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金缮守艺夫妻,修复珍品也“修复”爱

凤网 2024-09-12 阅读数 8629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赵晗菁 供图/受访者

金缮技艺是治愈的美,也是爱的延续。

多年前,马晓雨和刘瑾晗因金缮修复工艺结识,多年后,他们组建家庭并一路同行,从自学金缮修复到为金漆锔艺申遗成功,从对大漆过敏的新人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他们在西藏学习壁画相关知识、在景德镇邂逅陶瓷技艺大师……两人探索学习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祖国。

同为“金缮守艺人”,夫妻二人的感情也如金缮技艺中用到的大漆一般,紧紧黏合,历久弥新。近日,夫妻二人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我们俩化‘伤痕’为艺术,‘器合’也‘契合’。”

相识,成为金缮修复“拍档”  

“湖南博物院有很多漆器文物,千年过去依旧鲜亮如昨。”9月5日,在二人共同创建的修复工作室里,“90后”夫妻马晓雨和刘瑾晗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聊道。

今年6月7日,在北京朝阳区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上,金漆锔艺成为了第七批朝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项目,而促进该项技艺申遗成功的,正是马晓雨和刘瑾晗二人,而这,并不是两人与非遗相遇的初始。

微信图片_20240913092825.jpg

2016年,在俄罗斯留学的马晓雨邂逅了刘瑾晗,因为对古董、茶器修复感兴趣,两人走到了一起。

某天,马晓雨收藏的茶杯碎了,两人不满足于用胶把它粘起来,于是想咨询做金缮修复的师傅,但寻找未果。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自己学习金缮修复。

金缮技艺源于中国古代的瓷器修复,利用天然大漆来黏合器物的碎片,并在碎片裂痕表面施以金粉或其他漆艺技法,使得破损器物经过修补后形成一种特殊之美。

当时,两人没有系统地学习,只是通过书籍和网络获取相关知识,其中走了不少弯路。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大漆后过敏了。”刘瑾晗说,大漆是金缮修复的基础,但部分人接触大漆后会出现红肿、发痒等过敏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浑身溃烂等情况。“当时我以为自己得了‘绝症’,后来才知道是对大漆过敏了。”马晓雨回忆道,这一插曲并没有成为两人学习技艺的“绊脚石”,为了熟悉一项工序,两人常常没日没夜地练习,反复地进行试验,尝试和大漆“和解”。

微信图片_20240913092851.jpg

2020年,两人通过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馆长柏群推荐,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清宫造办处第六代传人李德伦系统学习了金缮工艺,深入钻研金漆镶嵌髹饰技艺、金漆锔艺等漆艺技法。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是‘燕京八绝’之一,杭州的跨湖桥遗址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大漆进行器物修复的国家,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但学习和掌握这项技艺的人甚少,我们学习手艺的过程不容易,很感谢彼此的陪伴与坚持,一起成为这项技艺的守艺人。”刘瑾晗感慨道。  

钻研,在学习之旅中见证爱

“手艺不能只待在工作室里,还要去看其他手艺人的技艺。”在马晓雨和刘瑾晗看来,学习器物修复也得“走出去”才有更多灵感。两人花费数年时间,前往景德镇、大理、哈尔滨等地学习。

微信图片_20240913092854.jpg

令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景德镇生活的8个月时间。

“景德镇以陶瓷闻名中外,我们在景德镇与当地匠人共同生活,这里除了老一代匠人,还有不少年轻技艺人。”刘瑾晗说,景德镇充满活力、包容的氛围深深吸引着年轻人,他们也结识了不少“同行夫妻”。

“景德镇有一家专门创作单色釉的工作室,就是一对夫妻在主理。”刘瑾晗说,这对年轻夫妻一个来自内蒙古,一个来自成都,相遇在景德镇,又因热爱陶瓷走到了一起,“如今他们有了宝宝,一家三口在景德镇研究传承单色釉,过着令人向往的生活”。

马晓雨则回忆起另一对陶瓷夫妻的故事,“这对夫妻除了学习传统的陶瓷技艺外,还进行了个性化的创新,他们创作的作品均为黑色器物,妻子负责设计,丈夫负责动手制作,两人默契搭配,创作的作品新潮又独特,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灵感”。

