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章清清
访谈:蔡汉权(长沙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在AI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恐怕是现在家长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在我看来,未来的竞争一定不是“谁考的分数高”,而是——机器学不会的心理韧性、自主学习力和创新想象力。这三大核心能力,从来不是家长拿着“说明书”教出来的,而是孩子在“发现自我、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像小树扎根泥土一样,慢慢吸收养分、自然生长出来的。从蹒跚学步到独立思考,家长要做的,是当“引路人”而非“铺路石”,帮孩子把底层能力打牢,让他们自己解锁面对世界的底气。
1、发现自我——在“试错”里埋下能力的种子
先讲一个小故事:3岁的毛豆第一次自己穿鞋子,把左脚鞋塞进右脚,踉踉跄跄走两步就摔了。奶奶伸手要扶,毛豆妈妈却蹲下来笑着说:“你看,鞋子好像在跟你‘吵架’呢,要不要再试试看,怎么让它们‘和好’?”毛豆盯着鞋子琢磨了两分钟,居然真的换过来穿对了,举着脚得意地喊:“我搞定啦!”
很多家长怕孩子犯错,总忍不住“出手相救”:吃饭洒了立刻擦,画画歪了马上改,却不知道“试错”正是孩子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孩子需要在“我能做到”和“我没做好”的体验里,慢慢摸清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哪些事我能行”,才会有自信;明白“哪里需要我调整”,才会有思考。
发现自我的核心,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观察者”。随着孩子不断在“试错”中观察自己,他们会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种自我认知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强大动力,让他们在未来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去应对,为培养三大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自我——用“自主”搭起能力的骨架
小学二年级的乐乐,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先在书桌前坐10分钟,写写画画。妈妈凑近看,发现他在列“任务清单”:先写数学作业(30分钟),再读绘本(20分钟),最后玩15分钟积木。有时候作业难,他会多花10分钟,玩的时间就少一点;有时候写作业快,他会把多出来的时间用来拼新的积木造型。
乐乐妈妈的秘诀,是从一年级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刚开始,乐乐也会拖延,回家先看电视,作业拖到晚上10点。妈妈没有骂他,而是和他一起算“时间账”:“做作业1小时,看电视1小时,睡觉9小时。如果你先看电视,睡觉就会迟到,明天早上可能起不来;如果先写作业,晚上还能玩积木,你想选哪种?”几次下来,乐乐慢慢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
构建自我,本质上是让孩子建立“自己的规则感”。家长要做的不是“制定规则”,而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规则”——因为只有自己认可的规则,孩子才会愿意遵守,也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自主能力。
比如培养学习力,不是逼孩子“每天必须学2小时”,而是帮他发现“自己的学习节奏”:有的孩子早上记性好,就先背单词;有的孩子晚上思路清,就先做数学题。当孩子能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习就从“别人的要求”变成了“自己的事”,不用家长催,也会主动推进。
再比如培养抗挫折力,不是在孩子失败时说“加油,你一定能行”,而是帮他学会“自己复盘”。孩子比赛输了,别急着安慰,而是问他:“刚才比赛的时候,你觉得哪一刻最紧张?如果再比一次,你想试试什么新方法?”当孩子能自己分析问题、找到改进的方向,失败就不再是“打击”,而是“下次成功的铺垫”——这就是自愈力的来源。
3、实现自我——从“敢想”到“会想”
当孩子完成发现自我与构建自我后,便进入实现自我的阶段,从“敢想”到“会想”的转变,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敢想是一种勇气,是孩子突破常规、大胆表达内心想法的表现,但仅有敢想还不够,还需要学会如何思考,让想法更具深度和可行性。
家长要保护的,是孩子“把想法落地的勇气”。孩子说“我想做一个会飞的小车”,别否定他“不可能”,而是问他:“你觉得小车需要什么才能飞起来?是翅膀还是螺旋桨?”哪怕孩子的想法很“幼稚”,也要陪他一起探索——因为今天的“异想天开”,可能就是明天的“奇思妙想”。
最后想说的是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靠山”。网上有句话说得好:“家长不能陪孩子走一辈子,但可以帮孩子长出走一辈子的能力。”抗挫折力、学习力、想象力,从来不是家长教出来的,而是孩子在“发现自我、构建自我”的过程中,自己慢慢长出来的。从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自己安排时间、第一次自己解决问题开始,他们就在积累面对世界的底气。
家长要做的,不是把孩子护在怀里,而是放开手,做他们身后的“安全网”——当孩子想尝试时,说“我相信你”;当孩子失败时,说“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当孩子成功时,说“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这样养出来的孩子,不管未来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笑着说“我能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才是最可靠的靠山。这,才是孩子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