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妹子评论丨“招弟”改名: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都应被打破

凤网 2022-10-31 阅读数 19775

 文/周雅婷

近日,河南女孩芃芃(原名招弟)成功改名的故事引发网友关注,甚至一度登上热搜。在因名字而自卑的群体中,“招弟”“招娣”们占了不小比例。202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民法典,对于姓名更改的规定有所变动,成为包括芃芃在内不少人改名的契机。改名审批成功后,芃芃觉得“如释重负,涅槃重生”。“招弟”们将自己的名字更换,这意味着她们的人生迈向了新篇章。

姓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标签,是人与社会直接产生联系的沟通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姓名有了更多的期望,因此姓名的影响意义就得到了扩大和延展。“招弟”、“盼弟”等名,就直白地体现出了家庭内部的对于“生个男孩”的渴望。

这样的名字,通常只会出现在女孩身上。将一个人的姓名赋予与自身无关的意义,甚至还承载着长辈对另一个还未出生的男孩的期盼,这对她们来说,意味着自己的名字只是作为家庭内部期盼的“工具”,父母对女孩作为“人”的个体性视若无睹。

出于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父母给孩子的名字赋予一定的意义后,在孩子成长、教育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凸显这方面的倾向性。当孩子懂得了名字的含义,得知父母在自己出生时最希望的是下一胎是个男孩,这种倾向会潜移默化地令孩子产生“我是不重要的”的认知,极易对自身性别产生怀疑、不认同。同时,生活中存在的或明或暗的“偏心”也会加剧这种自我怀疑,给孩子成长带来无尽的伤害。

户口本上的曾用名“招弟”,看上去只是名字的变换,实际上是女孩们“找回自己”的过程。她们通过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得到了对自己价值的肯定和认同,这既是对家庭错误性别观念的反抗,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招弟”们改名的行为值得鼓励,但我们仍要对“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保持警惕。截至今年10月24日,国内某省叫“招弟”之类名字的女性超过1万人。其中20岁以下的有380人,这表明“重男轻女”仍在一些家庭里根深蒂固。尽管民法典赋予了“招弟”们变更自己姓名的权利,但芃芃改名时遇到的波折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忽视了这些名字背后的落后思想与她们所遭遇的歧视。

在追求男女平等的道路上,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都应被一一打破,任何人的姓名都不该被贴上他人的标签,改名后的“招弟”们,拥有了不被他人定义的自信人生。而我们更需要做的,则是拔出陈旧、腐朽的观念,让每个女孩都不必为挣脱他人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姓名、性别锁链而困扰。面对“招弟”背后的父权制认知,要摧毁“招娣”存在的语境,实现民法典中对姓名权的尊重,我们还有一段不短的路途要前行,并且还有很多的努力要去做。但“招娣”改名所显露的性别平等意识萌芽,无疑是珍贵而值得重视的。也期待更多的人敢于对这些性别歧视沉疴顽疾“宣战”,在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文明进阶的广阔舞台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编辑:鸢尾蝶

二审:李立

三审:刘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