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见习记者 周雅婷 实习生 陈婧雯
这个春节,有人迫不及待回到家乡和几年未见的亲人相聚,有人订下了飞往景区的机票。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一系列优化,积累已久的跨区域人员流动需求在春节期间得到进一步释放。
湖南农村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老人们如何预防、应对感染?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进长沙、湘潭、益阳、娄底、衡阳五地的农村和养老院,看看老人们如何平安度过春节。
长沙浏阳市镇头镇:春节返乡潮没带来明显感染潮,门诊量下降
“春节返乡潮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感染潮,主要表现为门诊量的下降,1月19日门诊量200多,20日门诊量70多,到了21日只剩下50多。”1月29日,长沙浏阳市镇头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高洁告诉记者。
在一个月前,镇头镇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镇头镇中心卫生院有180多名职工,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承担着浏阳市整个西区农村地区的医疗保健工作,辐射人口30多万。
1月4日~19日是镇头镇的疫情高峰期,镇卫生院紧急开设了阳性门诊。高洁说,需要十几名医生护士轮换值班。一开始人手还能够勉强应付,当医护人员感染而出现减员时,普通门诊的医护人员也参与到了收治工作中。
增加床位也是应对疫情高峰的有效方法。卫生院不仅把妇产科的床位腾出来收治阳性患者,还把原计划用作新设科室的床位全部拿了出来,使医院的总床位达到了300多张。“医院门诊量最高的一次是1月4日,506人次,其中80%以上都是阳性患者。”内科主任谭小燕说,卫生院在高峰期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当时病人多,许多病人需要雾化器治疗,但医院现有的远远不够,只能尽可能省着用,并紧急采购。”
“但预想中的另一拨疫情高峰没有到来,疫情进入了低水平流行,很多病人在除夕前一天出院,从初一到初六来看病的人比前段时间少了很多。”外科护士熊敏回忆,元旦前后是她最忙碌的时刻,“1月5日我被临时抽调到了阳性门诊,一个人要护理五六个老年病人,晚班从来没有时间吃饭,每天都在不停地腾床位,自己‘阳’的那天还站在护士站上了一天班。”
镇头镇下辖的金田村在1月初也经历了同一拨疫情,但幸运的是,在高峰期,村里没有出现感染后重症或者基础疾病加重的老人,“可能是因为这边的医疗条件比偏远山区好点,而且缺药现象不严重。”村防疫专干易静说。
在疫情高峰期,村医赖秀英一直坚持对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进行入户随访,“要面对面地询问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还要为65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镇里准备的健康包,里头有退烧药等必备的药品,还有口罩和抗原。”
有一位高血糖的老人,看到身边的村民都‘阳’了,自己就紧张了,着急打电话问赖秀英还能不能打疫苗,“我只能告诉他,血糖高了没法打疫苗,叮嘱他一些防护的注意事项,他这才放心。”
(1月29日,谭小燕为还在住院的老年人检查身体。)
“老人们‘阳’了后,无法判断自己是不是新冠,都会来我这里拿药。”但由于卫生室里的退烧药、止咳药是一般正常情况下储备的药量,赖秀英只能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尽量控制药品的使用。
针对农村老年人的感染情况,赖秀英说,村里感染的老人多为轻型和中型患者,大部分已经康复,只有少数有基础疾病的阳性患者发展成重症。
但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老年人并未放松警惕。60岁的唐令刚在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后不久就感染了,由于买不到药,他只好去镇卫生院打了6天点滴。
“过年前,我买了止咳药、枇杷露,家里口罩也有很多,但抗原没有买。”唐令刚说,“我老伴至今没有感染,她本来有支气管炎,还有结石,到现在一直都没有症状,所以也不敢出门。”
80岁的叶庆英在这次疫情中差点去世。1月7日,她感染了新冠,症状很严重,但当时正处于感染高峰期,没有床位,费了很大周折才住院。“一开始还没有特别严重,洗澡后加重了很多。”采访中,叶庆英给记者看了自己的化验单,化验单上显示的诊断结果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慢性胃炎、消化道出血等多种疾病。
