之倾倒。
在碑林里流连大半天,总舍不得离去,一遍遍抚摸悬崖峭壁上的文字,一股股温热透入掌心,原来文字都是有温度的。怪不得,文人骚客们,看见最爱的碑刻,结庐共眠,数日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