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玲:最可爱的乡村教师,给学生诗和远方

凤网 2021-09-09 阅读数 36928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炜

每每夜深人静,合上被文字填满的备课本,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二民族中学宋阳玲老师总会从书柜里找出一本诗集再读上几首。她觉得,这样“最解乏”。

诗集里收录的,并非名家大拿的匠心名作,均是略显稚嫩却不失灵动的学生诗句。可于她而言,却弥足珍贵——里面的一字一句,都浸染着她学生的心血,更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光阴似箭如梭,门前紫燕回窝,心里愁思许多。琴弦弹错,相思泪哪儿泼。”翻读着学生刘湘创作的《相思》,宋阳玲的思绪也在记忆深处缓缓流淌。

(宋阳玲在颁奖典礼现场。)

复兴文学社成校园风景线

1996年,刚从邵阳师专毕业的宋阳玲,原本可以到条件更好的广州工作,但同乡长辈的一句“年轻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娃娃想读书都难”的感慨,改变了她的人生选择——她选择返回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躬耕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

那时候,地处湘西南边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基础教育薄弱,家庭教育近乎处于失控状态。旷课、沉迷网游、打架斗殴……越来越多的“皮孩子”给当地的校园教育无形中加重了砝码。

“学生做错事,不能只批评。”作为城步县西岩中学(现为城步县第三民族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宋阳玲认为,问题的关键,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上。于是,她决定用文学寻找突破口。

“西岩中学是全县最大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关爱,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宋阳玲于2006年将学校停办多年的赧水文学社恢复,但除去缺经费、队伍小等问题,最让她苦恼的,还是学生不配合、不积极。“一开始,没几个人来报名。”

这时,爱好古韵诗词写作的宋阳玲不由灵机一动。“从浅显易懂的《唐诗三百首》讲起,让学生通过诗歌爱上文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闲暇之余,她与同校老师开展文学采风、专家讲座、油印文学社刊《淘金者》,组织学生投稿参赛……

渐渐地,赧水文学社的队伍愈加壮大——由原来的十余人扩展至后来的上百人参加。一时间,赧水文学社成为苗乡城步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

让诗词进校园

2016年,城步县诗词协会成立,从事古韵诗词创作多年的同校教师吴本忠邀请宋阳玲加入学习。在散曲创作中,宋阳玲决定尝试让诗词创作进校园。

“‘诗词进校园’的概念之前没出现过,学校的支持力度一开始也比较有限,甚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学诗词有什么用,考试又用不上’。”宋阳玲告诉记者,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长更重要。为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与诗文鉴赏能力,课前5分钟的诗文诵读,成了她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为了让诗词教学有章可循,她还主编了校本课程《传统诗词基础教程简编》。

那时候,宋阳玲的办公房就是孩子们的阅览室,来这借阅书籍的、请她修改诗文的孩子络绎不绝。闲暇之余,她还时常带领学生读诗、赏诗、写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株“诗韵之花”在苗乡校园愈绽愈妍。

文学的熏陶,不仅让留守儿童的孤寂心灵得以安宁平和,更让宋阳玲倾注更多的关爱。

每年的中秋节,宋阳玲都会以“思念”为主题,让学生创作一首诗。但在长年的教学生涯中,总有“特殊”的学生出现。

“我讨厌过中秋节,更不想写这种诗。”有一次,学生张玲(化名)突然站起来大声反对。宋阳玲并未呵斥,因为她知道,孩子的母亲长年在外打工,难免会有怨言。

下课后,宋阳玲送给张玲一本《宋词》,并嘱咐她多看看里面的诗句,“你会发现,思念一个人也是件幸福的事”。果然,一个星期后,张玲在归还《宋词》时感触颇深,“从诗词中,我读到了很多思念,也感受到了力量。很多坎坷我们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乐观面对。”从那以后,宋阳玲发现,张玲爱笑了,性格也愈加开朗。

给孩子诗和远方

相似的人生转折点,也发生在学生姜艺(化名)身上。

宋阳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姜艺是一名孤儿,与奶奶相依为命。尽管性格内向,但爱好写作。得知情况后,宋阳玲随即通过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帮助她顺利上学,并主动教导诗词创作。

“新春喜气盈,小草发芽声。何处莺声啭,微风细雨行。”一首发表在《诗词报》上的《吟春》让姜艺至今仍自豪不已。更让宋阳玲欣慰的是,“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让孩子确定了前进的方向。

如今,宋阳玲辅导学生诗文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100多篇次,获国家级征文奖项近200篇次;她的教学论文及诗词等文学作品在各级刊物发表近60篇次。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飞向诗词王国的同时,宋阳玲也在成长。她的诗词尤其是散曲作品在《中华诗词》《中华散曲》等十几家报刊杂志发表。她也先后获得“邵阳市最可爱乡村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2020年,宋阳玲调入城步县第二民族中学,过去的一年里,她组建了新的校园文学社——枫岭文学社,继续着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播,开展邀请楹联专家来校授课等诗词活动。其间,更多孩子创作的诗文在《诗词报》《十几岁》《邵阳日报》等刊物发表。

宋阳玲坦言,未来,她将继续践行诗词创作教学。因为,诗教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生活除了眼前的学习,还有诗和远方。“而我的诗和远方,就是学生的现在和未来。”


编辑:熊晓丽

审核:吴雯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