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编刷到一条高赞视频,视频中,8岁女儿花30元给爸爸买仿真土豪三件套——墨镜、金链和金表。
收到生日礼物,爸爸又惊又喜,立刻戴上化身"土味时尚博主",疯狂炫耀。
网友评价:“30元创造了3000万的快乐。”
在这条视频底下的几千条评论里,除了羡慕,"情绪价值"成为高频词:
是啊,会提供情绪价值的“不扫兴”父母,真的赢麻了!
在视频里,小编感受到了「双向奔赴」的快乐。正如网友“晨的阳光”所言,这位爸爸一定给足了孩子幸福感,才会收获孩子的用心。
不扫兴的父母,懂得接住孩子的爱与热情,一边温暖孩子,一边治愈自己。
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加倍;分享痛苦,痛苦就会减半。
成为不扫兴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幸运,更能给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乐趣与意义。
扫兴父母 VS 不扫兴父母
扫兴父母
“孩子怎么越大越难沟通?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相信很多父母会有这种感觉。
其实,你可能没察觉到,在每一次扫兴的时候,就已经将孩子越推越远了。
“扫兴”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当然不是。
但他们的爱却总是点到即止,不足以回馈“多余”的情绪,甚至还会压抑它们。
在他们看来,如果总是肯定、表扬孩子,孩子就可能会“得意忘形”。而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才能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才是对孩子“好”。
打开社交媒体,你会发现“扫兴式父母”为数不少。
视频平台上“扫兴式父母”相关视频
《人物》曾发起过一次关于“扫兴父母”的话题征集,从网友留言,我们发现:
在父母一次次的扫兴之后,无数被伤透心的孩子做了“再也不与父母分享”的决定,亲子关系也因此变得疏离。
部分网友分享截图,源自公众号“人物”
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类“扫兴”,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到长大成人后还挥之不去。
有的孩子本着“惹不起还躲不起”的心态,选择以沉默来回应,逐渐与父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的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在不断被否定中产生自我怀疑,无法认可个人价值,甚至最后索性放弃努力,无力感满满;
还有的孩子动辄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变得脆弱、敏感又自卑。
不扫兴父母
反观不扫兴父母,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往往懂得提供情绪价值,给孩子充分的尊重,接纳,鼓励,肯定。
博主@大老王当妈完美诠释了"情绪容器"的养育智慧。
当痴迷昆虫的儿子献上"知了头箍"时,尽管内心抗拒,她仍以"妈妈好喜欢"给予情感回应。
放学后,儿子提出想骑亲子共享单车回家时,她耐心陪孩子走了40分钟,快到家门口才找到一辆亲子单车,尽管很累,还是依然选择不扫兴,陪孩子体验。
而孩子在与家人相处过程中,也会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在吃爷爷包的饺子时会上演夸夸模式:
“爷爷你做的饭真香,饺子好不好吃就在于包得好不好,你看着饺子褶多整齐,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人能又会和馅又会包饺子,爷爷你真厉害......”
在陪老人做饭时,他会提出主动要和姥姥分担家务,让老人家心花怒放,成为大家心中的梦中情孙。
图源@大老王当妈
当父母经常给予孩子积极正向的情绪支持,这些正面的能量会一点一滴积累,最终转化为孩子面对世界时的底气和勇气。
大张伟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分享,说初中迷上弹琴搞摇滚,老师想让妈妈劝他好好学习,别搞什么摇滚了,明明可以考重点高中的。
大多数妈妈会把孩子批评一顿,不让他们玩别的,一心扑在学习上。
但他的妈妈做的第一件事,是问孩子:“你要接着弹琴,还是去考重点高中?”