直到现在,叶庆英还是会有不舒服,“尽管‘阳康’了,但经常头痛、骨头痛,有时候甚至浑身都痛,走不了太远的路,也坐不了车,就没有出门走亲戚”。
“赖医生,我来量血压。”1月29日上午,早已“阳康”出院的村民熊耀清来到赖秀英这里量血压、测血氧。“年前,在镇里、市里住院的老人们就都回来了,春节期间,村里的老人也没有出现发热的情况。”
“‘阳康’后,一开始我一般都戴着口罩。”尽管已经康复,但熊耀清还是谢绝了亲友来访,也不出去吃酒席,“我们村里的老年人基本都是在年前‘阳’的,过年之后,没有听说谁家有‘阳’的。”
娄底市娄星区秋湖村:卫生室配有呼吸机、血氧仪 老人疫苗接种率达到100%
大概从2022年的12月25日开始,来娄底市娄星区蛇形山镇秋湖村村卫生室看病的人多了起来。“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五十多个村民来看病,除了感染新冠的,还有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排队的人都到了门外。”55岁的村医康金海说,“我们给每一个来卫生室的老人都做了抗原。”
康金海是秋湖村的老村医,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30多年,他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大部分老人的症状都是发烧、嗓子疼、咳嗽、浑身疼,对症用药后很快就能缓解。但还有一部分老人,要么高烧不退,要么过了几天症状都没有缓解。
处理完来卫生室的病人,康金海还需要上门给村民看病,有些人发烧严重到起不来床,还有的是老年人本来就行动不便。
“秋湖村全村人口1000多人,65岁以上的老人就有近200人,但只有我1个村医。”康金海说:“平日里,我就是全村人的健康哨兵。村子里有多少糖尿病、多少冠心病、多少精神障碍、多少卧床老人……我都心里有数,精确到个位。”
(村医康金海在给老人量血压。)
幸运的是,早在“新十条”颁布前,康金海就做了预案工作,准备了两个月的医疗物资用量,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感染潮。“我们准备了布洛芬、小柴胡等常见的退烧药、感冒药,还准备了5000多个口罩,400多份抗原,并配备了血氧仪和呼吸机。”
康金海坦言道,虽然不缺药,但是人手特别缺,“除了本村村民,周围的村卫生室缺药之后,很多村民也会到我这里来。”疫情高峰期,康金海每天4点多起床,忙到晚上9点才回家。
忙不过来的时候,康金海只得让妻子帮忙,但她不懂医术,只能帮着打个下手,“摸底调查、打电话了解情况、信息登记、摸排走访等,她都干过。”
秋湖村防疫专干朱娟莉称,全村有80%以上的村民感染,但只有3个住院治疗,疫情一直持续到大年二十九才开始平稳,感染人数也降到了个位数。“高疫苗接种率是我们村本次‘平稳度峰’的重要原因。村民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100%。”
在村里疫情高峰期的时候,康金海还帮助两个老人转院到上级医院治疗。“两个老人的症状比较严重,就开车把他们送到医院,并安排好他们住院。”
春节前,康金海和村干部一道,去老人家里摸排登记健康情况,掌握村里老人的感染情况,确保感染的每一位老人都得到及时治疗。“我每天都要走访30多户,还给有需要的老人送口罩、酒精、消毒水等防疫物资。”
“我为65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村里谁家有慢性病和基础病,我都很清楚。疫情出现后,我每天打两个电话给他们。”康金海说,“我会问发烧了没有,有没有什么症状。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就赶紧联系救护车进行转诊。”
大年初一,当村民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庆氛围中,康金海早早地来到村卫生室上班,“尽管没有疫情,但我还是害怕出现意外,放心不下。”
万幸的是,从大年三十至今,康金海统计到的感染人数只有两个60岁左右的老年人,而且症状比较轻。
“尽管我每天要接触大量病人,但至今未‘阳’,可能是我平时注重锻炼身体、抵抗力好的缘故吧。”康金海说,“现在,我的生活仿佛回归到了三年前,每天接诊十几个病人,拿药开药,忙碌之余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益阳市安化县肖家村:组织回乡大学生给村里老人添“年味”
“无论是在‘阳’、‘阳’康,还是没有‘阳’的人,都要做好防护,注意休养,照顾好孩子和老人的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1月19日,益阳市安化县肖家村党支部书记肖满意在村里举办了一场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健康知识培训会,来的大部分都是村里的中老年人。“村里的感染高峰已经过去了,阳过的老人基本上都好了。”
