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我们的故事

凤网 2012-09-17 阅读数 211905

信仰铸就公仆本色

1956年,在党的八大召开之际,一位诗人写下了这样的感触:“不要忘山乡水村的那些母亲,不要忘一同睡过破炕席的兄弟,也不要忘缝缝补补的姐妹情谊,他们的烦恼和困难要多多深思。这是我们的本色也是我们的来历,把它像石碑一样刻在心里!人民,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上帝,所有的上帝都比不上他那样神奇!”诗人能用美丽语言诠释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是因为有更多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动给他们提供了动人的素材。

1962年12月,焦裕禄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他一到任,就投入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查看洪水流势;临终前,他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他要看着群众把沙丘治好。“把人民装在心里”的著名公仆,还有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

离厦门不远,有一个绿树掩映的海岛——东山岛。岛上绿树成荫,气候宜人,有近21万人居住在这个方圆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由于生态条件好,这里养殖的鲍鱼一直是周边市场上的畅销货。

【同期】村民祭拜谷文昌

在岛上,这样的祭拜活动每年清明都会举行,“先祭谷公,再祭祖宗”已经是东山人不成文的一个习俗。老百姓年年祭拜的这位谷公,就是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1950年,当谷文昌随解放军南下来到东山时,他看到的是风沙肆虐的景象。东山岛一年有大半时间刮6级以上大风,曾经有11个村庄被风沙掩埋,年年都有人外出逃荒。

【同期】原任谷文昌通讯员朱才茂:有一天下乡,看到凉亭那边一大堆人,穿的都是衣衫褴褛的,他就问你们要干啥?那些人说他们是山口人,每年太苦了,饿着肚子,北边在做普度,想到那边去乞讨。他听了以后,眼眶都红了。他说我是县长,共产党派我来这里,就是要使你们的生活好起来,不要乞讨,跟我回去。就这样开始谋划制服风沙。

谷文昌带领大家在东山岛风沙最严重的3个灾区种下了2万多株木麻黄。然而,一场倒春寒,刚刚种下的木麻黄几乎全部死掉,仅仅存活了9株。这个时候,谷文昌来到白城林地,把活下来的9株木麻黄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同期】东山县林业局原副局长林嫩惠:他满怀信心地对群众说,你们看不是还活了9株吗?有这9株,就有90株,就有900株、9000株。他指天发誓,我们要向沙滩宣战,不制服东山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到1964年,全县造林就已经达到82000亩,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完成了绿化,在194公里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荒芜的东山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绿岛。1981年谷文昌病逝后,当地群众把他的骨灰埋在了木麻黄掩映的东山岛上。每逢敬宗祭祖时节,老百姓都要首先祭奠这位为东山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

在江西省莲花县玉壶山上,也有一座墓碑,老红军甘祖昌就长眠在这里。甘祖昌1927年参加红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头部曾三次负重伤,1957年,已经是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解放军少将的甘祖昌,主动要求辞去领导职务,带着全家回到了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大队务农。

【同期】莲花县党史办主任李谷城:组织上批准他到庐山,到什么地方去休养,他认为吃了人民的饭,不给人民做事,心里过不去。他就跟家里人说,他说我们这次回来不是回来当官,也不是回来做老爷、做地主,我们是回来种田。

回乡29年,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管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甘祖昌离职回乡,工资还保留着将军的待遇,这些钱用在集体生产和帮助贫困户的,有据可查的就达85000元,几乎占了他回乡29年全部工资的80%,而他对自己却总是省吃俭用。

【同期】甘祖昌妻子龚全珍:养猪全部卖给国家,那弟弟们很有意见,说每家每户过年都要杀个猪吃肉,可我们家里,在一起住了5年,没有杀过猪,弟弟们就觉得跟这个哥哥在一起,一点便宜也占不到,而且还吃亏,后来干脆就分家了。几兄弟分开了,跟儿子也分开了。

