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通讯员 满延坤
2024年最后一天,在湘潭读大学的21岁小伙小何做了一件大事——他花了7个小时,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捐献了38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浮液,将帮助一名23岁的血液病患者。
2021年10月31日,还在读高三的小何第一次接触到无偿献血。2022年5月21日,他再次走上献血车,恰巧工作人员在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小何捐献了自己的检测血样,分型相关资料在之后被汇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在这之后,我有想过我的干细胞可能会派上用场,但没想到会这么快。”2024年5月,小何收到了资料库工作人员的短信,得知自己的血样数据与一位重症血液病患者初配相合。
幸运的是,小何的家里人很支持他的决定。小何说,他知道得了血液病的患者需要化疗,每天要打很多药水,很不容易。“能帮助到别人,真的很激动。”
随后,工作人员联系上小何,确定了正式捐献的时间为2024年12月31日。小何做了很多准备。他开始每天有规律地跑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
此外,从2024年12月27日开始,小何每天都要打动员针,直至正式捐献的那天。“当针头扎进皮肤,我知道自己离成为他人生命希望的那刻又近了一步。”从打完第二针开始,小何逐渐感觉到全身酸胀发热、乏力和难以入眠,“每走一步都像是背着沉重的石块”。他知道这是打完针后的正常反应,便鼓励自己,这些不适与受捐者承受的痛苦相比,只是短暂的小波折。
捐献那天,小何清晨5点便踏入医院。也正是这一天,小何收到了受捐者家属写来的感谢信,当中写道:尊敬的捐献者,当得知您即将为我的孩子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开启这场生命的接力赛时,内心的感激之情如汹涌的潮水澎湃;您的无私捐献,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再次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暖与美好。
出于双盲原则,小何只知道受捐者是一名23岁的女性。“希望她能把病痛留在2024年。”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