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与“飞天娃”的7年创新实验

凤网 2025-10-16 阅读数 18760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上、下、左、右,加快速度,注意前方障碍物……”10月15日,邵阳新邵县酿溪镇第三完全小学和新邵县思源实验学校的操场上,无人机社团的学生们正在进行飞行训练。最小的学生才刚上三年级,但已经满怀热情地学起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这是孩子们每周最爱的科技课堂。

酿溪镇第三完全小学教师陈儒是这群孩子的指导老师,七年来,他带着一批从未接触过“飞行”的农村孩子上无人机课,从零基础摸索到斩获国家级赛事冠军,从模仿飞行原理到设计物流投送装置,这群大山里的少年或许未曾见过都市科技馆的穹顶,却在焊接电路板的火花中点亮了创新思维,在飞速穿梭的飞行器上重构着探索蓝天的梦想。

孩子总是主动找陈儒沟通飞行技巧。

乡村学校里的无人机课

7年前,扎根乡村教育多年的信息科技教师陈儒来到新邵县思源实验学校任教,平时最大爱好就是“捣鼓”航模和编程的他,恰逢学校要推进学生科创教育。“我想让更多农村孩子对科学知识不再茫然。”于是,陈儒接下了组建创客工作室并进行教学的担子。

这是一个从零开始摸索前进的过程——那时,机器人、无人机对乡村娃娃们来说,还是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高大上”事物。而全县在编在岗的信息科技专职教师极少,农村孩子不要说学无人机,有些就连电脑也不会用。为此,陈儒自费学习了无人机编程、人形机器人、3D打印,还拿到了CAAC(中国民航局)无人机操控员执照,学校也用有限的经费出资购买了一批学生竞赛专用无人机设备。

对孩子们来说,无人机是一门很新奇的课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机械、电路电子元件、空气动力学、编程,原本枯燥的物理基础知识搭上了飞行的翅膀,一下就变得生动起来;懂了飞行的基本原理,兴趣颇高的学生们自己也能尝试焊接、调试飞行器,无线电遥控、选择传感器、试飞,一步一步把理论变成实践。

无人机操作看似简单,实则易学难精。陈儒告诉记者,在学校的无人机社团里,孩子们大部分都需要经过一年时间的基础动作训练,才能熟练上机、减少炸机率。“例如目视操控,学生们会先练习悬停、直线飞行,再进行弯道、穿越高低圈的组合动作训练。而对于FPV(第一人称主视角)操控,则会先让他们上模拟机。”

成系统的教学体系,逐渐启蒙了孩子们对于科技的热情。每周组织3次活动的创客实验室,常常爆满,申请来社团的孩子更是挤破了门槛。在操场布置好的赛道上,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上了科学。

孩子们飞出新高度

乡村教师基本秉持同样的信念:让孩子走出大山。但在山窝窝里的孩子们要以什么样的期待走出去?无人机课给了这个问题很好的答案——每双沾泥巴的手,也都能触摸星辰。

从基地顺利起飞,操纵机器穿越圆环、盘旋翻滚、竖井腾空、消灭敌人、消除障碍,最后成功返回着陆,整个过程用时只有44秒……陈儒还记得无人机社团里最出色的学生——初三女孩何怡。她成绩不算特别优异,但有想法敢实践,热爱飞行,2020年参加湖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是学校里第一个获赛事第一名的孩子。

陈儒带着学生参加比赛。

“她参加的是竞速比赛,追求极限速度下的精准操控。”赛道的理解、空间的感知、飞行线路的设计、器材的组装与调试,这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而女孩很有想法,在赛前主动找到陈儒沟通飞行技巧,根据规则针对性突击训练,“从调试设备到根据飞行习惯适应赛道,都是她自主完成。”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她的心态稳定,毫无失误地拿到了满分。

7年时间,无人机社团有30余名学生曾获得国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无人机大赛、青少年体育模型比赛暨人工智能创新挑战大赛一等奖。在今年7月举办的湖南省青少年科技体育比赛中,从无人机课堂走出去的12名学生在4个组别里都斩获了一等奖,还有不少学生成为科技特长生。

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并不只有各类竞赛中取得的成绩。2022年,陈儒从新邵县思源实验学校调任新邵县酿溪镇第三完全小学党委副书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无人机社团在两所学校都留下了足迹。“老师,我们设计了一款飞行器,能通过断电控制电磁铁,从通道中吸取铁块后投放到远处的篮筐里,这是不是像物流行业里应用的无人机?”很多次上完无人机课,学生们都会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实践探索和团队配合令人惊喜,也很愿意展现出来。”

如今,无人机课堂的螺旋桨声早已穿透山间云雾,化为乡村教育创新的清晰印记。在学生们眼中,飞行器不仅是操控手柄下的机械装置,更是连接科学与想象力的桥梁。“我相信,科学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等待未来的丰收。”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