有人问甘祖昌:你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有钱不花,到底图个啥?甘祖昌的回答是:“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推翻一个剥削阶级再培植一个新的特权阶层。我们干革命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1986年3月28日上午,躺在病床上的甘祖昌交待老伴:“下次领了工资,再买些化肥,送给贫困户。”这是他最后的心愿。当天中午,他因病情恶化不幸逝世。他一生征程万里,从不肯停下来歇歇脚步,留下的是淡泊名利、心系人民的公仆本色。做人民的公仆,是解读共产党人信仰最可宝贵的密码。信仰,是一种可以传递、可以倍增、可以扎根的力量,有了千千万万以生命践行信仰的带头人,跟随党的队伍必定会越走越长。

 

站在信仰的旗帜下

1955年10月8日,冲破重重阻碍,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而当时,他已经是名扬美国的空气动力学家。

【字幕】1955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

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制造出自己的汽车、飞机,部队使用的主要还是苏式装备,尖端武器的研制更是一张白纸。拥有自己的尖端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求。

【同期】钱学森生前采访资料:陈赓大将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时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归国后,钱学森开始主持导弹研发工作。在当时,他是唯一一位见过导弹的中国人。许多与导弹相关的术语,都是由他亲自翻译的。1959年11月12日,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正式党员。他后来回忆说: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我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

当有人问起他的人生选择时,钱学森的回答是:“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活力和成就,让信仰的旗帜更具魅力。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站在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之旗下面,这里不仅承载着他们的报国情怀,更承载着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地质学家李四光在1958年入党的时候,已临近古稀之年,但他却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刚刚开始”。数学家华罗庚1958年就申请入党,当1979年获得批准时,他在一首词中表达出这样的心声:“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19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中有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个。1958年8月的一天上午,当时身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的邓稼先,走进了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

【同期】邓稼先妻子许鹿希:那一天他回来比较晚,他说我要调动工作了。我后来问他调哪儿去,他说不能说。我说调什么工作,做什么事,他说不能说。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号码,我们通信,他说大概也不行。他说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从那一天起,邓稼先在飞沙走石的戈壁滩核试验场,整整度过了8年的单身汉生活。在中国一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亲自现场指挥。1979年,一次空投核弹的试验出现故障,作为这次核弹试验签字负责人的邓稼先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到实地查看核弹具体情况。他竟用双手捧起了含有剧毒的碎弹片。在随后的一次住院检查中,邓稼先身体各项指标均不正常。

【同期】邓稼先妻子许鹿希:那次我就真急了,就跟邓稼先跺着脚跟他吵。我非常害怕他得肝癌,我说这种情况之下,你一定得休息一段,他不肯,很快就回去了。

1985年国庆节那天,在癌症扩散无法医治的时候,邓稼先提出的要求是去看看天安门。邓稼先临终前留下的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直到邓稼先去世的时候,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批国防科技专家默默奉献的故事。早在1959年,当中国决策研制原子弹后,一批科技专家突然消失了,在任何报道或学术会议中,都没有了他们的消息,甚至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正是这些人,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不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还创造了激励后人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信仰的旗帜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第三集时代先锋行

上海新天地,世界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天地已经成为全世界观察中国发展奇迹的一个窗口。就在与新天地比邻的地方,有这样一座老式建筑,每天清晨,它比周围的商铺开门还要早一些。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兴业路(原望志路)76号。91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带着信仰从这里出发,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伟大的实践。离这里不远,是龙华烈士陵园,几百座墓碑铭刻着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信仰。离这里不远,是上海重机厂,1961年生产的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带着建设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今天依然在运行。离这里不远,是浦东新区,从水稻田上崛起的现代化新城,浓缩着改革时期共产党人的前进步伐。华灯初放,新天地的石库门前已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而那90多年前点燃的信仰灯塔,依然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新时期共产党人信仰的本质: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共同富裕的理想

这首歌传唱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基层干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2006年,沈浩在小岗挂职届满3年,应该回到省城机关工作了。村民们得知后,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他们起草了一份言辞诚恳的挽留信,按下了98个手印。这一幕,打开了历史的记忆之门。

1978年,也是在小岗村,18个农民同样以按手印的方式,决定实行大包干。中国农村的改革,就这样自发地拉开了序幕。也是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逐步让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这些认识,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信仰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并转化为他们践行信仰的新风采。

