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素梅 刘红红
最近,《狂飙》收官。该剧自播出以来,几乎冲上所有传播平台话题和流量的前列。作为一部扫黑剧,《狂飙》还隐藏着相当多的家庭教育启示。纵观全剧,回顾剧不缺的大嫂陈书婷,继父是强盛集团董事长高启强。庞大的财富背景,强大的人脉背景,丰厚的教育资源,母亲陈书婷对高晓晨也寄予极高的期望。可是,成年后的高晓晨,并未如大嫂所愿。
其实,高晓晨的结局看似始料未及,却又有迹可循。这个“迹”,就藏在高晓晨父母的家庭教育细节里。剧中的“大哥”高启强与“大嫂”陈书婷虽有权势、有手段,但在家庭教育中,处处“触中高晓晨这一角色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怎样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的。
(图源/剧照)
高晓晨第一次出场,约莫五六岁。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还有着过人的钢琴天赋。长大后的高晓晨,却是一个染着黄头发、满身戾气、游手好闲的少年。他除了飙车、跟朋友胡闹,还制造了“二.二八”持枪抢劫案,最后被判有期徒刑五年。
高晓晨成长的背后,有着一对怎样的父母呢?亲妈是人脉手段都雷”:缺少共情,否定孩子情绪;疏于引导,强调孩子服从;缺少榜样,影响孩子价值观。
缺乏共情,漠视孩子情绪
剧中,高启强没征得高晓晨的同意,就把他的八音盒送给了瑶瑶,高晓晨生气地哭了。陈书婷数落了几句高启强后,就开始训晓晨:“屁大点的事,你哭什么?把眼泪擦掉!”
生活中,不少父母们也会犯类似的错。当孩子说:这个比赛,我不敢参加。父母说:有什么不敢的!这么胆小!当孩子说:我这次没考好。父母说:让你好好学,你不听,这下知道了吧!当孩子说:同学在背后说我坏话,我很生气!父母说:生气干什么?专心搞自己的学习!
父母的“听”是带有选择性的,父母往往只接受到了孩子表达的事实信息,却没有接受到孩子的情绪信息。一听孩子表达的是“负面情绪”,就赶紧“否定”,试图以此“终结”情绪,但情绪只有被接纳才能被放下。只有理解了孩子,孩子“放下”了情绪,才能更好地恢复理智,获得成长的力量。
《共情的力量》有言:“共情就是那束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暗,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只有共情,才能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心。共情,是沟通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缺乏尊重,强调孩子服从
剧中,晓晨第一次出场是警察上门调查其生父的死因。出于保护母亲的本能,他拿着玩具枪对着警察扫射。不料母亲直接对他扔过去一个玩具,当场呵斥他,还强迫他对警察道歉。他很是委屈,但惧于母亲的威严,只能低头认错。后来,当高晓晨已经是个大人后,母亲陈书婷对待他的方式还是“吼”,大喊“一二三”。表面上看,能管住高晓晨的只有他妈妈,但这种对孩子不尊重、简单粗暴、逼迫压制的教育方式,只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冲动、任性、目无一切、肆意妄为......
现实生活,不乏惯用强权方式让孩子服从的父母:“我们是父母,我们说了算!”“我们是父母,你懂什么!”于是,孩子报哪些课外班,穿什么样的衣服,甚至交什么样的朋友……统统都要听父母的。
在这样的家庭中,慢慢地,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变得非常的不自信。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强势、强权,对孩子的强迫,是打击孩子自信的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是外向的孩子,父母的高压,会让他埋下了逆反的种子,他会变得非常叛逆。如果是内向的孩子,就会变得一味屈从,十分怯懦。
“强权”底下无成长,家庭教育中父母“恃强凌弱”实施的意志,通常是父母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终将导致亲子关系渐行渐远,或两败俱伤。
缺少榜样,影响孩子价值观
剧中,高晓晨的成长其实也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其中有这样一幕,晓晨遭高启强的对头绑架被解救后,高启强为了自身利益,竟然教孩子撒谎。这样的教育,孩子怎么可能学好?另外,陈书婷严禁高晓晨插手高启强的“世界”,而且也不止一次警告高启强,不得让高晓晨涉足他的“世界”。但是,日常生活中,陈书婷和高启强的交谈与事情,并没有回避高晓晨,甚至当着高晓晨的面进行。
生活中,有些父母天天刷手机,却指责孩子不好好学习;有些父母易冲动、天天吵架,却指责孩子脾气冲,不尊重长辈……
对孩子提要求很简单,只需要出张嘴就行了,但是对自己提要求却很难,需要自律和毅力。《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儿童的学习是主动的,从出生前就已开始并持续发生着,有时是通过直接的指导进行学习,但大多数情况下儿童是通过观察、模仿和主动与环境互动进行学习的。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种种行为,以及与父母平日里的接触,会形成自我认知,进而模仿,从而影响孩子自身的性别认知、智力培养和性格完善等。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让自己的事业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处在自己的正能量中。当父母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孩子的未来才有方向。
当然,从高晓晨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能总结:养育孩子,应该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帮助孩子完成寻找自我同一性。正如纪伯伦在《致孩子》一诗中所写的那样:“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属于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成为的儿女。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而不是从你的身体,分裂而成,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不是你所有。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而不是输入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考量。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可以遮蔽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心灵属于明天,那个你即使在梦中,也无法企及的地方。”
不少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从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为对方设计了一条自己想象当中的“康庄大道”,还把这种“设计”叫做“爱”。他们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用“爱”的名义,扼杀了孩子的自由,把自己的好多欲望都加诸在孩子的身上,包括一些梦想。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而是成为他自己,让孩子正确建立一个性的同一感或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得的应有的位置。
从陈书婷夫妇对高晓晨的家庭教育方法,我们也可以总结:养育孩子,也要成长自己,把育儿视为一项专门的功课。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的日常便能推断出一个家庭的状态,因为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而孩子则是父母的影子。
育儿不是一场“狂飙”,而是一场修炼。
编辑:鸢尾蝶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