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对红色恋人公布60年的秘密,媒人太硬核了!

凤网 2025-07-01 阅读数 5706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雪炎 实习生 覃凤

“今年我们俩入党整60年,我们的党龄比婚龄还长呐!”近日,欧阳振中夫妇笑着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属于他们的红色爱情。

七月,党旗猎猎,映照着这对金婚老人的幸福笑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前夕,记者走进长沙梅溪湖畔李秀云夫妻的家中。

这对相濡以沫五十余载的伴侣,是拥有六十年党龄的老党员。

他们笑着说:自己的爱情,萌芽于共同的红色信仰,历经岁月洗礼,最终沉淀为彼此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红色恋曲。

红色根脉:党旗下的青春相遇

“我们俩是因党而结识,党是我们最大的媒人。”

6月27日,走进梅溪湖街道的一栋居民楼,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摆放在桌案上的一堆证书和奖状:五十年入党纪念章、湖南省文明家庭证书……

屋内,86岁的欧阳振中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身旁的李秀云则温柔地笑着,眼中流露出深厚的爱意,一起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起那段青涩而动人的故事。

这一切,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的校园。

20世纪60年代的岳麓山下,党员身份是那个年代最浪漫的符号。

欧阳振中是留校任教的郴州小伙,李秀云则是独自来长沙求学的邵阳姑娘。

尽管两人相差两级,却在湖南师范大学的党员学习会上相遇了。

“我们在党员会上认识了彼此,然后一起在1965年入党。”

李秀云笑着说,“那时候觉得他很朴实,很值得信赖”。

“她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我是学校的团委副书记,我们经常打交道。”

欧阳振中回忆,当时对李秀云印象深刻:“见面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个优秀又要强的女生吸引了我的注意。”

原来,来自邵阳新宁的李秀云,因自小家境贫寒,一度因每学期一升米的学费面临辍学,最艰难的时候,她只能借住在同学家读书。

高中毕业后,她在进厂和继续读大学之间纠结。

“直到报名考试的最后一天,我一想到进厂之后就只能一辈子和泥巴打交道,还是决心去考。”

李秀云坚定地说,“几千人里面,我硬是考上了。”

入学那天,她独自一人挑着一担行李来到长沙,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都是边远农村贫雇农家庭的子女,是党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使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走出家乡、改变命运。”

欧阳振中感慨道,相似的经历让两个人产生共鸣,共同的信仰让两颗心逐渐靠近。

1968年,李秀云大学毕业,他们顺理成章地结了婚。

“当时我们俩都很害羞,跑到湘春路角落里的一家小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那是我们的第一张合照,照片上写下了‘赤色向党’四个字,刻下了我们‘永远跟党走’的誓言。”欧阳爷爷笑着说,脸上满是幸福的回忆。

这张略显青涩的结婚照,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开始,也开启了他们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

烟火长征:85元的浪漫经济学

1970年,李秀云响应国家号召,从长沙市委宣传部调任师大附中当老师。

他们工作在一处,生活也在一处,形影不离。

那几年,三个孩子相继出生,喜悦的同时,家里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随着工作调整,欧阳振中常忙碌到深夜。李秀云便一个人忙里又忙外,操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起居。

“我深刻地记得,有一次我看到她在烧水准备做饭,我想来帮忙,却看到米缸里没米了。

于是我起身出去买米,还没等我走出店门,她就从后面追了上来,说‘你身体不好不能提重物’,硬是自己把一袋米扛回了家。其实米店离家不过两百米。”

回忆起这段往事,欧阳振中的眼眶不禁湿润。

那时生活艰苦,他们两个人加起来的工资一个月也只有85元钱,要赡养四个老人,还有三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就在居住的一楼小院里种地,种辣椒、种青菜,还养了几只鸡和鸭。

最难的时候,连煤球也自己做。

“别人家都是男人做煤球,但她心疼我,铲煤、脱模一把包揽。”

“记得有一次在路上遇见她的同事,人家跟我讲‘你老婆是不是最近太累了,在家访的路上走着都开始打瞌睡’,我听后心疼不已,便开始陪着她出去家访,从师大附中跑到桃花岭、天马山等偏远地方,我每次都陪着她去。”欧阳振中说。

共克时艰,这对党员夫妻的秘诀就是先人后己,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

李秀云总是舍不得给自己做新衣服,但会想着给丈夫和三个孩子做新衣。

欧阳振中也心疼妻子,知道她爱看电影,每个礼拜他们一家五口都会去看露天电影。

“我们舍不得花钱买票,就每次早早地让小儿子去免票区后面占座,一家人挤在一起,虽然隔着密密麻麻的人头,但是一起看电影的时光是幸福的,是值得珍藏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金婚密码:永不退休的“双人党课”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对党员伉俪始终将“双人党课”铭刻于心,践行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1987年,时任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的欧阳振中在南岳参加读书会。

参观水帘洞时突降小雨,他眼见一个女孩险些滑落山崖,本能地冲上前去,将她推回安全地带,自己却不幸失足跌落。

那处山崖,当地人称之为“十人九死”。

当晚,他被紧急送往长沙抢救。

“接到电话,感觉天都要塌了。”

李秀云回忆道。那时正值高考外语考试的前一天,她闻讯后带着女儿和小儿子火速赶往医院。

手术室外,她心急如焚,默默祈祷:“只要能保住他的命,哪怕残废,我也愿意照顾他一辈子!”

幸运的是,经过全力抢救,欧阳振中脱离了危险。

回忆起那次经历,欧阳振中仍心有余悸,但语气坚定:“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这么做。因为,每个党员都会如此。”

他们不仅在社会上展现党员的担当,还把“党课”搬到家中。

一次,10岁的儿子顺手将学校的一支彩铅带回了家,李秀云发现后问其他两个孩子是否知情,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便气恼地让三个孩子在小院里罚跪。

自此,诚实守信的品格深深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他们的言传身教,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深深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后来,三个孩子都在读大学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退休后,他们更是将“党员精神”融入到社区生活中。

他们走访楼栋各住户,编印通讯录,帮助邻里熟悉情况,结交朋友。

他们关心生病的邻居,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清扫、义务植树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们,将生活过成了诗。

清晨六点,他们一同醒来,开始一天的运动,互相按摩,共享早餐。

饭后,他们手牵手去散步、买菜。

傍晚时分,电视里播放着新闻频道,他们在书房里沐浴着夕阳的余晖,享受静谧的时光。

“一天24小时,我们都在一起。只要出门,就一定会牵着手,不牵手不出门。” 

欧阳振中感慨道,“是党让我们夫妻有机会相识、相知、相爱、相守,我们都对党有最淳朴、最真挚的感情。听党的话、跟党走,是我们的初心,也是一生的追求。”

在建党104周年的晨光里,这对将生命年轮刻进百年党史的党员夫妻,正以晨昏相伴的体温,诠释着最长情的告白。

他们交叠的掌纹里是红色信仰的传承,是相濡以沫的爱情,更是对党忠诚的誓言。历经六十载风雨,依然在年年岁岁中结出甘甜的果实,宛如一首悠扬的红色恋歌,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唱。

亲爱的读者

您是否也珍藏着一样的浪漫故事?

或许您的父母正用皱纹书写着

半个世纪的浪漫

或许街角那对牵手散步的老人

藏着比电影更动人的情节


我们期待聆听更多金婚夫妻的温暖篇章

让这些流淌在岁月长河里的深情

照亮更多人关于“执子之手”的信仰


长按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

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发送格式:金婚+姓名+联系方式】

我们备好清茶与笔墨

静候您(身边)的金婚故事


编辑:陈雪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