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沈浩,就是带着发展的使命来到小岗村的。小岗村虽然是农村改革的先声,但在实现温饱之后,这里的发展一直较慢。

【字幕】2004年2月沈浩被选为小岗村党支部书记

【同期】小岗村村民严金昌:说实话,沈浩一来的时候,我们对他也有一种看法,作为城里来的,他当时来的时候才39岁,一个年轻干部,又是财政厅来的,能不能在小岗村待下来,能不能为我们办一些实事,我们还是怀疑。

沈浩在小岗村租了农民的房子住下来,一住就是几年。甚至大年三十也住在村里。

【同期】沈浩:基础条件还差,我们小岗村要发展得更快一点。

3年后,小岗村开始有了变化,村办工厂,发展合作社,葡萄采摘园的出现,让人们对村庄的未来有了信心,也对这个城里来的支部书记有了信心。2006年底,沈浩任职届满,于是,有了那张印满红手印的挽留信。

【同期】小岗村村民严金昌:老百姓就是一致同意留沈浩,老百姓认为,沈浩在这里,小岗村就有发展。

沈浩留了下来。随后的两年多里,他继续没日没夜地为小岗的发展操劳奔波。2009年11月6日,当第二个任期就要结束的时候,46岁的沈浩因积劳成疾,不幸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同期】小岗村村民严金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拥到沈浩住的那个地方。

【同期】小岗村村民唐会英:没有一个人心里不难过的。

谁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就把谁举过头顶。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村,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小岗村公墓。在公墓的前面,村民的平房变成了楼房,快速通道正式通车,自来水和有线电视进入家家户户,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小岗村的发展走上了20年没有走上的快车道。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来享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一开始就鲜明提出的重大课题,而且答案始终是两个字,那就是“人民”。共产党人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带领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共产党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在中国,就有这样一个先行的村庄。

【同期】贵宾们,欢迎来到美丽的华西村!

这栋矗立在中国乡村土地上的高楼,是华西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西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见证。1978年,当改革的大潮在中国农村涌动的时候,华西村也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

【同期】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我不怕资本主义,我是理想共产主义,坚决要搞社会主义。千主义万主义,社会主义让人民能够富裕,就是最好的主义。

吴仁宝把自己的信仰化作了朴素的行动:让华西村的群众都富裕起来。

30多年过去了,华西村已经走在了共同富裕的前列,全村一年创造千亿元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有1600户农民成为百万富翁,拥有良好的福利和社会保障。

【同期】华西旅行社导游孔德凤:每一栋别墅的造价是230万,然后家家有车库,它的绿化面积占房子的2/3。

【同期】华西村村民朱阿英:像我家是500平方米,连装潢是280多万。

一个时代的前进,靠的是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靠的是积极进取的意志;一个带领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更需要在各个领域彰显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创造一流业绩,才能把自己的理想逐步变为现实。

 

改革创新,自觉奉献,创先争优

打开长春光机所这间实验室的大门,这台落满灰尘的机器叫做“X线成像望远镜地面测试设备”,它设计生产于1982年。30年后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今天太空中“神八”飞船装载的光学仪器中最早的地面测试设备,更少有人知道,这个设备见证了一个共产党员创新奋斗的故事。

【同期】蒋筑英同事关志远:这个测试设备是80年代初,当时是蒋筑英设计的。

蒋筑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他在国内技术空白的情况下,主持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

【同期】蒋筑英妻子路长琴:那时我们所都是灯火辉煌,大家都晚上学习,为国家作贡献,真都那样。尤其过去那知识分子,他好像没啥渴求,他就是说只要党信任,给他个工作做,他就挺高兴,反正我觉得蒋筑英就是那样。

1982年6月15日,年仅43岁的蒋筑英在出差中,因过度劳累而病逝。去世的时候,蒋筑英的入党申请还没有被批准,而加入中国共产党却是他奋斗创新、默默奉献的最大动力。

