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20年,她是孩子走出大山的“桥”

凤网 2020-09-09 阅读数 36583

编者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启迪心中的梦想,更给予放飞梦想的翅膀。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是夯实兴国强国教育之基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是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在湖南贫困地区,有一批扎根乡村的女教师,她们虽只是在一个乡村小角落里默默耕耘,却展现着自己生命的极大价值,为贫寒的山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也为孩子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们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天地。她们扎根山区,几十年如一日;她没有舒适的办公室,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却拥有着对贫困地区孩子无私的关爱,拥有着对教育扶贫的执著奉献,默默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嘱咐和号召,切实推动着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今日女报融媒体中心联合湖南各地妇联推出本期“湘村扶智她最美”专题报道,致敬并关注这些扎根贫困地区,为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智力支持的女教师群体。

张琳艳和学生小敏在学校门口的石桥上散步谈心,她喜欢用这种方式,化解孩子们心中的情绪和疑惑,激发他们的自信。

张琳艳:扎根20年,她是孩子走出山村的“桥”

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9月1日是开学日,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学校校长张琳艳起了个大早,站在校门口迎接前来报名的学生们。看着孩子们三五成群从学校门口小河上的石桥走过来,张琳艳有种错觉,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小的时候,我也是走这座桥到学校来读书。”今年37岁的张琳艳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20年前,已经考出大山跳出“农”门的张琳艳又回到大山,在乡村小学里当起了“孩子王”。从小学教师到乡镇学校校长,20年的青春岁月,伴着泪水、汗水和欢笑,汇成她人生的奋斗曲。

水口镇中心原名酃县二中,张琳艳说,这株大树是往届的学生亲手种下,如今已亭亭如盖。

学生作文:《我最敬佩的人》,全班46个孩子都写她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我小时候没人带,就跟着父亲在教室里旁听。”张琳艳告诉记者,初中毕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报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张琳艳被分配到自己的家乡水口镇的平岗完小。学校安排她教六年级语文、美术、思想品德和全校的音乐,还要当班主任并兼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那时,老师们都是自己带米、带菜。住的是一间破旧瓦房,下雨的夜晚,就得锅碗瓢盆齐上阵,听着‘雨夜交响曲’入睡。”张琳艳说,因为学校离镇里较远,交通不便,她在学校常常是一人守着清静的校园。生火做饭,点灯备课,一人住校,教学阅读,简单的乡村教师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张琳艳的到来,给平岗完小增添了不少朝气。在孩子们心中,她既是最好的老师,又是知心的“好姐姐”。她活泼爱笑,踩着学校破旧的风琴,和孩子们一起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校园里常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她喜欢与孩子一起坐在校园的草坪,有时游戏,有时讲故事,读诗读史,把阅读的种子传播于到孩子心间。孩子不再厌学了,喜欢读书了,成绩也进步了。

张琳艳说,点燃孩子心中的信念和希望是教师最紧要的事。她至今记得,在她布置了作文《我最敬佩的人》后,全班46个孩子写的都是她。其中,学生刘烈通在作文中写到:“不知道为什么,张老师似乎有魔力,不只我们班,甚至是全校的学生都很喜欢她。在她的帮助下,我改掉了好多坏毛病,比如逃学、欠交作业……她从不责罚我们,总是脸带微笑,但她与我谈心时说的每句话都让我想流泪,她是最让我心服口服的人。”

张琳艳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

儿子吃醋:“妈妈陪学生比陪我还多”

水口学校是一所低龄寄宿制学校,一年200多天的在校日子,张琳艳几乎没有离开过学校。她的儿子睿睿就曾“吃醋”地说:“要是能做妈妈的学生就幸福了!妈妈陪学生(的时间)比陪我还多。”

小祥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口齿不清,听力欠佳,很少说话。刚进校时,他总爱趴在桌子下,藏在厕所“躲猫猫”,还经常在垃圾桶里扒垃圾往嘴里塞。

得知小祥的情况后,张琳艳帮小祥洗干净小手,带到自己办公室,手把手地带他吃饭,给他夹菜,教他说话。她经常在办公室里准备一些吃的,让小祥有困难就来校长室找她。小祥慢慢学会了叫“姜脑思(张老师)”,还学会了自己穿衣、吃饭。

农村的一些家长仍然重男轻女。学习成绩优异的梅子,初中毕业后就被父母要求南下打工。张琳艳得知后,坐了1个多小时的车,再走了半天的山路,到梅子家找她父母商量:“梅子读书不错,要供她上大学!”后来,梅子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抱着亲爱的张老师大哭一场。

2000年张艳琳初为人师时,在平岗小学与学生们的第一张留影

张琳艳的工资并不高,但她经常拿一部分钱来帮助学生,自己舍不得买衣服,却舍得花钱给学生买书。她还积极为水口学校争取到“阅读•梦飞翔”项目。项目落地那天,她和老师们一丝不苟地包着新入库的图书,直到深夜。“农村孩子上学条件比不上城市,阅读是成本最低、最容易对孩子们产生影响的一条路。”

“我们做老师的,就是孩子的‘桥’,引导他们往外走。就像我在开学典礼上说的,我最大的心愿是能为家乡多培养一些人才,不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让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站在学校外的小桥上,望着对面连绵的青山,张琳艳坚定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