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毛医生”:湘女西行3000公里,仁心仁术守护高原

凤网 2025-11-13 阅读数 26106

编者按

雪域高原映初心,巾帼聚力绽芳华。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是值得铭记的历史节点。为聚焦湖南援藏工作,今日女报/凤网策划推出“湘遇格桑花”系列报道,将笔触与镜头对准援藏女干部、妇联组织,她们用心用情用行动,与雪域高原妇女同心携手,谱写了动人的奋斗篇章。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欧阳婷

近日,湖南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传来好消息:山南市藏医医院同济堂(中医科)正式揭牌。多年来,从“输血”到“造血”,医疗援藏的力量早已在山南大地传递。

△湘女李曼婉医生给其米卓嘎和央宗送上日常止痛和治关节风湿的药。

从雅砻河谷的风马旗到哲古草原的牧歌,31年湖南医疗援藏的史诗里,每一页都镌刻着湘女执灯破夜的身影。一代代白衣巾帼在雅鲁藏布江畔卸下霓虹都市的繁华,用听诊器测量哲古草原的心跳,以手术刀勾勒冈底斯山脉的呼吸。循着经幡摇曳的方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近4位不同时期在高原上奋斗过的女医生,听她们讲述如何守护藏族同胞健康、牵起湘藏情谊的故事。

破夜点灯者——她守护高原新生

罗晓梅是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四科主任医师,2015年3月,她加入湖南省援藏医疗队,成为山南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医生。

△罗晓梅(右)和徒弟在手术中。

到山南不久后,罗晓梅就开展了山南地区妇产科首例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和首例阴氏子宫肌瘤剥除术。

得知山南市人民医院来了一名妇产科专家,不少居民纷纷赶来就诊,其中就有卓玛。卓玛结婚5年多了,一直没有孩子。在详细问诊后,罗晓梅判断卓玛可能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然而,就在她准备为卓玛做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时,却发现医院没有造影管。于是,她和科室同事一起,用导尿管自制了简易的造影管,完成了该院第一例子宫输卵管造影,随后为卓玛进行了该院第一例腹腔镜下双输卵管整形术和卵巢打孔术。

术后一个多月,卓玛和家人高兴地向罗晓梅报喜,并为她戴上了洁白的哈达。

“在山南的朋友们,有谁是B型血,拜托赶紧到山南地区人民医院献血……”在罗晓梅的朋友圈中,有这样一条信息令她和队友印象深刻。这条信息在短短1个小时内,召集来了22名援藏干部,为一名大出血的产妇紧急输血。

即使已经过去十年多,罗晓梅依旧记得这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当时,她刚到西藏3个月。“同事们找到我,说有一名孕妇疑似羊水栓塞,出现了大出血,患者血压急降。”罗晓梅的心揪了起来,当时,山南地区没有血站,作为一名妇产科的医生,就怕遇到孕产妇大出血的情况。为此,她赶紧给一同援藏的队友们打电话、发朋友圈,求助B型血的朋友来献血。不到一个小时,22名援藏干部赶到医院献血。可即使在大家的全力救助下,这名产妇还是没能抢救过来。

这件事情发生后,罗晓梅反复思考:如果下一次她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置?没想到,半个月后的端午节,正准备下班的罗晓梅接诊了一名重度子痫前期并胎盘早剥的患者。这名孕妇怀孕5个多月,却从未做过一次孕期检查,她在家中偶然发现胎儿没有胎动,在观察了两天后才选择来到医院。

罗晓梅立即呼唤医护人员,用最短的时间把患者推进了手术室。经过探查,罗晓梅发现,这名孕妇腹中的胎儿已经死亡,而她本人的情况也十分危急:产后大出血、HELLP综合症、急性肾衰……但让罗晓梅感到庆幸的是,“这名孕妇也是B型血,而此前朋友们捐献的血浆还没有用掉”。经过紧急抢救,罗晓梅终于把这名命悬一线的产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受高寒、低气压的影响,山南不少孕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这是造成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而由于山南地广人稀,许多产妇选择在医院之外的地方生产,这也极大地增加了产妇危险的概率。于是一到周末,罗晓梅和同事们四处宣讲,鼓励孕妇们到医院生产。不仅如此,罗晓梅还把宫颈癌筛查技术引进到了山南,在山南推动普及适龄妇女的宫颈癌筛查。“我要毫无保留地把我的经验告诉给山南的年轻医生们。”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罗晓梅不仅在医院开展“院内专家大讲座”“科内医护小讲课”“手术带教一对一”,还手把手教授两名当地的医生,把自己看诊、手术的技巧传授给对方。