【同期】蒋筑英妻子路长琴:这个是他给他爸爸的信:虽然现在许多人对入党已不感兴趣,我想一个人总还是应该有个信仰,人活着总不能只为自己过好生活,要为社会负责任。

蒋筑英去世后的第二天下午,长春光机所第四研究室党支部召开了一次特殊的支部大会,被讨论的入党申请人没能按照规定亲自出席。蒋筑英没能在党旗下握紧拳头表达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也没看到自己曾付出心血的成像望远镜翱翔太空,更没有赶上生活条件改善的好日子。但是,透过太空中中国制造的航天器,美丽的地球上闪耀着一个共产党人信仰的光芒。这样的光芒洒满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历程,洒满了一个又一个勇于创新的共产党人的普通岗位。

只有初中文化的青岛港工人许振超,带领自己的团队先后6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成为富有创造性的现代知识型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到处拜师学艺,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他还到处传授这一农民致富之道,掀起了一场种植大棚蔬菜的“白色运动”,从此结束了中国北方在冬天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新疆伊宁县布里开村党支部书记买买提江·吾买尔,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展林果业、蔬菜种植业和禽畜养殖业,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把一个矛盾突出、发展滞后的布里开村建设成了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这些共产党员身上体现的,既是改革创新、创一流业绩的时代精神,也是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的时代要求。紧扣时代要求,拥有创新精神,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永葆生机活力的秘密所在。

每天,在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手术间都要上演这样的忙碌。今天,07号手术间主刀的是90岁的吴孟超。

【同期】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做完了一个,再做一个,11点多钟就可以结束了。

【同期】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护士长程月娥:他平均一个礼拜至少做到5个手术,像今天一天就做两个了,昨天也做了一个,那就是两天就做3个了。

【同期】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严以群:他白发苍苍,九十来岁的人了,弯下腰去把病人的拖鞋这样去理一理。把那个鞋头朝外,病人很感动的。

68年从医生涯,90岁高龄,1万多名肝病患者得到救治,这些数字连在一起,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共产党员吴孟超的人生简历。他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先后取得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并荣获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是对待病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处处为他们着想的精神作风。这就是吴孟超,他把共产党人的快乐和幸福演绎成了不老的传奇。

 

【同期】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有人信宗教,有人信佛教,我说我信共产党,共产党来领导我们全国富强,领导我们走上幸福健康和富裕的道路。这就是我的信仰。

鞍山市齐大山铁矿的这条路,也许能让我们理解什么是平凡:在直径数公里、深度超过150米的矿坑中,这条曲折盘旋的道路总长有40公里,养路工郭明义从1996年至今,在这条路上走了15年。有人算过一笔账,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的结果是:15年来,他在正常工作时间中又另外叠加出了15600小时,合1900个工作日,即多工作了5年。也有人统计,15年的行程总数相加达到6万公里。为什么郭明义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同期】鞍山市齐大山铁矿养路工郭明义:这个书(《信仰的力量》)我就在路途中看到的,非常好。你看我还读中学版的《为了理想》。没有信仰人活得很飘,我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我是共产党员,我没有别的信仰。

郭明义的信仰,不仅在他的工作岗位上闪着光芒。从1991年开始,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一个80年代中期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旧房里。

【同期】郭明义工友:老做好事啊,做了三十来年了。从部队的时候就开始,一直到工厂。

【同期】郭明义工友:受他的感染,全矿爱心团队现在得达到七八千人吧。献血、造血干细胞、捐遗体、眼角膜。我就是其中一员。

这个普通的养路工,在网上开了一个微博,粉丝数量不断攀升。

【同期】鞍山市齐大山铁矿养路工郭明义:通过微博有很多人,要加入我这个爱心团队,不仅仅是鞍山的,全国各地都有。我们去做,我们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其他的人,来证明在中国大地上,还是有这样的共产党员,让人去相信它是真实的。

郭明义的一言一行,让我们想到了战争年代的张思德,建设时期的雷锋,这是共产党人同一个精神谱系在社会思潮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的延伸和发展。这些共产党人在岗位上的自觉奉献,有情有义,可亲可信。他们的信仰,就像是有人感到寒冷时围在脖子上的一条围巾,感到乏累时很自然地伸过来的一双手。

