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妈妈说家教丨不卷分数重成长,她如何让 "中等生"考进武大

凤网 2025-10-30 阅读数 35994

故事:

“我儿子现在在武大读大二,周末会主动跟我们分享学校的趣事,遇到困惑也愿意跟我聊——作为妈妈,这比他考多少分都让我安心。”近日,谈及自己的育儿故事,长沙市雨花区雅境中学党总支书记尹桂香的话语里没有对“高分”的炫耀,只有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笃定。

从小学时班上十多名的“中等生”,到初中稳居年级前列,再到考入长郡中学、最终走进武汉大学,她的儿子没有经历“培优抢跑”的焦虑,也没有承受“必须拔尖”的压力,在宽松、温暖且充满智慧的家庭氛围中,一步步活成了自主、阳光、有担当的模样。

  1、拒绝“培优抢跑”,筑牢成长根基

“整个小学和初中,我们家从没有过‘寒暑假预科班’的计划,甚至连周末的学科辅导都没报过。”在“别人都在抢跑”的教育环境里,尹桂香的选择显得格外“另类”。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远比‘提前学会知识点’重要;如果为了赶进度剥夺他玩耍、探索的时间,反而会让他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保护这份“好奇心”,她为家庭制定了清晰的“底线规则”,却从不额外施加压力。

“我是教语文的,在我儿子的整个小学到初中,甚至高中阶段,我没有给他多布置一道题目,没增加任何书写作业。”尹桂香说,但儿子同时也要遵守“契约”:“作业必须完成才能出去玩,书写不认真就要重新写。”

有一次,二年级的儿子为了早点出去玩,匆匆写完作业,字迹潦草不堪。

她没有批评,只是默默擦掉所有铅笔字迹,平静地说:“妈妈工作从不敷衍,你的作业也该认真完成。”

那天晚上,儿子重新工整地写完作业时已近八点,却从此记住了“做事要认真”的道理。除了规则,她更看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只会看你怎么做。”尹桂香介绍,从儿子上幼儿园起,家里就立下“家庭规矩”:周一到周四晚上不看电视,家人若需用手机处理事务,必须躲进卧室,避免在孩子面前刷视频、玩游戏。

每当儿子写作业时,她和丈夫就坐在旁边阅读——她读教育类书籍,丈夫看专业资料,偶尔还会和儿子分享书中的有趣片段。久而久之,“阅读”成了这个家庭最自然的习惯。周末和假期,她更愿意带儿子“走出书本”:爬岳麓山、逛橘子洲,去省内各地短途旅行。尹桂香说,虽然儿子小学时成绩只是中等,但专注力强、对世界充满好奇,这正是她最想守护的“成长底色”。

  2、以“无痕引导”培养独立人格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尹桂香认为自己不是保姆型妈妈,而是持续给孩子“力量”的妈妈。高一选科时,儿子面临着“文科优势明显,理科选择更多”的两难。当时,他儿子文科排名稳居年级前几十,理科排名相对靠后,他一度坚定地想选文科。

面对儿子的选择,她没有直接说“理科好就业”,而是花了一周时间,从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官网下载2021年高考数据——把每所高校的文理科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线,以及儿子在全省的预估排名一一整理成表格,放在儿子面前。
“妈妈不帮你做决定,但你要知道,文科招生名额少,竞争更激烈;理科虽然你现在排名不占优,但招生人数多,未来专业选择也更广。”她让儿子自己对比数据、权衡利弊。

那一晚,儿子对着表格看了很久,第二天主动跟她说:“妈妈,我选理科,我想有更多可能性。”

后来,儿子的理科成绩稳步提升,高考时凭借扎实的基础考入武汉大学,用结果印证了自己的选择。“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我不能替他走每一步,只能帮他看清方向。”尹桂香说,在儿子成长的关键节点,家长应该扮演“引路人”而非“决策者”的角色,“自己做选择,自己担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担当、内心强大的人”。

  3、宽严相济,化解“成长挫折”

虽然一路走来,尹桂香对儿子的成长倾注了许多教育智慧,但她也承认,孩子也有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时刻。高二上学期,儿子的月考成绩突然大幅下滑,她隐约觉得不对劲——儿子明明每天都在学习,怎么会掉分?

更让她疑惑的是,平时不缺钱的儿子,那段时间总问她要零花钱。凭借母亲的直觉,她让儿子拿出手机,当看到微信余额只剩20多元,且账单里满是“游戏装备”的消费记录时,她瞬间崩溃了——从初中毕业到高二,儿子竟然花了近万元压岁钱在游戏上。

当晚,一家三口坐在客厅,她没说一句批评的话,只是红着眼眶沉默;丈夫也没有指责,只是跟儿子聊起“自控力对人生的重要性”。

让她意外的是,第二天早上,儿子递来一封厚厚的信,信里写满了自责:“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不该被游戏控制,不该乱花钱……”看到信的那一刻,她抱着儿子说:“妈妈也有责任,没管好你,我们一起改。”

后来,儿子主动把手机、平板放进新买的保险箱,换成老人机用于日常联系;她也和儿子约定“每周五晚上可以玩1小时游戏”,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帮儿子戒掉沉迷,成绩也渐渐回到正轨。“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在孩子成年前,家长必要的监管是必须的。从他律到自律,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尹桂香说。如今,儿子在武大的学业和生活都井井有条,正长成她希望看到的“阳光、自主、有担当”的样子。

“有人说我运气好,养出了省心的孩子,但我知道,这份省心不是天生的,一次次耐心的引导、一遍遍信任的放手换来的。”尹桂香笑着说,她的育儿没有“秘籍”,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尊重他的节奏,接纳他的不完美,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够了。”  


校长说:   

要想让孩子语文拿高分,这项能力最重要

我教了二十年语文,一直觉得语文学习没什么捷径,核心就是阅读,但得讲方法。对小学生,关键是让他们海量、广泛地读健康书籍,别带功利心,先培养阅读兴趣最重要;到了初中,就得在阅读基础上做积累,背一点、总结一点、思考一点,把阅读的“输入”和表达的“输出”结合起来。我教语文时,包括对我儿子,从初一开始就让他每天记三五十个字——可以是我提供的,也可以是他在杂志、阅读材料里看到的好句,之后写作文时有意识地用,语言自然会更精炼。

现在不少家长为了提升孩子语文阅读理解成绩(毕竟这部分占分比重大),会让孩子刷很多练习题,其实这事得看量。完全不做题不行,毕竟需要一定熟练度,就像从不做饭的人刀工肯定差;但大量刷题也没必要,奶奶做了一辈子饭也成不了大厨,学校的训练量基本够了。如果想额外加练,最好先问问孩子的语文老师。我之前有个学生,家长为了让他学习,每科都买一套练习题,做完还要再加一套,亲子关系特别僵。我看了他的语文练习,从专业角度和孩子的情况判断,90%的题都没必要做,就让家长拿给我挑合适的——每科加练都得听专业老师的,不能盲目叠加,光有熟练度没用,得有针对性、讲方法。就像阅读理解,很多时候考的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语感,不是光记套路。

比如“头发像黑绸缎”是比喻句,考试里只说“运用比喻修辞,把头发比作黑绸缎”只能得1分,剩下2分要答出“写出头发黑、亮、顺的特点”。这得建立在足够的阅读积累上,不然孩子可能都分不清“黑绸缎”和“黑棉布”的区别。所以还是要以阅读为主,没有阅读基础的孩子,到了高中语文成绩肯定不突出。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章清清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