罗晓梅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此前,山南市人民医院妇科手术很少,只能实施最简单的剖宫产和异位妊娠手术,一旦有危重病人则需要转院到拉萨的医院。两名徒弟在罗晓梅的带领下,技术提升非常快,在罗晓梅结束援藏时,她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妇科的系列手术。

2016年7月,罗晓梅结束援藏工作回到长沙,但她和山南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同事们的情谊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就在上个月,徒弟次巴卓玛还发信息给我,问我一个妇科手术怎么实施。”罗晓梅说,她把操作步骤详细地告知了次巴卓玛并反复叮嘱细节。

明年就是罗晓梅和队友们援藏返湘十周年了,她早早地就和几个队友约好,“回去看看山南市人民医院如今的模样”。

雪域创新者——她融汇藏医智慧

2015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开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石学慧离开了正值高三的女儿,成为湖南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成员之一。

她曾多次听同科室的同事提起西藏。“他们常会分享自己的援藏经历、当地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和藏民们的淳朴热情。”而当石学慧自己也成为一名援藏医生时,“感觉完全不同”。初来乍到,几乎所有医疗队队员都要面对高原反应的种种不适,头痛头晕、胸闷气急等等。“我们基本放弃了当地医院给的一周休息调养,立即投入工作,边干边适应。”

△石学慧和藏民在一起。

在山南市藏医医院外治科,石学慧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中医针灸与传统藏医疗法结合,不断尝试临床应用新途径,她决定从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入手。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山南与不丹、印度两国接壤,这个2016年才成立的地级市风景秀美。不过这里一年下来平均气温仅有5.6℃,冬季多大风。“很多当地老藏民以挖虫草为生,寒冬腊月都跪在山上干活,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多发。”

而在藏族传统祛风散寒的医疗实践中,习惯用“五味甘露”藏药浴进行治疗,因此,每隔一段时间,石学慧就会和同事一道去哲古草原采药。慢慢地,她将中医的温针灸融入骨关节炎的治疗当中,疗效更佳,当地百姓口口相传,外治科的病人也慢慢多起来了。

“仍有许多生活地区偏远的藏民,患了病无法及时来到医院诊治,所以我们也会定期前往义诊。”石学慧和同事们的足迹遍布当地的村落,还上过错那市的高山为藏民进行健康筛查。“我们随身带着药,一些小问题当场就处理了,不能当场处理的,则提醒他们及时就医。”石学慧说,“每当看到村民们因为我们的筛查及时发现问题,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进藏前,石学慧大概整理出了自己要做的事。“医疗帮扶还要留下新技术、新理念。”一年半的时间里,她手把手地为年轻藏族医生们传授中医针灸的基本技术,带出了一批徒弟。就在去年,她曾经教授过的藏族医生嘎玛央金还来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学习。

“中医藏医各有所长,融合发展不仅能提升疗效,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石学慧说,这种双向奔赴的医疗协作,正如高原格桑花般扎根雪域,年年绽放新生。

高原传声者——她编写科普指南

11月7日,正值立冬,和煦的阳光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高娅文带着记者翻看她编著的医学科普指南,仿佛又回到了5年前告别的山南。

2019年盛夏,高娅文与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一起来到了山南市藏医医院。进藏前,她做了很多准备:向前几批的援藏队员取经、学习高原疾病防治指南,还做了全身体检。

△高娅文在查房。

作为一名高校附属医院的医生,高娅文身兼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因此,高娅文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明确——给当地留下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山南市藏医医院,高娅文是“治未病”科主任,负责学科建设。科里的医生,习惯用传统藏医疗法医治。高娅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来辅助诊断和治疗,手把手教他们临床操作,帮助指导他们系统解读检验报告。“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月在科室开讲座,科普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等藏区常见病,每个季度要定期参与讨论各科室的疑难病例。”

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年轻学生们逐渐补齐了短板,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高娅文的学生索朗德吉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脸庞仍带着高原红晕的年轻女医生,总揣着笔记本追着她提问:“老师,特殊人群高血压如何处理为好?”“肺血栓栓塞症如何辅助检查?”  

