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外孙女的传奇人生 宋美龄为她当傧相

凤网 2008-12-13 阅读数 226515

1923年,聂其璧(右五)、周仁(右四)结婚照,宋美龄(右六)当傧相

年轻时的聂其璧

开埠以后的上海滩,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有东土西风的滋养熏陶,使她们的学识和教养、气质和风度,有着特殊的风韵与光彩。

本文是关于曾国藩的外孙女聂其璧传奇人生中的点滴往事,她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许多“最后的闺秀”们人生的缩影。

聂家花园最调皮的女孩

黄浦江边靠近霍山路、惠民路的地方,过去有个聂家花园,占地数十亩,是甲午战争时期的上海道台聂缉的家园。这是一处中西合璧的、相当现代的海派园林。

聂缉于辛亥革命那年去世,而他的夫人却很长寿,很有名,是民国书法家,世称崇德老人,她就是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曾纪芬。

在道台大人聂缉去世后的三十多年里,曾纪芬是聂家花园的领袖,她使聂氏家族人才辈出。

聂缉、曾纪芬夫妇有十二个孩子,八个儿子,四个女儿。儿子多半是上海滩有名望的实业家,女儿们也都嫁得体面。

从早期的聂家全家福来看,男士大都一袭长衫,女的一律紧身小袄,围绕着曾纪芬左右整齐地排开,传统得令人敬畏。但是有一个小姐例外,每次照相总是一身花衣花裙,烫着头发,一脸万事不屑的神气。她就是聂家最小的女儿聂其璧(女儿中行四,又称聂四小姐,在所有孩子中排名倒数第二),是个绝对反传统的现代派。

与她的哥哥姐姐不同的是,聂其璧从小没有读多少私塾,而是在教会学校上学,认识了不少外国老师和同学。她生性活泼,聪明伶俐,喜欢文艺活动,很讨大家喜欢。按照聂家的规矩,女孩子晚上是不可以出门的,可是聂其璧不干,她要出去看戏、看电影、会朋友,她有很多活动要参加,谁说也不听。院子大门紧闭也不要紧,要么爬窗子,要么上墙头,跳下去就是……她从小喜欢独往独来,胆大包天,万事都有自己的主意,不在乎别人对她有什么看法。中学毕业后,聂其璧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了,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一口流利的英语,使她结交了更多的洋朋友,包括来沪的好莱坞电影明星。她喜欢出入社交场合,哪里热闹哪里去。为此,她母亲还特地关照过佣人,要看好四小姐,莫让她出大门。可是四小姐性格像个男孩子,才不管那一套呢,老太太拿她也没办法。

聂其璧只有在一个场合听话,就是陪母亲上教堂做礼拜。她的母亲曾纪芬与一般的中国老太太不同,没有信佛教,而是信基督教。聂其璧喜欢听教堂里的音乐,那优美的旋律像是镇静剂,使她的心境平静如水。

 

请宋美龄当傧相之风波

聂其璧陪母亲上教堂(虹口的景灵堂)做礼拜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认识了宋美龄。因为两家的老太太都信基督教,当时都住在虹口一带,年纪大了,上教堂都需有人陪。宋家老太太倪桂珍常由宋美龄陪同,宋子文开车接送(那时他们都已经从国外留学回来);聂家老太太曾纪芬就由聂其璧陪着,有时也由媳妇陪同,日子久了,两家人成了好朋友,小姐、媳妇们相互常有走动,宋美龄也就成了聂家花园的常客。

1923年,聂四小姐要出阁办喜事了,新郎官是从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回来,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务长的周仁教授(其祖母是晚清洋务重臣盛宣怀的姐姐,与盛家的亲戚关系很多)。经两家的老太太商量,邀请尚在闺阁的宋美龄小姐充当傧相。宋美龄爽快地答应了。那天她穿了一身漂亮的衣裙来到聂家,还戴了一串珍珠项链。