肖家村有4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12月中旬,村里组织给一些老人打第三针疫苗,“天气冷,他们就喜欢坐在一起烤火,我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开了空调,让他们隔远一点,接老人来打疫苗的车里也时时刻刻备着口罩和消毒液。后来慢慢有村民返乡,我们也在村里搞了三天的核酸检测,一遇到核酸异常的情况,就让他回家,尽量减少和村里其他老人小孩接触的机会。”
尽管如此,病毒还是一个个找上了村里的老人们。老人们觉得不舒服了,就会去村医那里打吊瓶,人多得坐不下,村医根本忙不赢。“村医和我说,感觉那时是被阳性的老年人包围了。”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到了1月,情况开始好转,“我们村里没有症状比较重的老人,一般都是两三天就好了。”
“我们也担心过年返乡人员会给村里造成新一轮的感染。”肖满意告诉记者,因此,村里给老人发放了中医健康包,“特别是有慢性病、基础疾病的老人,村医还特地拍照,记录下每位老人的名字,防止健康包未发放到位的情况发生。”不过对于肖家村来说,这个年过得还算安稳,“年三十、初一、初二这几天,村里都没有新增的、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村民。”
(肖家村里,回乡的大学生正带着村里的小孩写“福”字。)
肖家村过年的习俗,是要在家门前挂红灯笼,但今年只有零星几户人家挂起了灯笼和彩灯,少了点“年味”。于是,肖满意动员起了回乡的大学生们做志愿活动,“组织这些孩子们到村民家里去,给老人小孩讲一些健康、防病毒以及其他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美术的大学生带着孩子给村里写了‘福’字,让村里增添了不少喜气。”
过年那几天天气好,老人们喜欢搬几把凳子在阳光底下坐着,或者散步。“我碰到了总是会问他们:‘身体好不好’?他们几乎都是点点头,说‘好’!”
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养老康复中心:“阳康”后的老人,给了医生一个大拥抱
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养老康复中心,居住着500多位老人。春节期间,这栋21层的建筑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息,每一层都组织了联欢会。“我们这的老人多才多艺,好多节目我都印象深刻,合唱《浏阳河》、电子琴演奏、花鼓戏表演……”养老服务科科长郭丽辉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老人们还组织了一个合唱队,并经常自发组织文娱活动。
养老机构作为老年人集中的重要场所,疫情三年来,是最早封控的场所之一,也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地方”。
12月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以来,养老机构老年人防护成为了一大难题。
为了守护老年人健康,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养老康复中心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每天对老人都进行健康监测,并派驻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和上门服务。“防疫政策调整后,我们感觉压力骤增,老人和职工的情绪也有明显的变化。”郭丽辉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医院对全院内科住院床位和医护力量实施‘战时集中调配’,并协调储备了数十名护理员应对老年人住院期间的照护困难。”
(志愿者在陪老人看报纸。)
80多岁的杨芝玲(化名)在12月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成了中型肺炎,“喉咙像刀割一样疼痛,而且持续咳嗽咳痰、浑身乏力,坐都坐不起。”
“她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感染新冠后担心住院无人照护,所以一开始不肯住院治疗。”养老康复中心值班医生胡赛说,“当时她的儿女都‘阳’了,且都在外地,护理人员又紧张,通过我们的情绪疏导及护工部的协调,才安排上一对一的护理员进行细致照护。”
“养老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到了春节也没有休息,每天都来进行心肺听诊,观察我的病情变化并及时改进治疗方法。除夕那天他们还过来拜年,并送上了丰盛的‘全家福’年夜饭和一大箱水果糕点。”采访中,杨芝玲说到动情处,紧紧拥抱住胡赛,“胡医生就像家人一样关心我,‘阳’后还带病坚持工作给我治疗,我知道后心疼得流眼泪。”