“索朗是草原上的格桑花,越是艰难越绽放。”高娅文感慨道。这位白天骑马巡诊、晚上攻读硕士的姑娘,在海拔3700米的诊室里一路成长。后来,索朗把牧区转诊的肝癌患者带到湖南求医,高娅文发现她已能精准提炼患者的关键指标。

在西藏一年半时间,高娅文对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制定了体检中心工作制度,完善西藏自治区大型医院巡查材料,并在藏医院首次创建山南市城镇职工体检健康管理数据库,方便延续健康管理。

不仅如此,在援藏的最后几个月,高娅文开始整理自己在山南做过的讲座、教学、疑难病例讨论资料,将血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等疾病的资料做成学习文章,编写成了一本746页的指南书《初心于斯》,十余万字的科普,全面详尽,留在了山南市藏医医院。“我会离开,但是我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一定要留下。”如今,高娅文在山南播下的医学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二轮援藏者——她主导特色产科

山南市贡嘎县中心医院高原待产中心里,廖丹检查完产妇的身体情况,慢慢走回办公室。即使在西藏已经1年多了,从办公室到病房的短短距离,依旧让廖丹喘气不止。

作为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来自长沙宁乡市人民医院的廖丹如今担任贡嘎县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一职,由于对自己主导打造的高原产儿协同中心和高原待产中心念念不忘,本应在今年7月结束援藏工作的她主动申请留下来,开启第二轮援藏工作。

△母子平安是廖丹(右一)最开心的事情。

2024年2月,廖丹来到了贡嘎县,成为这里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可刚到岗,这里的情况让廖丹揪心不已。

“许多乡镇到县城需要2小时以上车程。以前常有产妇选择在家中分娩,还有不少产妇在颠簸赴医途中分娩,甚至有产妇将孩子生在医院门口。若遭遇暴风雪,母婴安全更加没有保障。”廖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一到贡嘎,医疗工作组就针对全县的适龄妇女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全面了解当地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她表示,贡嘎县新生儿死亡率高达长沙市的6至10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不仅如此,院外分娩率、未产检率等其他数据也明显高于内地。而医疗资源的匮乏更是雪上加霜——陈旧的设备、短缺的药品、技术的空白,使得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救治,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较量。

为此,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在贡嘎县中心医院积极开展工作创新。2023年,援藏工作队对医院儿科病房全面提质改造,投入援藏资金200万元,建成了山南市首家县区级医院现代化儿童特色专科病房(含新生儿病室),并配备了5台儿童和新生儿监护仪、3台新生儿辐射治疗台、2台新生儿温箱、1台新生儿蓝光箱及1台无创呼吸机等儿科治疗设备;次年,又对妇产科病房进行全面提质改造,投入援藏资金310万元,精心打造了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的特色高原产科。

为了加强对产妇和新生儿的保障,医院妇产科联合儿科成功打造了西藏首家高原产儿协同中心,实现了孕产妇零死亡率,孕产妇建册率超过95%,孕产妇产检率保持在99%以上。2024年妇儿就诊患者人数已是2023年的两倍。

但廖丹并不满足于此,针对高原产妇普遍居家待产的现象,她和妇产科的同事们打造了高原待产中心,根据产妇住所所在海拔高低,提前7至10天把快到预产期的产妇接到医院来待产。在待产中心,这些孕妇不仅可以每天接受免费检查,而且可以得到免费住宿和每天50元的餐饮补贴,还可以去旁边的孕妇学校学习科学养育方式和产后康复方法。

