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推动科技向善 把好AI技术“方向盘”

凤网 2025-05-16 阅读数 8979

随着DeepSeek的发布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爆火,AI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当前,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同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有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然而,在技术快速进步的背后,换脸拟声等深度伪造技术、算法歧视、自动决策系统滥用等乱象也开始凸显。这些问题横跨技术、法律、科技伦理和社会道德多重领域,AI作为新兴产物,给治理和监管带来了严峻挑战,亟待以科技向善为原则进行规范引导。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AI技术设计者、运营者和使用者思想向“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育正确的AI价值观需要从认知层面筑牢根基。大力开展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的宣传推广和人工智能素养的科普教育,通过持续的政策解读与素养教育,提高设计者、运营者和使用者对算法歧视、自动决策系统滥用等危害的认识,提高自觉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让技术设计者坚守创新初心,运营者明晰社会责任,使用者增强辨别能力,才能在全社会凝聚“技术以人为本”的治理共识。

制定法律法规,引导AI技术设计者、运营者和使用者规范向“善”。法治是技术发展的底线保障,针对AI技术的特殊性,亟须构建专门化法律体系。国家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但无法全面涵盖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类问题和应用场景,亟待启动立法研究并制定专门的人工智能综合性法律。法律的刚性约束,如同给技术装上“刹车系统”让责任主体清晰界定,让滥用行为付出代价,从制度层面确保技术创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202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明确“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人工智能法草案”,一部具有综合性、前瞻性的《人工智能法》正在制定。

强化道德约束,引导AI技术伦理向“善”。AI技术的自主性、不确定性和深度学习能力,在处理数据时可能继承和放大现有的社会偏见,导致算法歧视问题。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深度伪造技术,可能被用于非法收集和识别个人信息,侵犯公民隐私权。技术的温度源自道德的校准,建立专业化和制度化的伦理审查机制,包括技术开发前的伦理预评估、开发过程中的动态监督,以及应用阶段的效果评估,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当技术研发融入“情感”,让算法学会“共情”,才能避免AI成为偏见的传播器,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公平的工具。

加大监管力度,引导AI技术赋能向“善”。安全是技术应用的基石,AI既带来安全挑战,也可以赋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为安全工作提供新工具。建立“AI安全沙箱”,对生成式AI服务实施实时风险监测。通过路径隔离、权限管控等措施,防止数据泄露与恶意攻击。“以技术治技术”的监管创新,既遏制了AI滥用的“暗礁”,又扬起了技术赋能的“风帆”,让安全监管成为技术发展的护航者而非阻碍者。开展AI技术滥用整治,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清理整治违规AI应用程序;集中清理相关违法不良信息,聚焦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色情低俗内容等突出问题。中央网信办发布的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明确提出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

只有以宣传教育播撒向善的种子,以法律法规划定行为的边界,以道德伦理校准技术的方向,以安全监管筑牢发展的底线,才能真正把好AI技术的“方向盘”。唯有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的共识,构建“法律有力度、伦理有温度、治理有精度”的协同体系,才能让AI技术始终行驶在服务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上。


来源:沅江新闻网

编辑:陈雪炎

审核:吴雯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