“老人刚‘阳’后,大都会恐惧,有些还会害怕死亡。”胡赛介绍,医护人员一直持续为老人做新冠病毒相关的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现在老人们对新冠病毒不再感到那么恐惧和焦虑。”
“我们是一家医养结合型机构,这里老年人大都是中重度失能老人,自理老人较少。而且其中有慢性病的占到了90%以上。”胡赛说,疫情高峰期以来,重症老人比例较少,发展成重症的老人一般都有基础病,“重症少可能跟疫苗接种率高有关,我们这里的老人全程接种率达到92%以上。”
“春节期间我们的药物储备很充分,提前储备了三个月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常用药物。”胡赛告诉记者,在十二月中旬到一月上旬的疫情高峰期,养老康复中心只有一部分老人感染了新冠,到春节期间,已经基本没有感染的情况。
春节期间,有不少老人的家属打来电话,询问能否进养老康复中心探视,却发现管理更严格了。“因为外面放开了,老人感染风险加大,所以暂时还不能随意进出。”郭丽辉说。
衡阳市衡东县白莲村:志愿者给老人送中药汤剂,村民迎来三年后首个“大团圆”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六,白莲村热闹非凡,十几户村民家门前都摆起了十几桌酒席,随着鞭炮声响起,一道道丰盛的美食端上桌,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
新冠疫情暴发以前,村里红喜事办酒宴很热闹,部分村民家里有几十桌客人来吃饭。但受疫情的影响,每年办酒席都提倡简办,限制聚会人数,这样热闹的酒席场景已经中断了三年。
“今年初六办酒席的特别多,有一个组一天就有十几户人家办酒,好多‘阳康’的老人都出来参加宴席,有的一天还参加三四趟。”过年这几天,衡东县妇联兼职副主席、白莲村妇联主席向淑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喧闹的锣鼓声,村里的文艺队、乐队也是忙个不停。
但在一个多月前,向淑云和村民们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疫情考验。
12月中旬,白莲村出现了缺药的情况。“早在防疫政策变更前,村委会和村妇联一起准备了很多口罩、感冒药、退烧药,还给每家每户发了体温计。”向淑云说,“但当时我储备的药远远不够。”
在村里疫情的高峰期,向淑云想尽方法来匀药,尽量保证每家每户都能用得上药。对于最紧张的退烧药布洛芬,她更是省着分配,只有村民吃其它药、草药后还是高烧不退时再使用,并优先保障老年人用药。
药片不够用,加上村里有一批老人“阳着”还没康复,向淑云就根据村里流传治感冒用过的土方法,组织白莲村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挖中草药熬水煮汤,并带着志愿者挨家挨户去送给村里老人喝。“我在1月17日和1月20日组织了两次送中药汤剂的活动,不仅志愿者都来了,很多大学生,甚至小学生也跟着一起来参加活动。”
“喝了两次草药后,我持续三周多的咳嗽转好了,人也更有精神了,能下床走路了。”92岁的向朋典笑着说,除了送中药汤剂,他们还安排同一个组里的志愿者每天给老人送饭,“一开始我和老婆‘阳’的时候,子女在外地,志愿者开车带我们去打点滴,还送来了感冒药。”
(白莲村妇联组织志愿者给阳康老人送中药汤剂。)
今年大四的向星星是巾帼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大学生。2022年12月20日,因学校出现了阳性患者,她提前放假回到了村里。“我回家后不久就发烧了,为了不把病毒传播给村里的老年人,我闭门不出,直到发烧后第七天才敢出门。”
回家一个多月后,向星星外出仍习惯戴上口罩,“这么多年戴口罩习惯了,也担心春节返乡的人会带回不同的毒株,所以‘阳康’后还是很注意个人防护”。
向星星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与前三年的冷清不同,今年回家过年很是热闹,路上到处都是走亲访友的车辆,许多阳康的老人也出来拜年,“村里一到晚上就不停地放烟花爆竹,除夕晚上的烟花爆竹声更是几乎没有断过”。
2020年以前,向星星几乎每年过年都会和家人一起去看望住在其他村的小姑。疫情暴发后,在外地上班的小姑担心回家会带去病毒,连续三年都在外地过年。
今年正月初三,向星星和父母姐姐一起坐车来到了小姑家。“看到久未谋面的小姑和表哥,我特别开心,拉着他们一起组局打了一把游戏。”那天晚上,众人一起围坐在火炉旁唠嗑、吃零食,表哥还热心地要给向星星介绍对象。
“好几年都没有看到这么热闹的场景了,感觉消失三年的年味又回来了。”向星星开心地说,自己和村民们迎来了三年来第一个“大团圆”。
来源:今日女报
编辑:俏俏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