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汉字谐趣人生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要“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那么,如何继承如何创新?
作为长期致力于宣传工作和文化传播的石川,对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有过不少思考和探索——这位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学网高级顾问近年来在工作之余,用文字记录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今日女报/凤网全媒体推出他的专栏,思想可见一斑。
我们取名《谐音汉字谐趣人生》——他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生活体验为基调,用谐趣笔墨,用乐观态度,对一些汉字进行了精妙解读,并用创新思维丰富了其内涵,同时还将谐音汉字进行比较、联系和结合解读,博古通今,言简意赅,读来振奋,予人启迪。
不信,您看——
“扛”与“抗”
文/石川
每每读到那些关键时刻不缺席,节骨眼上不掉链,生死关头敢豁出的英雄故事,看到那些责任面前不推诿,困难面前不低头,危险面前不畏惧,是非面前不含糊的鲜活场景,我的心都会为之一振。
演绎这种故事和场景的角儿,无疑都是能担当、能扛事的人,往往在最被需要的时刻能挺身而出,发挥关键的作用,不仅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而且给人一种神奇的力量,催人奋进。由此,也让我悟到了“扛”与“抗”这对谐音汉字在人之为人中的重要性。
从表面理解,用肩膀承担谓之“扛”。体力强、肩膀厚实,则能“扛”,反之,则是虚弱或脆弱。但人们更多地是将其引伸为心力之承受,心理素质好、耐受力强,经得起风雨、磨砺与考验。而“抗”的意义有多种,最常用的是作抵御、抵制、拒绝、斗争等理解,抵御侵袭,抵制恶习,拒绝诱惑,斗争杂念等。仅从字面看,“扛”与“抗”是没什么关联的。但从一个人的心力壮大和“扛”力提升规律看,它们之间却有相当的关系:“抗”是“扛”之因,“扛”是“抗”之果,“抗”的层级与能量往往决定着“扛”的勇气与重量。也就是说,能“抗”得住各种不良因素干扰的人,才可能敢“扛”、能“扛”和善“扛”。对私心杂念没有抵抗自觉的人,实则是角色期待的亵渎和做人责任的缺失,也无所谓“扛”与不“扛”。
现实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并不明白“扛”与“抗”的这种关系,羡慕“扛”的风光与魅力,却没有“扛”的行动,更没有“抗”的表现与努力。他们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颓废哲学;要么在重大问题上,三缄其口、默不作声,不说话,不表态,仅作“壁上观”;要么一件事,即使关乎自己,但只要有风险,就不敢站出来,生怕“枪打出头鸟”;要么把自己包裹起来,不说真话,而是说一些场面话、客套话和奉承话,言不由衷、阿谀奉承。对待那些貌似超出自己职责范围,似乎与己有关又不完全有关的麻烦事,可以迎上去也可以不过问的情形,更是退避三舍,逃之夭夭。他们虽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依然鼠目寸光,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想他人、团体、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看到和考虑的只是自己,缺乏责任心,缺乏正义感,缺乏大胸怀,表现得格外圆滑和世故。他们从不灵魂深处闹革命,对潜意识存在的贪图安逸、怕苦怕累、怕担风险、怕受指责、怕丢脸面、怕得罪人等私心杂念不检索、不反思、不检讨,更没有抵制和“抗”的自觉。在关键时刻,他们更不可能有站得出、豁进去、冲得上、拿得下的“扛”劲头。他们兴许会过得平安和自在,但其人生只会落得个平平庸庸,在与不在、有与不有,都难给这个世界带来任何的波澜与好处。
敢扛、能扛、会扛、善扛事的人始终受人尊敬、动人心扉。他们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要为之承担的责任,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做;该承担的,即使委屈和难堪也要承担。他们敬畏自然、敬爱人类、敬重职业,在什么角色就尽什么责,有使命感、责任感、正义感和荣誉感,常想着要扛起该“扛”的事。他们懂自然,懂社会,懂人性,也知道如何去“扛”。他们不信鬼、不怕邪,无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做事能成事。他们不只作“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而是“风风火火闯九洲,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在需要的时候,在关键的时刻,哪怕赴汤蹈火和粉身碎骨,都会表现出舍我其谁的精气神,在所不辞、当仁不让、敢做敢当。这样的人是大写的人,拥有侠肝义胆和热肠古道。他们不仅对己负责,还对他人负责、对团队负责、对社会负责。他们之所以有“扛”的英姿,就是平时对各种妨碍“扛”的各种因素进行经常的“抗”,“抗”自私、“抗”胆怯,“抗”投机,“抗”无知,“抗”短视,“抗”懒散,“抗”冷漠,把自己修养成有胆识、有情怀、有爱心、有操守,具有高境界的人。
“扛”,是角色的担当,是行为的负责,也是做人的根本和立世的支柱;“抗”,是与私心杂念做斗争,是一种强大心力的锻造,也是一种胆识造就和能力培植。人生在世,要活出个义胆、活出个滋味、活出个精彩,就不能少了“扛”,更不可忘了对自身潜意识不健康因素的“抗”。
专栏链接:谐音汉字谐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