一次,一名即将到预产期的孕妇住进了待产中心,10天后她的孕期已经到了41周,依旧没有生产的迹象,廖丹只好下达了注射催产素的医嘱。可前后注射了两次催产素,这名孕妇依旧没有发动,并且胎儿的胎心监测结果出现问题。经过剖腹探查,廖丹发现羊水已经呈现粪绿色,属于三度污染,需要立即剖腹将胎儿取出体外。在高原产儿协同中心的联合诊治下,最终母子平安。出院后,这家人为廖丹送来了锦旗。

“这里就像我的第二故乡,我们打造的高原产儿协同中心和高原待产中心就像我的‘第三个孩子’,我实在舍不得。”廖丹说。

画面记录者——镜头里的“湘藏”温情

31年,十一批湖南医疗援藏队伍前赴后继奔赴山南。而画面之外,也有一批记录者,用镜头和笔触让更多的人领略湖南医疗援藏的大爱与深情。

△其米卓嘎走出村头迎接,牵着李曼婉医生的手回家。

去年9月,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的会员李奇和申勇深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采风,他们在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这个已不再孤独、闭塞的边陲小康乡,记录下了援藏医生李曼婉在雪域高原巡诊的动人场景。

来自常德市第四医院的李曼婉,是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作为常德市第一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员,在圆满完成为期一年半的首批援藏工作后,她于2023年3月再次向组织申请成为第二批队员,并且几乎每月都会前往玉麦乡卫生院讲学、巡诊。

李曼婉告诉李奇,她和“戍边英雄”“时代楷模”卓嘎的二女儿其米卓嘎有过半年的“师徒情缘”,如今其米卓嘎已成长为当地能独当一面的医务人员。 

△其米卓嘎送医生出门。

链接>>

对口援藏30年,湖南医生在雪域高原筑起“健康长城”

在山南市,“毛医生”是湖南援藏医疗队最响亮,也是最亲切的称谓。“毛医生”不单指一位医生,而是所有湖南省援藏医务人员,因为他们来自毛主席家乡,所以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毛医生”。许多藏族同胞把救治他们的湖南援藏医生称为“毛主席家乡派来的门巴雅古(藏语意为好医生)”。

湖南长沙到西藏山南相距3000公里,但空间的距离没有让湖南的援藏工作却步。1995年起,湖南开始了对口援助西藏山南的工作,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任。30年过去了,湖南省援藏人才、资金、项目源源不断来到了山南,医疗等民生项目更是成为援藏的重点,在历届湖南医疗援藏的过程中,填补了山南多项医疗空白。来自湖南的医疗工作者如同精锐的健康卫士,在山南各地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长城。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湖南省援藏工作队持续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支持山南市藏医医院提升诊疗水平,帮助藏医院新设立了援藏专家门诊,新增了耳鼻喉科、妇科、治未病科(肺病科),扩建了儿童口腔亚专科,并单独设立了急诊科,有效提升了各专科的救治能力。经多方共同努力,山南市累计开展新项目、新技术超过300项,其中多项填补了山南市乃至西藏自治区的技术空白。特别是对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筛查救治,被列为特别重大的民生工程,至今共筛查数千名孩子,其中84名先心病患儿、97人次赴湖南成功救治,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边疆老百姓的心里。

秉持着“援助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的想法,湖南省援藏医疗队把湖南的医疗工作者“引进来”,让山南的医疗工作者“走出去”。3年来,湖南省援藏工作队在山南市藏医医院举办“湘援卫生讲坛”系列讲座逾100期,通过“传帮带”模式培养了40余名本地医生,并选派了18批次共计180余名藏医医院医护人员前往湖南进修学习,积极培养山南本土医疗人才,为山南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编后>>

她们是“毛主席家乡派来的门巴雅古”,她们是高原上最可爱的“毛医生”。从引进先进的腹腔镜技术,到创新中藏医结合疗法;从编写746页的科普指南,到打造高原产儿协同中心,每一位湘女医生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限仁爱,为藏族同胞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健康防线。三千公里的距离,阻挡不了她们奉献的热情;高寒缺氧的环境,更坚定了她们救死扶伤的信念。这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医疗援助,更是一段民族情谊的深情传承。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