大张伟想弹琴,妈妈二话不说,去找老师:“我的儿子就想弹琴”。
大张伟坦言,自己身上的舒展、自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妈妈的爱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
还有位博主分享了自己和爸妈日常相处的视频,收获了大片羡慕和感叹。
大半夜嘴馋了,妈妈会陪她下楼买冰棍;
带父母下馆子,不会被指责乱花钱;
心血来潮化奇怪的妆逗爸爸,收获的是哈哈一笑;
彼此之间就像朋友一样,可以分享奶茶、惊喜和情绪。
我们总说“爱”要双向奔赴,其实“快乐”也需要。
人会本能地靠近让自己感觉快乐的东西,从不扫兴家庭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更愿意与父母亲近、倾吐心声。
婚姻家庭咨询师姚彦宇说过一句话:
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是亲密关系最重要的软实力。
情绪价值越高,相处的幸福指数也越高,能与孩子相处融洽的家庭,都离不开善于提供情绪价值的家长。
而不扫兴的父母,恰好都有这个特点。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擅长给予情绪价值,会让孩子感受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也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无间。
三步变身"不扫兴父母"
让爱不再"已读不回"
亲爱的家长们,别让爱变成一种伤害,更别让伤害变成一种常态。
只要你想,随时可以调整和成长来改善亲子关系。
如何做一个不扫兴的父母呢?3个关键点,让孩子体会双向奔赴的“快乐”。
1 、放下架子,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接住”孩子的各种情绪,孩子才愿意与父母分享。
❌ 扫兴模式:
“这有什么好玩的?幼稚!”
“你懂什么?听大人的就对了!”
✅ 共情做法:
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孩子捡了一堆石头,别说“脏,快扔掉”,而是问:“你最喜欢哪一块?它像不像恐龙蛋?”
分享你的“幼稚时刻”
“爸爸小时候也爱在雨天踩水坑,有一次溅了全身泥,被奶奶追着跑!”(拉近距离,让孩子觉得你懂他)
少说“你应该”,多说“你觉得”
比如:“你觉得这个乐高怎么搭更好?”而不是“你这样搭不对,应该按说明书来。”
2 、积极回应,情绪价值拉满
当孩子跟你分享他们的小成就时,别只是敷衍地点头,而是要给出热情回应,甚至可以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来表达你的兴奋。
❌ 扫兴模式:
“哦,知道了。”(低头刷手机)
“考了95分?那5分怎么丢的?”
✅ 共情做法:
夸张式赞美,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孩子画了一幅画,别说“还行”,而是:“哇!这个配色绝了!能给我讲讲你的灵感吗?”
用身体语言表达兴奋
击掌、拥抱、瞪大眼睛:“你竟然自己修好了玩具车?太厉害了!快教教我!”
记录他们的“高光时刻”
把孩子的“小成就”(如第一次跳绳100个)记在家庭日记里,偶尔翻出来说:“还记得你当时练了多久吗?超有毅力!”
3 、正向反馈,别轻易说“不”
有时候,可能你会难以理解孩子的行为,不妨试着和他们一起探索,说不定你也会爱上呢。与此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安全的前提下,别强行干涉,让他们能够自己做主。
❌ 扫兴模式:
“不行!太危险了!”(直接否决)
“学这个没用,考试又不考。”(功利性否定)
✅ 共情做法:
用“Yes, and…”代替“No”
孩子想养仓鼠,别说“太麻烦”,而是:“好啊!不过我们要先一起学习怎么照顾它,你愿意负责喂食吗?”
给孩子“试错权”
比如孩子非要穿反季衣服,别说“会感冒”,而是:“今天降温,你确定要穿短袖?如果冷的话,我们包里带件外套备用?”
一起探索他们的兴趣
孩子迷上奥特曼,别嫌弃“幼稚”,而是:“你最喜欢哪个奥特曼?他的必杀技是什么?”(甚至陪他看一集,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很有趣)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不扫兴 ≠ 无原则溺爱。
需要区分“不扫兴”与放任纵容:
不扫兴的父母依然会设定规则(比如“晚上10点前回家”),但会解释原因而非粗暴命令;
他们允许孩子犯错,但会引导孩子承担责任而非替他兜底。
这种平衡让孩子既有安全感,又能学会边界和责任感。
总之,不扫兴的父母通过尊重、信任和支持,为孩子铺就了一条通往自我接纳、勇敢探索和心理健康的人生道路。
父母的成长,是给孩子最好的身教
爱的升级,永远不晚
当孩子看到你努力调整的样子
他会明白犯错不可怕
重要的是愿意改变
从今天起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心中
那个永远接得住我脆弱
也看得见我会发光的不扫兴大人
文:史超
编辑:美伢
二审:章清清
三审: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