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篮“挑”起绿色大主题!益阳妇联干部7天改26稿夺宣讲省赛大奖

凤网 2025-09-07 阅读数 5719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实习生 蒋世莹

9月4日,2025年湖南“好声音讲坛”理论微宣讲决赛现场掌声雷动。一位盘着头发、笑容温婉的女选手引人瞩目,她以主题演讲作品《以竹代塑 增强绿色发展新动能》一举拿下比赛的二等奖,她的名字叫刘晓明。

刘晓明是益阳市大通湖区河坝镇妇联兼职副主席,也是该区理论宣讲员。当宣讲员的3年来,她扎根基层,用细腻的讲述、创新的形式,真正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巧用道具,她把“竹篮子”讲活了

回忆起得知获奖的那一刻,刘晓明坦言很意外,“赛场高手云集,压力确实大。”

不过,接到比赛任务的刘晓明并未怯场。从报名到比赛,她只有7天准备时间,而这短短一周内,她前后修改文稿就有26遍。

如何将政策理论与基层实践相结合?这是刘晓明深度思考的问题。

为此,她主动寻求当地宣传部门专家的指导,一边研读湖南省“十四五”规划中与绿色发展和环保相关的内容,一边大量搜集政策解读和案例素材,尝试将“以竹代塑”这一小切口融入国家绿色转型的大主题中。那几天,她家里的灯总是亮到深夜。

9月4日,在这场高手云集的比赛中,刘晓明带着自编自演的《以竹代塑 增强绿色发展新动能》作品,与来自全省各行业的21组选手同台竞技。

而在比赛现场,最让现场评委和观众惊艳的,是刘晓明对宣讲道具的巧妙运用。她原本准备的是塑料仿竹制品,但就在临上台前,她突然意识到:“我讲的是‘以竹代塑’,倡导用竹子替代塑料,自己却用塑料道具,这不是矛盾吗?”于是,她四处寻找新鲜的竹枝。

宣讲时,刘晓明将竹枝看似随意地别在发间,观众起初以为只是装饰。直到结尾处,她引出“江南一枝竹,节节日升高”的寓意,自然地将竹枝取下握在手中,这一巧妙的设计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惊叹。

而真正打动评委的,是刘晓明亲历的推广故事——在她以巾帼志愿者身份第一次在社区推广“以竹代塑”时,碰了一鼻子灰:阿姨认为竹篮子没有塑料袋方便,而年轻人则调侃竹篮子的“老土”。

面对这些质疑,刘晓明没有退缩。她和志愿者团队一起设计科普实验,展示竹制品仅三个月就能自然降解的效果。渐渐地,越来越多居民开始主动使用竹篮买菜、竹制饭盒带餐,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新时尚。

情景带入,她让宣讲可触可感

对刘晓明而言,站在省级宣讲比赛领奖台是高光时刻,但她的心始终深深扎在基层。三年来,她不断探索如何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摸索出“情景带入”这一方法——不光讲大道理,而是带群众走进故事里。

2024年,在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精神时,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做了一次大胆尝试:组织孩子们自编自演情景剧,将书本上的红色故事和革命历史生动地呈现出来。

在排练《老厂长的破军被》剧目中,刘晓明让孩子们自己查资料、琢磨人物心理,借助破旧的军被等真实的道具去触摸、感受历史。“革命精神,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具体物件。”孩子们投入地表演,眼神中充满感动。

而在情景剧《毛泽东父子情深》中,她还让每个孩子当起了“导演”,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剧目中存在的缺陷,进一步理解人物背后的情感与历史。

当演到毛主席抚摸毛岸英遗物的细节时,不仅小演员们深受教育,现场聆听宣讲的群众也感动落泪,想起了当年的奋斗岁月。这种沉浸式的宣讲,让红色教育直抵人心。

作为镇妇联兼职副主席,刘晓明特别关注妇女儿童群体的宣讲方式。在“巾帼大宣讲”中,有着23年妇联工作经验的刘晓明敏锐地抓住妇女儿童工作的特点,巧妙借助“亲子读书分享会”这一温馨场景,把理论宣讲自然融入家庭教育中。

在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时,她没有直接引用法条,而是邀请现场家庭演绎日常生活中的“反面教材”——让孩子表演因学习问题被父亲打骂的场景。表演结束后,她从情绪共情切入,逐步解析其中涉及的法律边界和教育方式,教会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什么行为已属违法。

“原来只是想让孩子听话,没意识到动手可能违法,这样的宣讲太实用了。”一位在现场的母亲感慨道。

从社区舞台到学校课堂,从节假日的亲子读书会到田间地头的微宣讲,刘晓明用最朴素的方式,把理论种进人们心里。谈及未来,这位80后宣讲员思考更多的是传承,“我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宣讲队伍,用微视频、直播这些新方式,让党的理论走进田间地头、飞入千家万户。”

 

 编辑:陈雪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