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骥
近日,一则“后备箱男孩”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名9岁男孩被发现蜷缩在疾驰的越野车后备箱中,其父亲虽以“荷载不足”“孩子自愿”为由辩解,却掩盖不了事件背后的多重深层问题——离异家庭监护权的失范、儿童人格尊严的受损、社会干预的滞后等。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需要法治、伦理、制度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而这起事件暴露出的诸多环节,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值得全社会进行深刻反思。
法律刚性,如何从“事后追责”迈向“事前预防”的约束升级?后备箱载人事件的违法性,本质是监护人漠视法律义务。后备箱作为非载人空间,无法保障未成年人安全,监护人以“荷载人数”为借口,实则背离“儿童安全优先”原则。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但缺乏监护行为的具体标准。对此,部分地区开始积极探索改进。例如,湖南省2024年修订新增了“监护失职负面清单”,明确监护不当情形及多部门“监护能力评估”机制。这种从“事后撤销监护权”到“事前评估干预”的升级,通过刚性约束重构了监护行为的“安全红线”。
伦理困境,怎样从“工具化”的误区实现“主体性”的认知突围?后备箱事件的残酷性,远超物理空间的逼仄。当法律强调“儿童是独立个体”时,男孩的意愿却沦为“监护人同意”的程序道具。儿童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体,所以监护权本质上是一种“受托责任”,而非“支配特权”。相关研究显示,长期处于“被工具化”环境的儿童,自我价值感低,成年后抑郁倾向概率高。这警示我们,守护儿童人格尊严是不可退让的伦理底线,更是对“人”基本权利的捍卫。
制度防护,何时能摆脱“碎片化”困境,完成“体系化”的重构升级?后备箱事件启示我们,要实现“不让一个孩子被折叠”,必须构建“评估-干预-支持”全链条制度体系。风险评估是首要环节,需建立“儿童利益最大化”的监护评估机制。各地积极推进“儿童福利主任+专业社工+志愿者”模式,从教育理念、情感投入等多维度动态评估监护人,既强化了对监护人履行“受托责任”的监督,也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构建起更精准的权益保护网;即时干预要求打通“发现-处置-帮扶”的快速响应通道。湖南长沙县试点的“未成年人保护智慧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接入公安天网、学校监控、社区网格等数据实现儿童异常状态自动预警,并整合各方资源提供“一站式”维权服务,破解“发现难、响应慢”难题;长效支持需要构建“家庭-社会”协同的关爱网络。广东东莞凤岗镇的“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机制,将政府兜底与社会参与结合,通过社区走访、学校观察等,让家庭获支持、社会力量变“同行者”。
文明觉醒,能否从“私域事务”的偏见达成“公共责任”的价值跃升?后备箱事件的舆论风暴,本质是现代文明对封建监护观念的宣战。从“父母之命”到“儿童本位”,从“家务事难断”到“人人皆监督”,这种认知迭代正重塑监护制度底层逻辑。儿童权利保护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保障儿童权利,如瑞典的“儿童监察员”、日本的“儿童相谈所”等。我国越来越多地区将“儿童优先”理念转化为实践,儿童发展规划将“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纳入政府考核,推进“护童成长”试点、实现“儿童之家”全覆盖,众多未成年人保护志愿者活跃在各地,“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特色品牌覆盖县市区……这些都表明,唯有将儿童权利置于成人权威之上,将保护从家庭私域纳入社会治理,才能筑牢守护童真的铜墙铁壁。
后备箱里的蜷缩身影,应成为制度重构起点。当我们以法治画红线、以伦理护尊严、以体系织网络、以文明唤自觉,方能让每个孩子拥有不被折叠的童年。这是兑现“幼有所育”、诠释“人民至上”、践行湖南“三高四新”蓝图的必经之路,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高度”的体现。
编辑:喜之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