谈及创作灵感,两人无不感叹:器物修复过程中的灵感大多来源于脚下的土地和眼前的风景。

“金缮修复的原料来自土地,我们想让自己的创作更加贴近自然与生活。”刘瑾晗说,在大理,他们租了一间面朝苍山、背靠洱海的房子做工作室,每天都从自然景色中汲取创作灵感。

微信图片_20240913092857.jpg

夫妻两人也用一部纪录片留存下了一路足迹,“我们拍摄了很多匠人故事,其中,有把自己的漫画画在瓷器上的,有依靠修复器物从抑郁症中走出来的,还有夫妻俩共同创作的……这些画面如此鲜活,包含着大家对技艺的爱、对恋人的爱”。

除了见证匠人精神,这一路也考验着夫妻俩的感情。

“这一路的学习不容易,途中也有‘一地鸡毛’。”刘瑾晗和记者聊道,每到一处租房子都要花费很多精力;为了不经常吃外卖,马晓雨被迫练厨艺;不懂当地方言,他们要与老师傅们反复交流……

微信图片_20240913092900.jpg

“庆幸的是,我们一起克服困难,彼此帮助,共同成长,更加坚定学习金缮技艺的道路。”夫妻两人相视一笑说道。  

同行,“器合”更“契合”  

谈及“同行夫妻”这个词,马晓雨和刘瑾晗异口同声道:“我们亦师亦友,亦恋人亦‘对手’。”

一天工作后,夫妻俩会把修复好的器物拿出来交流。“有次我利用锔艺技艺修复了一个茶杯,瑾晗提出修复处的云纹应该更立体一点,调整后确定效果好很多,我们在这样的一次次探讨中收获颇多。”马晓雨感慨。

微信图片_20240913092903.jpg

刘瑾晗则感叹,有时觉得自己的修复技艺已经很不错了,但看到丈夫的作品,她会觉得自己还要精湛技艺。

从事修复工作的近8年时光里,夫妻二人一路修复器物,也“修复”爱。

去年,两人收到了一个碎成四瓣的玉镯,这是物主母亲本想传给儿媳妇的,物主提出希望修复成四个镯子,但马晓雨和刘瑾晗建议修复成一对更为合适。两人利用大漆填补空隙处,并在其中用金属描绘了“吉祥”二字填充,以达到大漆与玉石间的重量平衡。就这样,一个破碎的玉镯成了两个崭新的镯子,分别戴在了母亲和儿媳妇的手上,破损的物件以另一种方式得以重生和延续。

微信图片_20240913092906.jpg

除了修复珍贵器物,夫妻二人也修复过如陶瓷人偶娃娃、卡通水杯等物品。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修复了一口砂锅。”刘瑾晗回忆,早前,一位朋友寄来了一口有裂痕的砂锅,并补充说这个砂锅是母亲在自己童年时炖肉所用,“如今妈妈去世了,我想修复这口承载着我记忆的砂锅,让我的思念有个寄托。”

“其实很多人修复器物,都是因为‘舍不得’。”刘瑾晗说,听着这些关于爱的故事,两人也在一次次的修复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默契。

“不同于其他‘同行夫妻’,在修复技艺中,我更多是和金属打交道,钻研金漆锔艺,瑾晗则多和大漆打交道,更有趣的是,锔艺修复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灰尘,但大漆修复需要在一个无尘的环境下进行,所以我们平日并不在一起工作。”马晓雨说,一墙之隔的两间工作室里,夫妻二人各自忙碌着,“但修复一件器物往往需要用到很多种技艺,所以我们是从另一种方式上同行”。

微信图片_20240913092909.jpg

渐渐地两人发现,无论是审美还是修复设计,两人越来越默契。“定一人,择一事,终一生。我们两个化‘伤痕’为艺术,让一件破损的器物愈合的同时,也和彼此更‘契合’,我想这就是‘同行夫妻’为彼此带来的能量。”

   

编辑:陈雪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