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赵晗菁 实习生 栗泽萱 吴奕涵 供图/受访者
蒋含宇和彭淑清,是一对来自湘潭韶山的平凡夫妻,1971年喜结连理,育有一儿一女。二人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五十余载悠悠岁月。
他们也是一对传奇夫妻。1959年的一张合影牵出缘分,自此,命运将两人紧紧相连。而这位牵红的“媒人”更是了不得,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因为是毛主席牵的红线,所以很多人都说我们夫妻二人是‘中国第一幸运伉俪’。”7月21日,蒋含宇掏出66年前那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经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起一段“缘分妙不可言”的故事。
2009年6月25日在韶山参加纪念毛主席回韶山50周年活动时留影。
奇妙缘分促成一段佳话
时间回溯至1959年,14岁的蒋含宇和彭淑清正在韶山学校初二年级读书。6月25日下午,辅导员把身为少先队大队长的蒋含宇和大队委员的彭淑清叫到大队部,告诉他们将有一位重要的首长来校视察,由他俩负责向首长献花、赠送红领巾。
两人默默接下任务,浑然不知这位“神秘首长”,即将开启他们的缘分序章。
1959年6月26日在韶山学校与毛主席合影。
6月26日,当蒋含宇和彭淑清看见在人群簇拥下迎面走来的毛泽东主席时,瞬间激动得手足无措。“我们把亲手采摘的鲜花献给毛主席,我又摘下胸前佩戴的红领巾,轻轻戴在主席胸前,他亲切地拉起我们的手问及学习情况,并勉励我们‘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说到这里,蒋含宇难掩激动,“毛主席平易近人、随和幽默的言语,让我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合影时他还笑着问我:‘这条红领巾你还要不要?’我用韶山话回答:‘送给您了!’”
说着,毛泽东将蒋含宇和彭淑清一左一右揽到身边,摄影师侯波当即按下快门,拍下了《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这张广为流传的经典照片。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也正是这张被著名诗人臧克家描述为“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让蒋含宇和彭淑清被许多人称为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
毛主席“牵红线”,两人永结同心
“从与毛主席的这张合影开始,我们似乎冥冥之中被牵上了红线,余生都要在一起的。”彭淑清笑着说。高中阶段,蒋含宇和彭淑清在同一学校就读。1963年,两人又以优异成绩分别被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石油学院录取。
大学生活忙碌而充实。由于两所学校相隔不远,闲暇之余,二人常常相约聚会。老乡加同窗的情谊让二人越走越近,到了大四,蒋含宇和彭淑清彼此表明了心意,正式成为了恋侣。
“毕业后我们双双被分配到辽宁省工作,但工作地点相隔200多公里,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想见一次面不容易。”蒋含宇说。
两人不忘毛主席的嘱托,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两年半的时间里,仅仅见过3次面。
结婚照。
1971年1月17日,两人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县(今凌源市)步入婚姻的殿堂。
无婚房、无彩礼,彭淑清来到蒋含宇的工作单位,暂借了一间房作为临时婚房。
彭淑清说:“一套新衣裳、一个柳条包和几箱书是我们当时的全部家当,除此之外陪伴我们的,就是那张和毛主席的合影,它就像我们的‘月老’。”
随后的岁月,这张合影始终挂在两人的房间里,静静见证着这段金婚岁月。
陪伴与支持,诠释永恒爱意
毛主席当年的那句嘱托,激励着蒋含宇和彭淑清的一生。在漫漫人生路上,两人相互扶持包容,在事业和生活中齐头并进。
夫妻俩先后辗转于湖北荆门炼油厂、江西九江石化总厂等地,那段时光,艰苦却又令人难忘。
为响应江汉油田大会战,身怀六甲的彭淑清奔赴一线,因路途颠簸致使胎儿早产。产假未满,她就主动要求上前线工作。“当时单位领导让我继续休养身体,我说:‘我是来参加会战的,怎么能回家休息?’”彭淑清说,蒋含宇听着是既心疼又钦佩。
1973年在江汉油田16团参加石油会战时给少年儿童介绍会见毛主席时的故事。
次年,蒋含宇调往湖北工作,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虽然当时条件艰苦,居住的房子都是用芦苇席搭建的,但我们心里很踏实,我不怕生活艰苦,只害怕芦苇房易失火,下班后看不到‘家’。”彭淑清感慨。
此后的日子里,夫妻俩得知江西九江要建设新的炼油厂,急需技术骨干,二人再次踏上新的旅途,来到江西投身于新厂建设中。
光阴流逝容颜渐改,但夫妻携手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从韶山的一张合影,到北京共同求学深造,再到湖北、江西的并肩奋斗……蒋含宇说:“毛主席的那句话,鼓舞了我们一辈子。关于婚姻家庭的秘籍,我想就是目标一致,携手奋斗,相互关爱,克难前行。我们也有过矛盾,但相互理解是最重要的。比如我热衷于红色收藏,妻子非常支持,我也会提醒自己要适度。”
谈及收藏,夫妻二人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退休2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为红色事业贡献力量,一共收集了3万多件(册)关于党的革命历史的文献、文物以及毛主席文献语录等。”蒋含宇谈及,并在北京、上海、长沙、南昌、福州等多地举办过20余场收藏展,为青少年举办过1000余场讲座。2024年12月,江西省九江市三红珍藏馆建成开馆,馆内500多件红色藏品均由夫妻二人免费提供。
“虽然每次办展既费力又花钱,但我们克服了困难。我记得有次去往北京办展,我们俩拖着33个大箱子坐火车,通宵布置展厅,对于我们这个年纪来说着实吃力。但看到有的观众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展,我们非常感动。”彭淑清说。
蒋含宇也感慨:“如果没有妻子,我一个人很难坚持到现在。”
从工作上的共同进退,到办展时的齐心协力,蒋含宇和彭淑清用陪伴与支持共同谱写着婚姻与家庭。2025年7月,夫妻二人获得中国石化集团颁发的第九届“感动石化人物”称号。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因毛主席的一次亲切会面结缘,又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醇厚。“中国第一幸运伉俪”的故事,还在书写着精彩续章。
编辑:陈雪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