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洞下的守书人

凤网 2025-07-24 阅读数 10208

 文/郭之雨

铁道桥的洞口处,新添了一个地摊。一块灰扑扑的棚布上,散落着厚薄不一的旧书,有画报、小人书,也有线装本,大多褪了色,泛着黄。

桥洞像一个无形的闸口,平缓的人流来到这里,总显得有些湍急了,很难让人停下来,所以买书的人寥寥无几。这里经常聚集着几个老头,乘凉聊天甩扑克,而摊主独自坐在书摊边。他很关心这些旧书,总是仔细摆整齐;乱了,再摆,像在生活中一直在安抚淘气的孙子。更多的时候,他鼻梁上架着一副圆片眼镜,安静地看书。

每当列车轰鸣着驶过,桥洞里的回声震耳欲聋,老人却浑然不觉。他总是双手举得高高,鼻尖几乎顶到了书纸,能看清他换行时往下移动的鼻尖。他身形瘦小,单薄得仿佛一阵风能把他卷进书页里。

我住桥西,日常活动范围却在桥东。周末闲逛中,我带着几分好奇走到老人的摊前,开始只是消遣式的随便翻翻,后来一头扎进去,再也挪不开眼。书是好书,瑕不掩瑜,人世间都在。此后,我便成了这个旧书摊的常客。《菜根谭》《弦上的梦》……老人总能把最合我心意的书找出来。我要付钱,他就摆摆手:“书要遇到对的人。”我便带些营养品给他,他便像孩子得到糖果一样开心。

渐渐地,我对老人有了更多了解。他一生无妻无子,唯有满屋藏书相伴。近来,老人的房子面临拆迁,那些书便成了棘手的难题。“扔掉可惜,送人又舍不得。”说这话时,他的手指正轻轻抚过某本传略的裂痕,那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抚摸孩子的伤口。

一日,一对衣着光鲜的夫妇晃到书摊。女人穿着高跟鞋,拿起一本粗略扫过便嫌弃地扔掉后,从被翻乱的书堆上踩过。这一扔一踩,老人顿时气得失了态,指着女子怒斥“可以不买,但是不可以踩”。

可就是这样护书如命的老人,对待学生的态度截然不同。见孩子们翻找《作文大全》《智慧与背囊》《中学数理化》,他总是格外包容。若有学生摇着头失望走,他便主动送上《古文观止》《朝花夕拾》之类的书籍,还说:“每个孩娃都是一朵花,而书是养分,能滋养他们绽放鲜艳。”

拆迁的日子越来越近。一个夏夜,老人突然把一箱书推到我面前说:“收下吧,就当是些老古董。”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有《江畔朝阳》《将军吟》等。在电子屏幕随处可见的今天,那个旧书摊就像一叶搁浅的扁舟,载着纸质时代最后的浪漫。而老人,则是这叶扁舟上固执的摆渡人。如今桥洞下再也见不到那个戴着眼镜的老人了。

这段经历里,最受益的是我。这个夏天,老人把那么多书当作古董赠予我,我也把老人、旧书摊及这段时光当作珍贵的古董收藏在心底。每当我捧读这些书,眼前总会浮现他高举书本的模样——那是一个老人毕生痴迷与坚守的生动影像。



编辑:喜之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