这本是两家人友好往来的一件好事,谁知过了四十多年,到了十年浩劫的时候,聂其璧的麻烦来了,成了她的一大罪状。“文革 ”中的造反派们武断地认为,不可能是宋美龄为聂家作傧相,一定是聂其璧为拍宋家马屁,前去为宋美龄当傧相。于是大动干戈,一再审问她与宋美龄有什么关系。更有甚者,有的造反派连什么是傧相都不知道,还逼问她:“你跟宋美龄到底是什么关系?宋美龄为什么要送你一个‘冰箱’?”弄得她哭笑不得。

其实那些造反派哪里知道,当年的聂家是上海道台(相当于上海市市长)之家,远要比当时的宋家显赫。聂其璧是道台之女,曾国藩的外孙女,其三哥聂云台又是大实业家、上海总商会会长,真的是有钱有势。而宋家的声威是4年之后(即1927年)蒋宋联姻之后才振作起来的。

当时宋家老太爷宋耀如已经去世,宋家大姐宋蔼龄曾在盛家(盛宣怀家)当家庭教师,虽已嫁孔祥熙,但此时的孔祥熙还没有发达。宋子文从美国回来后的头几年,在上海到处碰壁,他追求盛家的七小姐盛爱颐,盛家还嫌他穷。其二姐宋庆龄嫁了孙中山先生,然而辛亥革命后南北对峙,形势复杂,常在动荡的生活中……如此悬殊的家境,不学无术的造反派是根本不了解的。

然而“文革”中的聂其璧有口莫辨,因为她和丈夫的结婚照被造反派抄家抄走了。

直到“文革”后落实政策,她的亲戚蔡粹盎女士(蔡元培先生的女儿。周仁教授的姐姐是蔡元培先生的夫人,周仁是蔡元培先生的内弟)从发还的抄家物资中,发现了他们的结婚照,特意给她送来。聂其璧高兴地说:“这下可好了,这张照片可以为我平反了。大家可以看清楚了,的确是宋美龄为我作傧相嘛!”

孤身追星好莱坞

聂其璧还是个有名的电影迷,非常崇拜美国好莱坞大明星,一有新片上映,必定去看。1939年,不知是个什么契机,她决定独自到美国走一趟,去亲眼看望一下她所崇拜的电影明星。那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对电影依旧那么痴情。然而丈夫的工作永远非常忙,不可能陪她前去,那她就一个人去!

 

“文革”以前,她家一直保存着她那次万里出行的珍贵记录——一本光彩夺目的老照片集。那里面有聂其璧与许多好莱坞大明星的合影,有与《乱世佳人》的男主角克拉克·盖博、《苏伊士》的主角泰罗·鲍华、《罗宾汉》的主角艾洛·弗林的合影;有与《魂断蓝桥》的男主角罗拔·泰勒的合影;还有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以及当时还是童星的秀兰·邓波儿等等。还有些电影明星听说她是专程从遥远的东方来看望他们的,就主动拿出自己亲笔签名的照片送给她。

她离开美国后还去了法国,当时就有人警告她,快走吧,欧洲要打仗了。果然,她刚回国不久,欧战就爆发了。

饭桌上小小的“战争”

一个从小被全家人宠爱惯了的小姐,婚后能否适应家庭主妇角色的转变,家里人都有些担心。谁知聂四小姐居然很自然地、似乎是一眨眼就成长为一家之长了。

她的丈夫周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和陶瓷专家,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发起人之一,早年与胡适、竺可桢等著名学者同一批留学美国,回国后先是担任上海交大教授兼教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兼工程研究所所长等。他只有吃晚饭的时候才能和家人聚在一起,晚饭后还要继续忙工作。

聂其璧是湖南人,丈夫是江苏人,她喜欢带点辣味,丈夫则喜欢带点甜味,她认为好吃的东西丈夫未必觉得好吃。在丈夫不主动夹菜的情况下,妻子就主动把她认为好吃的菜往丈夫碗里夹。

