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戏曲传承,我也能行!”9月22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湖南宣传片的拍摄现场,台下的指导老师杨梅打着手语,不断指挥着动作。台上的听障女孩们身着传统戏服,指尖翻飞、身段婉转,在镜头前演绎着花鼓戏《拾玉镯》的经典选段。
这支来自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女孩戏曲队,学习花鼓戏仅一年,却已经登台亮相多次,在武汉、长沙多地巡演。不久前,她们还斩获了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戏曲类特等奖。而舞台背后,是这群女孩用千次踩踏磨破的布鞋、用棉线反复勾捻的指尖,在寂静中“戏”出的追梦之旅。
8名听障孩子组成花鼓戏队
时间倒退回一年前的7月,湖南省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在即,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杨梅接到了自己的参演任务:组建一支听障儿童戏曲队。
听障孩子学戏曲,听上去是天方夜谭,但并非没有先例可循。“湖南好人”、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演员张丹立4岁时失聪,也成为了团队下基层、入校园、进企业演出的“常驻演员”;在贵州天柱县,当地给听障儿童开设了侗族大戏学习班,经过训练也能走出去表演。“戏剧的基本功是唱念做打,在无声世界里,孩子们能够最先尝试的,就是‘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训练时,老师带着孩子们练“绣花”动作
尽管如此,戏曲队的组建仍是一波三折——杨梅是舞蹈老师,没学过戏曲;高年级、有舞蹈基础的被其他团队选走,剩下的是没有任何基础、年龄不一的孩子,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最终,这支“戏曲队”由8名8~14岁的女学生组成。学校专门请来了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与湖南省话剧团的专家,为戏曲队的孩子们量身定制节目剧本,教导基本功。
训练刚开始,挑战源源不断。孩子们练习的入门动作是圆场步,要求脚跟先着地、脚掌迅速落地,连贯交替行进。“有些孩子平时连走路都走不稳,加之因听力缺失而没有乐感,没法子,只能下功夫练。”进阶动作是眼功和花鼓戏《拾玉镯》中的“绣花”,杨梅带来了一捆捆棉线,教孩子们体验如何搓、捻、拉、穿线,再对着镜子反复训练,寻找神韵。
女孩们在练身姿
传统戏曲还讲究“以鼓领奏”,鼓师随着演员的表现控制节奏。但锣鼓点变化复杂,节奏多变,孩子们要在完全无声的环境中完成精准卡点,难度可想而知。“我们请专业鼓师先讲解每一段锣鼓的含义和情绪,再通过手势、眼神等方式传递节拍。”杨梅介绍,老师们将节奏拆解成一个个动作指令,孩子们则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对镜练习、集体合练,靠视觉模仿和肌肉记忆来“捕捉”韵律。
看似简单的动作,听障孩子们要花费时间和努力是普通孩子的十倍以上。“但孩子们劲头很足,身形、动作越来越有戏剧范。”三个月的苦练后,这支戏曲队第一次登上了舞台。
杨梅带领孩子们表演
多次登台,她们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一群练功懈怠的小孩中,听障女孩戏曲表演出色。她因奶奶喜爱花鼓戏,首次看《拾玉镯》便被无唱腔的动作之美吸引,在戏剧老师指导下,孩子们重整旗鼓,改编表演了花鼓戏《拾玉镯》中喂鸡、绣花的无唱腔选段,无声亦可传情……”这是戏曲队排演的戏曲节目《我也能行》中演绎的桥段。
杨梅在舞台旁指导女孩们的表演
在第十届湖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上,女孩们与来自全省各市州、省特教中专共15支代表队的600余名演职人员同台竞演,拿下了戏曲类比赛第一名。
自此,戏曲队的名声一炮打响,演出结束后,杨梅又带着孩子们先后走进省委党校、中南大学等地巡演,又在今年8月,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她们是湖南唯一一支获得特等奖的团队。
听障女孩们勇敢喊出“我也能行”
戏里,听障孩子勇敢学戏、自信登台;戏外,8个女孩也感受到了更多善意,被更多人看见。
“她们来自株洲周边的县城、乡镇,平时很少出门,也很少在不熟悉的环境里发声。”杨梅告诉记者,但每一次演出,孩子们都获得了来自外界的善意:演出中的换戏服环节,时间紧张,只有一分半钟,是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学生跟着一起训练、帮忙;节目结尾,当女孩们用并不算流利、清晰的语言喊出“我也能行”时,观众的掌声总是经久不息。
更可贵的是兴趣和自信的建立。“尽管每次训练很辛苦,但从来没有一个孩子说过想放弃,还总是问我什么时候再出去表演。”听障女孩龙丽娜,不论学习还是戏曲训练总是“慢半拍”,但她永远是人群中最认真的,会坚定地说“喜欢花鼓戏”;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魏乐桐是镜头焦点,甚至有专业戏曲老师评价她“有灵气”,想收她当学生。
“戏曲宝库中还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瑰宝。”花鼓戏小调《放风筝》的肢体语言、京剧《昭君出塞》中的“趟马”以及《三岔口》的武打,都是之后戏曲队打算学习、表演的方向。
女孩们演出现场
“希望有更多特殊孩子可以在无声世界感受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回响。”杨梅对这群女孩的未来充满期待。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