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实习生 杨青玉 陈祉如 通讯员 舒丽娟
2025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与“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相遇之日,一场横跨浙江安吉与湖南君山的双城直播,将镜头对准了三湘大地的“生态筑梦师”——湖南省“绿色卫士”团队。当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8.6%居中部第一、洞庭湖江豚种群数量翻倍、46.52万只越冬水鸟刷新纪录等生态成绩单亮相时,这支5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正书写着“小资金撬动大能量”的绿色传奇。
155万“种子资金”激活146个创新项目
“我们都是碧水青山的守护人,也是扎根基层的巾帼志愿者。”8月15日,受邀参加直播活动的“绿色卫士”代表中,不乏湘妹子的身影。
2013年,湖南启动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在这场生态保卫战中,一支取名“绿色卫士”的志愿者团队应运而生。2018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湖南举办,让这支队伍迎来了发展的重要契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嘹亮口号响彻三湘四水。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了解到,这支“绿色卫士”的队伍中有一个创新之举——“小额资助”机制。自2019年启动“小额资助”后,155.5万元的“种子资金”精准滴灌,滋养了146个特色项目,实现了“小资金撬动大能量”的乘数效应。
“听说过‘生态圭塘河’吗?这就是一个接受‘小额资助’的特色项目。”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樊晶晶是“绿色卫士”成员。2021年,她独创“行走的环保课”,深受学生与家长的欢迎。
“爱鸟周”活动,志愿者走进中小学进行环保宣教。
每到周末,樊晶晶会带领中小学生,一起监测水质、走访河流保护一线工作者,探寻圭塘河的治理历程。
“我喜欢在环保宣传时,揭秘一线环保背后的故事。”待大家亲身踏访河流后,樊晶晶再适时输出环保知识:“随意丢弃垃圾、在河岸烧烤、惊扰鸟类等行为,都会影响河流的生态环境。”
这番话让孩子们明白:河水清澈并非天然呈现的结果,而是持续治理的成果。
樊晶晶老师带领家长和孩子们认识江豚。
2021年,全省第二批绿色卫士环保公益小额资助项目启动,“绿色卫士”名师宣讲大队的“生态圭塘河”项目入选,获得了1.5万元的小额资助。获得资金支持后,樊晶晶和团队的老师们还将课堂延伸到社区广场、商场中庭。
2023年,“绿色卫士”又迎来高光时刻——“绿色卫士下三湘走进洞庭湖”系列活动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评为2022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湖南省“绿色卫士”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绿色卫士名师宣讲团成为省直单位十大重点志愿服务项目。
如今,经过12年发展,湖南已构建起覆盖城乡、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专业的志愿服务体系:48支队伍、500余名“绿色卫士”发挥着监督、守望、记录、传播等重要作用,并带动数万名民间志愿者参与。
洞庭湖“江豚格格”的万小时守护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兴衰的指示生物,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据统计,洞庭湖区江豚数量已从不足90只稳步回升至160余只,这一数字背后,凝聚着无数像谭格这样的绿色卫士的心血与坚守。
8月15日活动当天,全国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获得者、90后姑娘谭格来到了直播间,现场分享了她守护江豚的故事。
从小在洞庭湖畔长大的谭格,直到成年后才真正认识这片水域中的“微笑精灵”。2018年,一次偶然的志愿者活动,让她与江豚结下不解之缘,加入了保护江豚的行动中。2019年8月,当时她和志愿者团队在3级风浪中开展巡护,发现东洞庭湖红旗湖水域重现被明令禁止的“迷魂阵”渔网。
“这种捕鱼阵,对江豚和幼鱼资源具有巨大威胁,晚一分钟捣毁,就可能造成更多伤害。”谭格果断联系当地渔政部门,顶着狂风暴雨展开拆除行动。
风大浪大,巡逻队员小心翼翼驾船靠近。随后,大家一起靠近“迷魂阵”捕鱼网具,将渔兜使劲往上拉,被困的鱼儿们拼命地东窜西跳。有桂鱼、鳊鱼、翘嘴、鱤鱼等诸多种鱼类,近上千斤,均被成功解救、放生。
“真翻船大家恐怕都活不了。”谭格只能任凭大雨击打,在暴雨中足足坚持了20多分钟。
谭格带当地学生参与一线巡护。
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谭格将重心转向环保宣教,特别是青少年科普教育。在启源外语实验小学的课堂上,当孩子们看到江豚受伤的照片时,教室里响起一片啜泣声。“我们要做江豚的守护者!”孩子们纯真的誓言,让谭格看到了希望。此后,她带领来自清华、北大等120余所高校的志愿者团队,开展生态考察百余次,足迹遍布湘江洞庭。
如今,这位累计志愿服务超1万小时、行程2.6万余公里的湘女“绿色卫士”,已成为洞庭湖生态保护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湖南,像谭格这样的生态守护者还有很多。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丰硕成果:300余头洞庭麋鹿重现江湖,8000余株“植物活化石”银杉傲然挺立,46.52万只越冬水鸟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字见证着三湘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卓越成效,也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创新宣教让环保理念生根发芽
随着生态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湖南的环保事业也正经历着从“守护”到“传承”的深刻转变,不少学生毅然加入“绿色卫士”队伍,用艺术的语言讲述生态的故事。
2023年3月5日,来自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麋鹿保护志愿服务团队的吴璇在洞庭湖麋鹿苑与一头名叫“点点”的麋鹿四目相对时,那双湿润的鹿眼里闪烁的灵性,让她萌生了用音乐传递保护理念的创意。也是在这一年,该团队成功申报“绿色卫士下三湘”项目。
吴璇通过互动问答让小朋友们了解麋鹿。
团队成员在蔡奕老师的指导下,发挥本专业的音乐才能,将保护宣传与艺术创作融合,自主完成麋鹿保护儿歌《小鹿小鹿》的谱曲、填词与教学,并将这首歌带去数十所小学教学。
“小鹿小鹿,你是我的朋友……”2023年12月1日,南湖小学的音乐教室里回荡着欢快的歌声。吴璇精心设计了沉浸式体验:孩子们通过“麋鹿救援”情景游戏,化身小小守护者,拼尽自己的“洪荒之力”,营救了一只又一只“麋鹿”;他们还通过互动问答,了解“鹿角为什么会自然脱落”等有趣知识。
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唱出“我们的好朋友”时,保护意识的种子已悄然播下。
令人惊喜的是,这场艺术科普产生了连锁反应。课后,有家长特意带孩子去麋鹿苑实地观察。
而除了学生团体,不少湘女律师也加入到了这场环保宣传的创新实践中。
2022年,来自岳阳的“绿色卫士”冯颖带领团队办理洞庭湖非法电鱼案,开创了代理湖南省环境公益诉讼的新模式,“我们通过展示电鱼作业视频、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报告等证据,让违法者欧某不仅赔偿生态损失,还在媒体公开道歉。”
冯颖讲授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知识。
有倡导,也有惩治。在这样的双拳组合下,如今湖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然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业。
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将在加强队伍建设、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继续发力,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守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湖南。”湖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彭石序表示。
正如直播尾声呈现的画面——安吉余村的翠竹与君山华龙码头的江豚隔屏呼应,"绿水青山"的理念正在缔造跨地域的生态共同体。这支12年累计开展1.2万次环保行动的志愿队伍,正在书写"美丽中国"的湖南注脚。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