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警莫名成“高管”?如何防范身份被冒用

凤网 2024-08-06 阅读数 40867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刘浩 通讯员 朱莉 

互联网时代,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生活便利,但与此同时,个人隐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有时,一个不经意间的疏忽,就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他们行骗的诱饵。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信息盗用可能让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法人”“被任职”,甚至“被贷款”……

任女士就遭遇了这样的烦恼,身为警察的她,竟莫名其妙被冒名登记为长沙两家企业的“高管”。遇上被“冒名”的情况后,该怎么合法地处理并解决问题?

案例   

女警莫名成公司“高管”

“谢谢你们的帮助,我身份信息被冒用的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近日,武汉市公安局某支队民警任女士向湖南湘江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发来一封感谢信。

今年春节前夕,正当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时,任女士却突然接到了上级机关的一则通知,要求她就2017年10月和2018年4月在长沙担任两家公司高管一事作出详细说明。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任女士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她从未在长沙工作过,更不用说担任什么公司的高管了。

带着满腹的疑惑和不安,任女士度过了一个心事重重的春节。长假结束后,上班的第一天,她便迫不及待地驱车赶往长沙,希望能够尽快查明真相,还自己一个清白。

“我和这两家公司八竿子打不着,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为公司高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工作人员的问询,任女士的语气中充满了疑惑。她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情况,并表示自己对此事一无所知。

“当事人是民警,情况较特殊也极为少见。”接到申请并问明情况后,湘江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盛雷和李威在调查此事过程中发现,冒用任女士身份的两家企业疑点重重。

系统显示,这两家企业的登记注册时间都是在2017年,距今已有近7年的时间。然而,这两家企业从未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报过年报,这本身就是不合规的行为。

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工作人员决定前往这两家企业的注册登记地进行实地查证。结果发现,这两家企业从未在注册地址实际经营过,所谓的“办公地点”只是一片空旷的场地,没有任何企业活动的迹象。

随后,工作人员分别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以及委托代理人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并制作了询问笔录。惊讶的是,这些人中无一认识任女士,也从未听说过她的名字。

种种迹象表明,这两家企业疑似冒名虚假登记。“我们随即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刊登了任女士被冒名登记的公告,在45天的公告期内我们也向新区其他部门发出协助调查函。”盛雷说。

4月28日,任女士收到了湘江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依法作出的撤销决定书,事情终于尘埃落定,远在武汉的任女士松了口气。  

有人身份信息被冒用注册5家公司  

任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北京市中闻(长沙)律师事务所了解到,湖南的徐先生也遭遇过相似的困境——他的身份信息被不法分子冒用,注册了5家公司,成为这些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职务。

2021年,徐先生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自称“从事中介工作”的朋友。两人交往过程中,这位“中介”在一次请徐先生吃饭时,提出了帮忙“做一下业绩”的请求。

徐先生出于好意答应了,并随对方一起去工商部门进行了几次人脸识别,出于感谢,“中介”给了徐先生500元作为“感谢费”。

事后徐先生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于是进行了查询,结果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竟然被冒用注册了5家公司。

他震惊之余,回想起当时“中介”只说要帮忙做几个人脸识别,并未提及注册公司的事情。

徐先生立即找到这位“中介”质问,却被告知对方也是受害者,被骗了。徐先生对此感到愤怒和无奈,随后将这位“中介”拉黑。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徐先生先后向警方报案,并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了情况。市场监管部门对此进行了询问笔录,徐先生也递交了《撤销冒名登记申请表》。

然而,时至今日,以他名义注册的公司仍未被注销,这让徐先生倍感困扰和无奈。

说法  

被冒名后,该怎么解决问题  

陈楚枫(北京盈科【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  

面对身份可能被冒用的紧急情况,个人应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以迅速解除风险并保护自身权益。

1.报警并提供证据。一旦发现身份被冒用,首要任务是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报案时,应详细陈述事件经过,并尽可能提供所有相关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假冒行为的截图、虚假交易记录、不明来源的邮件或短信、银行账户异常变动通知等。警方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七条的明确规定,在查实身份冒用行为后,对冒名者进行行政处罚,以确保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若冒名行为符合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贷款诈骗罪,虚报注册资本罪等相关罪名的构成要件,警方还将进一步追究冒名者的刑事责任。

2.紧急联系相关机构。根据身份被冒用的具体情况,迅速联系涉及的银行、电信运营商、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关键机构,通报情况并要求其采取紧急措施。例如,银行可冻结涉嫌欺诈的账户,电信运营商可暂停或更改被冒用的手机号码服务,市场监督管理局则可对虚假的工商登记信息进行核查与更正。这些措施旨在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确保个人财产及信息安全。

3.寻求专业法律支持。若身份冒用已导致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个人还可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追究冒名者的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被冒名者有权要求冒名者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防范身份被冒用

刘凯(北京市中闻【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

近年来,无故“被股东”“被高管”的事时有发生,因此引发的法律纠纷也屡见报端。经调查发现,被冒名者中多有身份证遗失或被盗经历,身份一旦被冒用,将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身份被冒用注册公司存在多种风险:第一,法律风险。被冒用身份注册的公司可能从事违法活动,如逃税、洗钱、非法融资等,这些违法行为可能使被冒用身份的人面临法律责任和处罚;第二,财务风险。冒用身份注册的公司可能会欠债或拖欠款项,导致被冒用身份的人背负巨额债务;第三,信用受损风险。冒用身份注册公司进行不当行为,会影响被冒用身份的人的信用记录,导致银行贷款、信用卡申请等方面受到限制;第四,个人信息安全风险。身份信息被盗用可能意味着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增加其他被冒用或诈骗的风险。

为了有效防范身份被冒用,不要随意在不明网站或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避免在公共场合透露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定期更换密码,启用双重认证,使用安全的网络连接,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定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关注是否有异常记录。慎重处理遗失身份证,如果身份证遗失,及时报失并申请补办新证,防止被他人冒用。

身份被冒用注册公司后,一旦该公司出现违规或违法行为,作为法定代表人或股东,可能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个人身份被用作股东,需以认缴的出资份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还需承担连带责任。若被用作财务负责人,而公司未能依法申报和纳税,个人将面临税收风险。如果公司出现债务问题或被吊销营业执照,个人信用记录将受到影响,严重时还可能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为防范身份被冒用,要妥善保管身份证件,不轻易出借给他人,更不能将身份证复印件交给陌生人。不在公共场合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在网上银行、支付宝等应用中绑定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时,要设置强密码、指纹识别等安全措施。在使用公共无线网络时,应避免随便连接,以防个人信息被黑客盗取。

此外,立法层面应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身份证冒用注册公司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登记管理制度,完善线上身份验证和电子签名机制,加强对企业登记信息的审核和监管。加大对冒名登记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责任追究。


编辑:喜之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