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亲述:我在震中芦山的四天三夜

凤网 2013-04-25 阅读数 344735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刘立稳

4月20日早上,金色的阳光撒在风景如画的丹巴藏寨。我趴在丹巴宾馆六楼的窗户上,“咔嚓咔嚓”,飞速按动相机快门,很是享受。突然,我感觉取景框里的山脉在左右摇晃,搁下相机,方才发现我置身的大楼已经筛糠似的颤抖,四处隐约传来低沉的轰鸣声。本能的直觉告诉我:这是地震!天啦,这可是七楼,跑还是躲?我六神无主。十几秒钟后,一切归复平静。楼下却喧闹起来,打电话的各种方言纷至沓来……几分钟后,我看到了新闻:8时零5分,雅安地震,震中芦山,7.0级。

雅安,于我来说,本是下一个旅行驿站。地图上,它就在丹巴隔壁。同行的驴友马上做出各种远离地震区的临时旅行攻略,而我独自做了一个背叛他们的决定:奔赴芦山采访!旅者就这样成为了记者。

载我前往的司机是个“四川通”,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尽管一路上飞沙走石,到处塌方。但是,“四川通”换了一条又一条自称鲜为人知的山道,终于在傍晚抵达芦山县王家村。

刚刚下车,还来不及细细打量这个陌生的小镇,我突然感觉脚下的大地像波浪般起伏,两根电线杆瞬间被撂倒,倾斜的楼房不停地掉下砖块瓦片。踉踉跄跄地靠在车门上,我听到周围有乡亲在喊:“余震又来了!老天!有完没完?”

如果说早上的地震感受是害怕的话,那么此时带给我的是巨大的恐惧:暮色里,整个乡镇残破不堪,无水无电,通讯中断,路边露天躺着各种不知状况如何的男女老少,各种车辆呼啸而过。王家村村民任体芝告诉我,20日这天已发生五百多次余震,没有人敢随便进危房里搬粮食,宁愿饿着肚子硬挺。

天完全黑下来,司机把车停在王家村村口的空地上:“今晚就在这睡了。”这注定是一个不眠的夜,余震一波接一波,村子里万籁俱寂。然而,越安静越害怕,隐隐感觉静寂的夜色里蕴藏着更大的杀机。村民们白天里也许被折腾累了,晚上的余震接二连三,但再也没有人惊呼。我眼睁睁地注视着讳莫如深的黑夜,在时不时的地动山摇中,彻夜失眠。

4月21日凌晨5时,曙光初露,王家村大多数村民就起床了。也许是饿了,很多村民开始去废墟里刨粮食,一块腊肉或者一筒面条,稍有收获就在空地上生火做饭。眼前的景象逐渐清晰地呈现:这原本是一个并不贫困的村庄,依山傍河,一栋栋楼房沿穿村公路而建,只是,现在约三分之一的房子已垮塌,绝大多数裂开蜘蛛网般的缝隙,显然已成危房。

21日中午时分,有一些志愿者赶到龙门乡。他们凭直觉随意发放方便面、矿泉水、饼干等。得到食物的灾民皆大欢喜,没得到的开始埋怨政府厚此薄彼。紧接着就有人举牌上街:缺水缺粮食!还有人在墙上写了标语:村干部死哪去了?我们要吃饭!在这些村民看来,只有“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我在隆兴村采访的间隙,先后有两名妇女背着孩子羞涩地跟我求助:“一整天没吃东西了,有没有?”我打开车后盖,提出一袋自备的面包,怎么也没想到,袋子还刚打开,突然冲过来三四个灾民,大家你争我夺,狼吞虎咽,我徒有一声苦笑。

21日下午,政府的救援物资陆续到达龙门乡。可是,怨言也随着救灾食物一起多了起来。不断有灾民问我能不能报道“救灾物资乱发放”?而事实却是:因为交通不便,救灾物资是分批进来的,不可能马上铺开发放。加上志愿者发放物资过于随机,顾此失彼,各种怨气越积越多。

傍晚时分,因为食物发放问题,上午还“有饭同吃”的哥们竟然动起手来。在我看来,这不能说是灾民们“窝里斗”,毕竟,食物能带给人最本能的安全感,没有这份安全感,有几个人可以淡定下去?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抗灾精神是没有改变的。

接下来的事情充分应证了这一点。

4月22日上午,越来越多的救灾物资纷纷抵达龙门,各村食物发放全面到位。整个龙门乡呈现出另一番和谐的景象:各种“感恩、感谢”的标语贴满大街小巷;红星村的村民自发做了满满三大桶饭菜,同时还特意分出一部分救灾食物,开着拖拉机送往各救援部队的营地;隆兴村骆云彩夫妇宰了地震中幸存的大肥猪,“送给部队的战士们”;为争食物拌嘴动手的乡亲又共锅吃饭、共帐蓬睡觉了。更有意思的是,我走到哪里都有村民热情挽留吃饭。

我把村民们的感恩行动发到网上,有网民跟帖:“百姓是好百姓,官兵是好官兵,只是对灾区救援的方式方法值得梳理。”在我看来,这话说到了点子上。自汶川地震以来,这已是我们第三次面对大地震了,在看到军民团结、爱心激荡的同时,我们依然看到了一些无序:比如争先恐后盲目进入灾区的社会车辆,比如民间物资的发放管理,比如有些满腔激情的志愿者挤进灾区后却不知所措……在龙门乡,我甚至看到一些打扮超酷的青年踩着三轮车进来了,最后,仅仅只是打着红旗满大街穿梭、拍照留影。

4月23日,当我再次进入各村各户采访时,镜头里多了很多笑脸。古城村有家长请求我给村里的孩子们在帐蓬前拍张合影,当孩子们亮出V字形手势,齐声喊出“茄子”时,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是地震第四天,余震依然不断来袭,但这方动荡土地上的质朴百姓却让人倍感温暖,倍感励志。他们的坚强、乐观,他们的知足、感恩,甚至是他们的市侩和小算盘,我都深觉可爱。

离开龙门乡是23日中午,透过车窗我再次看到余震不断震落房顶的砖块以及躲躲闪闪的人群。在有手机信号的山头,我收到丹巴的驴友发来的问候短信:灾区一切可好?我没有描述这里的灾难,也没有透露自己每个夜里的害怕,只回了简单几个看似闷骚的字:芦山,挺温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