通常这种情况下,周仁教授都是忍受了的。有一次不知为什么,教授先生竟然反抗了,说:“我不要吃。”两人打起了嘴仗。儿子们立场坚定地支持父亲。

当父亲的见孩子们也卷入了“战争”,不得了,事情要闹大了,为了息事宁人,就赶快把夫人执意要他吃的那个菜囫囵吞枣地咽下去了。

关键时刻显身手

聂其璧平时总是一身花枝招展、浓妆艳抹,在上海街头一片蓝灰色海洋的年头,她依旧是连衫裙、烫发头,走在马路上无论是衣饰还是举动,都很夸张。淮海路上的面包房和咖啡店的老板没有不认识她的,伙计们都亲切地唤她“美国外婆”。

不了解她的人以为她只会吃喝玩乐,其实不然,她只是小事不上心,不屑于去计较,而到了关键时刻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

抗战时,所有国民党政府机关撤退到内地,她随丈夫辗转大西南,历尽千辛万苦。她识大体,顾大局,不仅没有怨言,关键时刻还能帮上丈夫的忙。

 

那时周仁先生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要内迁,大量的仪器设备和书刊资料装成若干个大箱子,先乘船运到越南的河内,然后再转火车到昆明。战时运输的紧张是可想而知的。火车站里军人和难民铺天盖地,谁也不来理会这帮书生。工程研究所的大小箱子堆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简直像小山一样,但谁也没有办法把它们运走。

工作人员当时还面临一个困难,因为越南长期被法国人统治,火车站系统通用法语,主要管事都是法国人,不会法语就无法办事。聂其璧知道后挺身而出,她英语、法语都内行,帮助丈夫一起想办法。她东一个电话,西一个电话,一会儿找站长,一会儿找朋友,在火车站上指挥若定,威风凛凛,结果不多时就被她搞定了。火车站终于调拨来几节车厢,帮助他们把东西运走了。周仁先生和研究所的同事真是谢天谢地,一时愁云散尽,大家不得不对这位花枝招展的夫人刮目相看。

十年浩劫当中,夫妇俩的处境可想而知。当时周仁先生已经身患重病,无力面对冲到家里来的造反派,这时又是聂其璧挺身而出,代替丈夫回答那些原本就是莫名其妙的问题。在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时,她就以哭来表示对抗。她没完没了地哭,哭得昏天黑地,造反派反而拿她没办法。

永远的大家风范

聂四小姐跟她母亲一样长寿,也活到了九十岁。她性格好动,感情丰富,好打抱不平,亲戚和朋友中无论谁有钱没钱,她一视同仁。一旦发现谁受了冤枉和欺负,她不可忍受,一定是拔刀相助。

粉碎“四人帮”后的头几年,有关单位已经宣布对周仁教授平反,落实政策,聂其璧的处境大有好转,而且每周有一天可以免费使用一辆公车。而她的阿姨盛爱颐仍旧住在五原路一栋房子的汽车间里,没有落实政策,儿子被发配到安徽一个山村,女儿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福建工作,她已年迈,孤单一人,生活上有不少困难。聂其璧认为这不公平,决心帮助她。在盛爱颐的女儿庄元贞来沪探亲时,就用她的公车带上她们娘儿俩,直奔市委统战部。

当时市委统战部还在南京西路青海路对面的一栋老洋房里(现归春兰空调公司使用),她下车后直奔部长办公室找部长。可是统战部长那天不在,办公室的人看她来头很大,一身海外华侨的打扮,口口声声要找部长解决问题,谁也不敢得罪她,还端茶倒水好言相待。

跟在后边的盛爱颐和庄元贞看傻了,因为她们多年来总是受人训斥,很久没有受到这样的款待了。从市委统战部出来后,她又带她们去市侨联反映情况,要求落实政策,那急切的劲头,好像应当落实政策的不是盛爱颐,而是她聂其璧似的。

后来在她和其他亲戚的积极推动下,盛爱颐的女儿终于回到了母亲身边。

摘自《上海滩名们闺秀》宋路霞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天天新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