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因为你怎么知道哪一天老天爷,把你的开关关掉。”近日,中国台湾艺人罗志祥公开透露,自己已确诊“微笑抑郁症”,需要依靠药物控制病情,因服药导致言语和反应迟钝影响工作而停药后,更提前写好了遗嘱。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感到震惊。看上去很开朗的人,怎么会和“抑郁”挂钩?但事实上,这样的“假面人”并非个例。从因抑郁症离世的音乐天后李玟,到自曝因抑郁经历“躯体化症状”的演员赵露思,再到自称深受困扰的罗志祥,为何这么多人在“表演快乐”?
“微笑型抑郁症”真的存在吗
“白天嘻嘻哈哈,晚上胡思乱想”“上一秒开朗大笑,下一秒崩溃大哭”“微笑背后藏着一颗求死的心”“每天都在表演快乐”……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微笑抑郁症”,很多网友如此形容。有人说,微笑型抑郁症更可怕,因为从外表上看和普通人毫无差别,平时相处也看不出破绽;但也有人说,微笑型抑郁症并不存在,只是抑郁症患者不发泄情绪时的一种状态。

AI制图
那么,医学上真的存在“微笑型抑郁症”吗?
“目前临床上并没有‘微笑型抑郁症’或者‘阳光抑郁症’的正式定义,它是对一类特殊抑郁表现的通俗描述。”11月26日,湖南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季永侠解释道。这类患者多因职场需求、强烈的自尊心或对抑郁症的病耻感,刻意在他人面前掩饰真实情绪,用微笑构建起开朗的假象。
季永侠进一步解释,微笑型抑郁症的成因复杂,既与个体特质相关,也深受环境与教育影响。这类患者具有鲜明的特征:通常自尊心强、好胜心强,具备一定文化水平,普遍存在对抑郁症的“病耻感”,认为承认抑郁是软弱、不努力的表现。而家庭教育中“不要在别人面前哭”“不要暴露脆弱”的引导,让他们从小养成了压抑情绪的习惯。长期维持“优秀”“快乐”的人设,使他们无法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不愿向他人倾诉痛苦,将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深深压抑,久而久之便陷入“微笑着崩溃”的困境。
季永侠还补充,与典型抑郁症患者的社交退缩不同,“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往往保持着良好的社会功能,甚至在社交中表现得更为活跃。但这种“习惯性微笑”并非发自内心,反而像一种沉重的负担,不仅无法消解压力,还会让负面情绪在独处时加倍累积,直至突破心理防线。
这些信号不容忽视
“微笑抑郁症的危险之处,在于其极强的隐秘性。”季永侠强调,患者在亲友面前的乐观形象深入人心,即便出现异常,也容易被误认为是“暂时的情绪低落”,直到极端行为发生,身边人往往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
除了“微笑面具”这一典型表现,抑郁症还有许多“不显眼”的症状值得警惕。季永侠列举,比如持续的疲乏困倦、做事提不起劲,每天只想‘躺平’;或是出现腰酸背痛、头晕头痛、胸闷心慌等躯体不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认知功能损害。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身体疲劳或工作压力过大,导致患者跑错科室就医,延误治疗时机。

AI制图
季永侠提醒,若出现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抑郁风险:长时间情绪低落且无法自行缓解;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失去热情,行动迟缓、被动;自我评价过低,伴有自责感、无用感;出现顽固性睡眠障碍或食欲明显改变;身体持续疲乏,甚至出现恶心、胸闷等不适。“这些症状若持续两周以上,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打破“独自硬扛”的误区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也不像感冒那样能‘扛一扛就好’,它是一种需要科学治疗的心理障碍。”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超过2.8亿人,每年约5%的成年人受其困扰,但在中低收入国家,80%~90%的患者未得到有效诊断和治疗。更令人担忧的是,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首要危险因素,每年有数十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面对抑郁症,科学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季永侠介绍,抑郁症轻度患者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物理治疗、音乐疗法等;中重度患者则需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配合非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关键是足剂量、足疗程。服药初期的1~3周可能疗效不明显,还可能出现轻微不适,此时切勿自行停药,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她特别说明,抗抑郁药并非成瘾性药物,患者无需过度担忧,但停药仍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

AI制图
对于个人而言,自我调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情绪。季永侠给出了具体建议:尝试腹式呼吸等放松训练;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每周进行4至5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日常可在阳光温和的时段晒太阳20分钟,尤其上午的阳光有助于改善情绪;多与亲友沟通倾诉,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关注生活中的“小确幸”,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若存在睡眠障碍,及时遵医嘱调整。
“最重要的是打破‘独自硬扛’的误区。”季永侠呼吁,社会应减少对抑郁症的病耻感,让更多人明白,寻求心理帮助并非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当你感到撑不下去时,向信任的人倾诉、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都是正确的选择。”
来源: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