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56个民族家访日记丨“新时代云南好少年”李石妹的故事

凤网 2024-11-04 阅读数 10357

文/王建平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我非常荣幸地作为模范个人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这既是对我工作的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我倍感鼓舞,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做好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工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家教家风的理想信念。

10月23日,“家庭教育全国公益巡讲·走进56个民族”继续出发,这次我们走进了云南临沧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民族地区。第一站,我们去到了“新时代云南好少年”拉祜族女孩李石妹家家访。

拉祜族也被称作“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葫芦是拉祜族的图腾,走进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忙品村,热情的拉祜族村民跳起了芦笙舞欢迎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

微信图片_20241104103839.jpg

14岁的李石妹,是临沧市双江自治县第一完全中学学生。命运多舛的她,从小由姑爷爷和姑奶奶带大,原本我以为这是一个内向而敏感的女孩,没想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李石妹开朗乐观,在她脸上看不出一点消极与抱怨。她和抚养她的姑爷爷、姑奶奶居住在普通的农家平房里,虽然环境简朴,但看得出两位老人给了这个女孩很好的照顾和爱。

“李石妹在生活中积极乐观向上,团结同学,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进取,在班级管理上她也能配合老师管理好班级。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也非常喜欢她。”班主任老师古锡青赞扬道,面对生活的磨难,这个孩子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勇敢、乐观、坚强的品格回应命运的不公。2022年,她被评为了“新时代云南好少年”。

我们纷纷为这个孩子点赞。“我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未来好好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面对夸奖,李石妹有些腼腆又自信地说。

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能否健康成长,身边一定少不了“三个天使”:天使家人、天使老师和天使朋友。这些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提供充分的温暖和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李石妹很幸运,虽然成长环境不顺利,但她幸运地拥有了爱她的家人、老师和同学,我想正是这些爱给了她逆风飞翔的勇气和动力。

家访后,我们走进了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邦卖完小的课堂,给一百多名拉祜族家长和老师分享了一堂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家教家风,把爱的种子深深种进56个民族家长和孩子心里,是我走进56个民族进行公益巡讲始终不变的初衷,家长们和我积极互动,在欢声笑语中,一起学习做成长型父母。

我的先生、书法家夏鹏程此次也一路同行,他现场挥毫泼墨为学校题写校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校园翰墨飘香。

此次公益行,我们也领略到了不一样的拉祜族文化。拉祜族人爱美,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编织成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拉祜挎包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祜族最常用的物件,拉祜村寨大多保留着手工编织拉祜挎包的传统,如今更成为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勐勐镇妇联主席李天凤告诉我,忙品村是拉祜族人民聚居比较多的村寨,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忙品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拉祜族服饰技艺非遗传承人罗金花带队,组织40多名妇女姐妹在农闲时加工拉祜族手工艺品出售。如今,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合作社除了制作手工艺品,还组织村民进行拉祜歌舞“72路打跳”演出,在丰富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农民增收创富。

微信图片_20241104103842.jpg

大美边疆,欣欣向荣。这一路我看到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进了拉祜山寨。拉祜族人民追求快乐,追逐美丽。祝愿拉祜人的日子越过越甜,拉祜族孩子茁壮成长,向着梦想的天空展翅翱翔!


带你了解拉祜族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作“猎虎的民族”。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记载,拉祜先民认为人类的始祖扎迪和娜迪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葫芦即人类诞生的母体。因此拉祜族认为他们是葫芦的后代,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葫芦节也是拉祜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届时,各村寨都要举行歌舞狂欢,男子吹奏葫芦笙领舞、男女共跳“嘎克”舞等。



编辑:美伢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