徐虎,穿行在上海里弄中一干就是30年的水电维修工。面对6000多户居民水电维修、房屋养护需求,他以“夜间义务挂箱服务”的方式,随时随地解决居民的困难,总笑着婉拒酬谢、耐心接受挑剔。王顺友,四川省凉山的一个山区邮递员,一个人一匹马,24年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圈,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没有耽误过一次班期,创造了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几秒钟的时间里,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样的时刻,共产党员在哪里?这天下午,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特级教师谭千秋跟平常一样,准时出现在讲台上。在教学楼要坍塌的瞬间,他让来不及跑出去的四个同学,藏在桌子底下。他却拼命地撑住课桌,任凭砖瓦冰雹般地打在自己的头上、背上和手上。32个小时以后,当救援人员搬走最后一块压在他身上的水泥板时,人们惊呆了:4个学生得救了,而共产党员谭千秋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

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浙江省绍兴县柯岩街道梅墅村一名叫祁友富的普通共产党员,急忙赶到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办公室,提出要个人捐款10万元。与此同时,北京、安徽等地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也提出希望通过交纳党费的方式向灾区捐款。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决定,在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自愿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活动。5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共产党员共自愿交纳“特殊党费”97.3亿元。

和平年代,人们远离了战火硝烟,也很少面临瞬间要做出的生与死的抉择考验。然而,在共产党人信仰的号角声中,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音符,是不是从此就不再嘹亮呢?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要求里,增加了这样一条:“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1998年,在特大洪水灾害面前,16位驻守在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闸口的共产党员,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词下签名,这块“生死牌”,就是在那场斗争中共产党员挺身而出的珍贵见证。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为了减少其他人被感染的机会,她几乎包揽了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她一次次把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而自己却一步步坦然地走向死亡。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危难关头,在生死考验面前,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依然是共产党人信仰里嘹亮的音符。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理想信念是思想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20世纪末国际风云的激荡,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无可否认,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信仰危机,他们觉得,共产主义过于渺茫,社会主义已经失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忘记了在党旗下的誓言,失去了精神支柱,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对和经受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的重要法宝,更是鉴别党员干部信仰真假和虚实的试金石。

1988年,摆在时任山东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孔繁森面前的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山东省在选派援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准备让他再次到西藏工作。10年前,他已经到西藏冈巴县干了3年。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他并不是没有困难,母亲年迈,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临行前,他与母亲告别,母亲问他:“不去不行吗?”他回答母亲:“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说到这里,他不由得跪下来,流着泪给母亲深深地磕了一个头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

在西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每次下乡,他都要带些钱给生活困难乡亲,而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他还在地震灾区收养了3个藏族孤儿,为了保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3次偷偷地卖血换钱。1992年,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满后,又被任命为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为了阿里的发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区106个乡的98个乡。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工作途中,不幸发生车祸殉职时,他的公文包里装的是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孔繁森,以50岁的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篇章。

【同期】四川省万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万小荣:他对我们非常严格,我接到他电话,我头皮是发麻的。

【同期】李林森妻子向琪:生病那两年都一直在工作,他单位的人来看他,一说起工作他就很兴奋。

这位在家人和同事眼中,把工作和生命融为一体的人,就是四川省万源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组织部长被看作是管“官”的官,李林森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呢?

【同期】李林森同事王心洪:他说,怎样才能选出一批老百姓放心,能发展当地经济,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干部来?

2006年,万源市村级党支部换届,为了选出群众认可的支部书记,全市推行了由李林森主持设计的“四评村官制度”。

这位年轻人就是通过“自我荐评、群众相评、组织考评、公开竞评”“四评村官”当选的万源市白沙镇往川坝村党支部书记。

【同期】万源市白沙镇往川坝村党支部书记潘毅:最初根本没想到我会选得上。

不到3年,村里就变了模样:村民们把这几条以前没有的路叫做一环路、二环路,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车能开进来了,西瓜能运出去了,村民致富了,盖起了小楼,有人还买上了汽车。李林森担任万源市委组织部长5年,始终坚持任人唯贤,不让在基层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同期】四川省万源市梨树乡村民杨贵发:都喜欢这样的干部,他为农民办了实事。

