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其实是人格障碍?和他们相处注意这点

凤网 2024-11-14 阅读数 9759

随着近期多档综艺节目热播,自“PUA”(指情感操纵或精神控制)之后,“NPD”成为心理学领域另一个进入大众视野的流行词。

NPD,即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这类人通常会表现出一系列稳定持久的“自恋行为模式”,不仅自己受折磨,也会给周围人带来痛苦。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开始讨论综艺节目中嘉宾身上的“NPD”元素,并纷纷分享“被NPD支配”的负面感受。

随之而来的是,判断NPD、确诊NPD成为互联网潮流,《6个信号证明他是NPD人格》《NPD的20个明显特征》《如何认出身边的NPD》等有关“NPD”的文章纷纷出炉。

2.png

那么,NPD真的是一种病吗?如何判断一个人是NPD?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呢?

综艺节目迎来“NPD人格”爆发季

近期,国内综艺迎来“NPD人格”爆发季。

演员周雨彤因在旅行综艺《花儿与少年》中的表现,被不少网友认为具有NPD的典型特征。

在另一档热播综艺《再见爱人》中引发热议的嘉宾杨子,也被不少人认为是NPD。此外,频频被“考古”的黄磊,最近也被很多网友认为是NPD。

“根据综艺节目的片段来判断艺人是NPD,肯定是失之偏颇的,因为不能确认是节目刻意呈现的效果还是艺人自我的真实展现。”11月12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漆靖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通常来说,长期和对方面对面真实相处后,才能判断对方是不是NPD。

不过,艺人在综艺节目中呈现的效果还是唤起了网友们对身边极端性格人群的恐惧,让NPD成为热门话题。很多网友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认为的NPD表现:“他不会听你的负面情绪,但他的负面情绪你必须听”“和NPD说你身体不舒服,他也会说自己不舒服,反正不允许你做主角,关注点永远得是他”“NPD会假装自己人际关系很好”“不会自省,NPD是不会觉得自己自恋的”……还有很多人分享自己和疑似NPD的朋友、家人相处的经历,直言自己和他们相处时像个“血包”,十分痛苦。  

NPD有这些典型特点

自恋到一定程度,真的是种病吗?

漆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她解释说,虽然在新的诊断系统中,NPD的概念被模糊化为“去社会特征”,但仍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她表示,相较于抑郁症、焦虑症而言,NPD发病率并不高,大约不超过1%。

不过,由于这类人往往不愿意就医,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导致临床上实际诊断的案例较少。

“NPD在某些专业领域,如艺术、娱乐、体育、政治等,可能会取得超乎寻常的成功。”漆靖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NPD渴望获得更多的赞誉,希望别人都关注自己,他们偏向于从事能获得很高关注度的行业,在这些行业具有天然的“优势”。

除了渴望获得很多关注外,NPD还有哪些典型特点?“他们通常表现为: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很夸张、夸大自己的成就、幻想成功与权力、要求过度赞誉、认为自己拥有特权、剥削他人以满足自己的目的、缺乏同理心、经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行事傲慢等。”漆靖表示,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自恋型人格被称为“过度警觉型自恋”,这类人往往表现得非常害羞、安静,对别人的反应非常敏感,在情感上容易受挫,总是担心自己会冒犯他人或被别人批评,“两种自恋型人格看上去完全相反,但实际上他们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

NPD的核心问题是低自尊  

漆靖指出,与NPD相处的人往往会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总是会在相处中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总是成为承担责任的一方。还有些人在与NPD相处中甚至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生命。

“我们都听说过‘北大包丽案’,根据案件情况来看,虐待包丽的牟林翰很可能就是NPD。”漆靖说,如果在亲密关系中察觉对方是个NPD,而自己感到痛苦折磨,可以考虑通过结束关系等方式保持距离。

如果确认是NPD,应该如何治疗呢?

“所有的人格障碍基本都无药可医。”漆靖表示,只有患者出现极端行为和情绪时,如NPD暴怒导致出现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的过激行为时,才可能需要药物干预,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大部分的NPD患者并不会主动寻求治疗,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问题,除非人际关系不稳定或总是因为别人没有关注自己而受挫,才会在家人的建议下或自己意识到问题之后求助心理治疗师”。

漆靖提醒,如果NPD愿意主动寻求长期的专业的心理治疗,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

“其实,NPD的核心问题还是低自尊,其自恋的背后是自卑。”漆靖表示,NPD的形成与患者的原生家庭、成长过程、性格因素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也许他小时候的需求从来没有被人放在眼里过,身边亲密的照顾者对他漠视忽略等等,当脆弱的自尊被触及,就会激起他强烈的反应”。

对于近年来与心理学相关的词汇频繁上热搜,漆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大众对心理健康更加关注了,“但关注并不代表了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仍然任重而道远”。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