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不忘筌

凤网 2025-07-24 阅读数 10836

文/仇士鹏

《庄子》有云:“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此处以筌(“荃”通“筌”)喻形而下的工具,以鱼喻形而上的道理,意为领会精神实质后,便无需依赖语言等外在形式。

但很多时候,得鱼亦不可忘筌。求学中尤其如此,仅死记一首诗的解读毫无意义,换一首仍会茫然;唯有掌握破题、解意、品情、悟道的方法,才能拿到赏析古诗的万能钥匙。循着典故追根溯源时增长的学识、在诗词意境里洗练出的性灵、与诗人跨时空对话的想象、吟咏中发现的音律之美……这些都是现成解读无法给予的。携筌者会在诗人笔下的风景之外,看见属于自己的“落霞与孤鹜”。而文明之所以绵延,正在于无数后人拿起筌,捕到了更大乃至前人没见过的鱼。

若把筌忘得太久,再拿起时必会生疏。如今键盘普及,写一手好字似乎无足轻重。殊不知方寸笔墨间,别有艺术的洞天!中华文化尤其是汉字文化若失去了蕴藏情感、感悟与审美的书法,魅力和内涵将大打折扣,更别谈“技进乎道”,蕴养浩然之气。琴棋书画曾是文人标配的“秀才四艺”,如今渐成高配乃至顶配。若有朝一日,它们在时光长河中销声匿迹,后人岂不成了守不住先辈财富的浪子?

因此,筌不仅不能忘,更要常用,特别是精神之筌。无论是让思想破茧成蝶、深化对世界与人生的认识,还是曾武装先辈、指引时代觉醒的理论,即使领会了核心,也不能将之遗忘冷落。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很多被忽视的内容,总要在一次次回头看中才会浮现。即使时过境迁,那些经典也会给予我们新的触动与启示。将筌背在身上,我们就不会忘记出发的初心。

如今,“得鱼忘筌”常指事成后抛弃凭借之物,这与范蠡“高鸟散则良弓藏,狡兔尽则良犬烹”的感叹异曲同工。历史上,勾践、刘邦、朱元璋等登顶后,便将功臣弃之如敝屣,甚至痛下杀手,结果既损伤国脉,又在史书中留下污名——他们越是想以掩饰过往维护威严,越遭后人抨击。反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治国、李世民不收回军权且设凌烟阁表彰功臣,这些君主不仅开创盛世,更成就千古流芳的美名。可见,不忘“筌”者,终会收获“筌”所回馈的丰厚成果。

事实上,感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古有韩信“一饭千金”,今有陈忠实成名后不曾忘了在他濒临放弃创作时主动约稿的编辑张月赓,他那句“人要懂得感恩,尤其在你困难时,那个竭力提携你的人”,简朴的话语道尽了为人的准则。

近些年,得鱼不忘筌的内涵还拓展至对自然的尊重与善待。人类自诞生就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发展到今日的社会文明,断不可“吃完饭就摔碗”。自“两山论”提出,以治沙人王有德为代表的环保卫士奋战一线,让身心俱疲的土地,重现了鸟语花香。如今,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森林城市卷起了热潮,不仅让世人鼻尖有清气、庭前有佳木,诗意栖居的理想渐渐落地,更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的蓬勃动力。

得鱼不忘筌,民族复兴之路,必会年年有“鱼”!




编辑:喜之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