【同期】四川省万源市梨树乡村民李代菊:肯定他是工作太忙了,累得嘛,脸有点黑。都不好问他是不是得了病。

【同期】四川省万源市梨树乡村民王澜波:有村民问,他都说没事,就是有点感冒嘛。他是这样跟我们说的。

2011年7月,李林森匆匆走完了短暂而绚丽的生命旅程。他以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模范行为,交出了一份让党放心、让干部信任、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经常说的话是“己不正不能正人,心不公岂能为公”。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当她不幸因公殉职时,自发送行的队伍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四川省南江县常委、纪委书记王瑛,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尽心尽意为群众做事,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天职。”她始终战斗在查处案件、抗洪抢险和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大巴山群众心中留下一座不倒的丰碑。一座座丰碑,书写着这些共产党人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也诠释着他们的坚定信仰,那就是,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

 

信仰可贵在一辈子坚守

从一棵树苗长成这样的参天大树,大约需要20多年的时间,云南保山的这5.1万亩华山松记录了一位共产党人一辈子坚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故事。

【同期】善洲林场现任场长周波:大亮山的那个点,看到这些范围都是善洲林场的面积,原来都是荒山,后来老书记退了休,到林场以后,领着我们大亮山的所有职工,到现在已经变成茫茫林海了。

善洲林场以一个已经去世的共产党员命名。1988年,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了,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2个春秋。

【同期】善洲林场老场长自学洪:这是当年的东西,这是老书记烤茶的茶罐,这是他的办公桌。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床,就是用这4个桩桩垫起来,把板子铺上,再把龙须草铺起,就这样住。这蓑衣呢,我把它披起来。

这里就是一个退休了的地委书记住了整整22年的地方。

【同期】杨善洲同事苏家祥:我去的那个时候,纯粹是荒山,当时我看他穿的那个鞋子,鞋子都破了,是那个胶鞋,我看了非常心酸,当时他已经是67岁了。(天气)非常寒冷,我上去那晚上就睡不着。

杨善洲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其实,翻一翻人民日报就会发现,杨善洲是个老典型。1982、1989、1997、1999、2003年,人民日报都报道过他的事迹。

【同期】杨善洲同事苏家祥:他跑基层去,95%都是走十四五个小时,鞋子我们都是穿一双,然后背一双,老书记是爱穿草鞋。老百姓一见我们走路是穿草鞋,感到很亲切。

人民日报在长达30年里多次报道杨善洲的事迹,不是独独偏爱杨善洲,更不是和他有什么特殊关系,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杨善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始终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始终是领导干部中的模范。1988年,当退休的杨善洲承包了山林准备植树时,有人说:老书记终于要为自己挣钱了,杨善洲听完一笑了之。

【同期】杨善洲大女儿杨会菊:大多数人都认为,我父亲要钱造这个林场,是我们的,不是国家的,他们不知道。

2010年春天,杨善洲把花了20多年心血种植起来的,已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给了国家。几个月后,这位有5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去世了。杨善洲留下了这片树林,带走的却是他终生为人民服务的幸福。站在这片树荫下,站在这个老共产党员的墓碑前,我们不能不想到党员和党员干部应该经常思考的3个问题: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为了什么、身后留下什么。这3个问题解决好了,也就解决了共产党人在信仰的坚守中应该走多远和能够走多远的问题。杨善洲给了我们答案。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他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一辈子把“后门”关得紧紧的,同时把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前门”开得大大的;一辈子固守着下乡和出差自己缴伙食费、公车不私用的习惯;一辈子顾大家,舍小家。他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坚守一辈子。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辈子就变成了永远。

90多年来,共产党人的信仰,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旗帜。在这面旗帜的感召和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了党的队伍,全国8000多万党员中,约2000万人是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占了1/4。他们用青春的活力给信仰的旗帜增添了新的光彩。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在奥运志愿者的行列,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无数青年党员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丰富了共产党人信仰的时代内涵。

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如果说,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年代诞生的英雄,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涌现的典型,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构筑了精神高地;那么,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总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锋们,则展示出共产党人为了信仰,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的历史画卷。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我们与时代同行,让信仰为我们导航,让更多更传奇的先锋故事,成为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