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小院内,焦裕禄的长子焦国庆(中)在接受采访。袁青飞摄
领导干部的家风,关乎党风政风!”——听焦裕禄的长子焦国庆谈“家训”
在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对面,有一条安静的小巷,焦家小院便坐落于此。
焦裕禄去世后,他的家人继续在这里居住了30年。普通的砖墙,满院的青苔,这个看上去有些破旧的小院与普通民宅无异,只有院中那棵石榴树,仿佛诉说着昔日的故事。
今天,记者随同焦裕禄的长子焦国庆重返故居。睹物思人,焦国庆回忆起件件往事。
“这里早已无人居住,母亲去世9年了,兄弟姐妹们也都落户外地。”63岁的焦国庆抚摸着石榴树说:“只有在每年父亲祭日时,大家伙儿才回来看看。”今年3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后亲切接见了焦裕禄的5个子女,并耐心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二女儿焦守云对习总书记说:“我们一定传承好父亲的精神,保持家教家风。”
焦裕禄去世时,焦国庆还是13岁的少年,对家教家风没有多少体悟和理解,只记得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不能搞特殊!”
5年前,一位中央领导曾专程来兰考,并看望了焦裕禄的子女。“你就是当年那个‘看白戏’的孩子吧?你看了一场‘白戏’,你父亲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焦国庆就是那个孩子,那番话他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看白戏的何止我一个啊!县里领导的孩子就那几个,礼堂把门的全认识,每次都是等有票的人进完了,他就把我们这些没票的放进去。大家都去看,可父亲就是抓住我当了典型。”焦国庆说。
“不光是我,大姐守凤也受到了父亲的格外‘关照’。”焦国庆回忆说。大姐中学毕业后,有几个单位想让她去上班,父亲知道后都一一回绝了。一天早上,父亲对大姐说:“走,咱上班去!”一听这话,大姐兴奋地跟着父亲往外走。当走进兰考食品加工厂时,她一下子懵了,原来父亲安排她当腌咸菜的小工。
那时候,大姐一天要腌上千斤萝卜,还要切几百斤辣椒,双手经常被烧得火辣辣地疼。她几次哭着埋怨父亲对自己太狠心。
有一年父亲祭日,大姐来到那棵著名的焦桐树下缅怀父亲,无意间听到旁边一位老太太说:“焦书记可真是个好人,也不知他家的孩儿们现今都干啥哩,过得好不好?”
“那一刻,大姐泪流满面,也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焦国庆说,这么多年来,大姐一家人的住房并不宽敞,但单位两次给她分房,她都让给了比她家更困难的人。
说到这里,焦国庆告诉记者:“父亲去世时,我们还很小,在成长道路上受母亲的影响也很大。”
焦裕禄去世那年,妻子徐俊雅接过的是这样一副担子:5个子女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还不足4岁。“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焦裕禄临终前,用尽最后的力气给她交待后事。这句话,徐俊雅记了一辈子。
“母亲要强,但再难都不愿给人说。”焦国庆回忆说,有人看见母亲领着一家人艰难度日,劝她向组织开开口,可母亲脸一沉,坚决地说:“打老焦的旗,向上级伸手,我咋对得起他?”
焦国庆的讲述让同行的我们陷入沉思,开封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白江民打破沉默:“领导干部的家风,关乎党风政风!这启示我们,领导干部的家风如果被不正之风撕开了小口子,小小的窟窿就会刮进斗大的歪风,这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记者感言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题为“说家风”的连续报道,引起社会热议和共鸣。究其原因,是因为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对人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道德塑造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对握有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而言,家风的优劣好坏,已越来越成为影响风气建设的重要“风向标”。
家风正,则作风优、党风清、政风淳。家风不正,家庭利益就会变得高于一切,手中公权就会变成一家私权,以公权谋取私利就顺应而生。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绝不是私事、小事,而是关乎党风政风作风的大事、要事。正派的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只要我们都像焦书记那样重视家风、管好家风、扶正家风,我们党的反“四风”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新成效。本报特约记者魏联军通讯员曹红学袁青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