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元帅,坚决不让高考落榜的儿子“走后门”,只说了一句话,儿子最终考上清华

凤网 2020-05-28 阅读数 54764

编者按:良好的家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涵养好的作风、政风和社风、民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湖南省妇联推出“红色家风润三湘  家国情怀故事汇”系列报道,介绍湘籍老一辈革命家、现代名人等人物好家风好家规的故事,敬请关注。

贺龙:“不近人情”背后的大情大义

策划:湖南省妇联宣传部 

执行:今日女报/凤网

文/欧阳灵溪  漫画/潘晶慧

人物简介: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120师师长,率部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上了年纪,背慢慢变驼,这个在常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状态,却一点也没出现在贺龙的二女儿贺晓明身上。已过古稀之年的她身板依然挺拔,而她说,这是父亲的功劳。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有精气神。”在贺晓明的印象中,她小时候总是给人腰伸不直的感觉,父亲就责令她每天必须靠墙站立一个小时进行自我矫正,这才有了一直保持到现在的良好习惯。2015年初夏时节,贺晓明回到家乡桑植时深有感触地说:“父辈的言传身教,悄无声息地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不近人情”的父亲:让摔断腿的儿子拄拐上学

1946年,延安医院,一个可爱的男婴呱呱落地。他是贺龙的长子,也是他唯一的儿子贺鹏飞。

贺鹏飞出生时,贺龙已经50岁了。老来得子又是家中独子,寻常人往往会更加宠溺一些,但贺龙从不娇惯儿子,还想方设法让他“吃苦”。

贺鹏飞上初中时,一次踢足球时腿部骨折。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换作一般父母,想必会让孩子好生静养直至康复。可刚刚过了一个星期,贺龙就坚持让打着石膏的贺鹏飞去上学了。不仅如此,他还不允许儿子坐他的专车,而是在街上包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每天负责接送。

一开始,贺鹏飞并不想带伤去学校。贺龙对他说:“不要娇,要坚持,打仗的时候,带着伤不也一样执行任务吗?”

就这样,腿伤未愈的贺鹏飞只能每天坚持拄着拐杖坐三轮车上学。久而久之,小小年纪的他也全然没有因为自己是元帅的儿子而觉得不自在。

反倒是一些老战友认为贺龙有些不近人情,贺龙却说:“儿子本来就是普通一员,正好借机让他受到磨炼,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好。”

贺龙从不娇惯儿子,还想方设法让他“吃苦”。

“折磨”完儿子的腿,他也没轻易放过儿子的手。

贺鹏飞在北京市四中读书时,有段时间在学校专门学习抡大锤打铁,回家后累得手指头都扳不开了。贺龙可高兴了,摸摸他的手掌,可是接着又摇了摇头:“不行,光光的!还得继续锻炼!”

后来,贺鹏飞手掌磨起了一层老茧,贺龙才满意地笑了,嘴上还是说:“嗯,有点小成绩了!”

落下“笑柄”的父亲:被挨打的女儿“反咬一口”

对儿子“狠得下心”的贺龙,同样也不娇宠女儿。

“爸爸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勇敢!不做懦夫!”贺晓明回忆说。

贺龙喜欢游泳,也经常带孩子们去游泳,是他们的游泳教练。但和其他教练不同的是,贺龙并不看重游的技术、姿势、快慢,他看重的是孩子们的入水胆量和那种勇敢的精神。

孩子们学游泳时开始很胆小,贺龙就搬个小凳子坐在池塘边监督,并不时鼓励他们:“跳嘛,喝几口水就会了!”有时他干脆到孩子身后,硬把他们往水里推。贺晓明常常被水拍得胸脯红肿、呛水呛得恶心呕吐,贺龙仍然要她练习,直到学会为止。

别看贺龙严厉,他也经常展现出厚重的父爱,给后辈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一次,他用小尺子责打年幼的贺晓明不成,反倒被女儿重重地咬了一口,因而落下“笑柄”——在战争年代没有受伤,和平时期反而被女儿咬伤了手臂。

对儿女的爱,贺龙往往用爽朗的大笑来表达,而且时常边笑边竖起大拇指,以示赞扬。孩子们考了好成绩,他笑;孩子们射击水平得到提高,他笑;在运动会上拿到名次,或者在游泳时超过了他,他也会笑。

“他还特别注意让我们接触文化和艺术。”贺晓明记得,父亲会尽可能抽时间陪伴儿女,领着一家人去观赏《天鹅湖》。孩子们看不懂,他还会事先详细地介绍剧情,慢慢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立下家规的父亲:劝高考落榜的儿子“不走后门”

小时候,贺晓明陪爸爸散步,贺龙忽然问她:“人的衣服应该是怎么破的呀?”

贺晓明不知道爸爸为什么会问这么个问题,就天真地说:“穿破的呀。”

贺龙的眼神认真起来,他郑重地告诉女儿:“人的衣服呀,可以被穿破,可以被洗破,但就是不能被人‘指’破。”

这个“指”就是“千夫所指”的“指”。贺晓明很久以后才明白,父亲想说的是:做人,一定要有良好的口碑,要懂孝道知感恩,不能因人品而被人斥责、指指点点。

有一年在重庆,恰逢贺龙父亲的忌日,他把子女们召集起来,逐一对着搁置在窗台上的父亲照片磕头跪拜。

贺龙说:“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对长辈的追思和悼念,尽管离去的老人不可能知道后人在祭奠他,但后人却不能失去感恩之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大家才会有今天。”

贺龙非常重视孝道。

贺龙倡导的孝道,被儿女们很好地继承下来。到了贺鹏飞这一辈,更形成一种习惯——姊妹中每天必须有一个人在家陪着母亲吃饭。

解放后,贺龙给子女立了不少规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求子女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贺晓明回忆:“我们家有一条规矩,不允许以父亲的名义向学校、组织要求特殊的照顾和待遇,如果这种行为发生了,全家都会非常鄙视,这也是父亲最不喜欢的事情。”

1963年9月,贺鹏飞第一次报考清华大学失利,本想等着父亲出面帮忙。父亲却说:“要想实现人生理想,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努力,再没有第二个途径。”明白了父亲意思的贺鹏飞,在清华附中复读一年后,终于如愿以偿进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

2006年,退休后的贺晓明和妹妹贺黎明一起注册了“贺龙体育基金会”,一直在做公益,包括上高原办学校,扶持老区的孩子,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让先辈精神薪火相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