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她丨从青楼女子到单亲妈妈 董竹君缔造锦江饭店的传奇神话

凤网 2016-12-06 阅读数 285091

1914—1918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与大女儿国琼

文/魏剑美

1997年12月6日,19年前的今天,传奇女子、我国早期女企业家董竹君逝世,享年98岁。

说她是“传奇女子”丝毫也不夸张:她12岁被卖入青楼,14岁跳出火坑与国民党人夏之时结婚,18岁成为显赫一时的都督夫人。经历婚变的她勇敢创业,在数次失败之后创办了著名品牌“锦江饭店”,成为上海滩首位女老板。建国后她大义凛然,将价值15万美元的饭店无偿奉献给国家;到晚年她还出版了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被拍成电视连续剧《世纪人生》……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回顾董竹君百转千回、跌宕传奇的一生,最为了不起的一点就是,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之中,她始终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将成功和幸福寄望于命运和他人。

董竹君出生于上海一个贫寒的家庭,身为黄包车夫的父亲因病重,将她以300大洋抵押在妓院卖艺不卖身。这对年仅12岁的她来说不啻灭顶之灾,但小小年纪的她懂得,要逃离火坑必须得自己想办法。她一方面发挥自己人靓嘴甜嗓音好的优势,赢得身边人等的关照和各路客人的好感,另一方面留心客人中的侠义之士,寻求脱身之方。当时,同盟会员、四川副都督夏之时因为被袁世凯通缉而浪迹上海的烟花柳巷。董竹君相中了这个英俊豪放的革命志士,却拒绝让他出资为自己赎身,她的理由很简单:我又不是一件东西,将来哪天你一不高兴就说我是你花钱买的!为此,她丢弃全部的金银首饰,逃离青楼,与夏结合。但她事先提了三个条件:第一不做小老婆;第二到日本后送她求学;第三将来归国他管政务自己管家务。

类似的才子佳人故事不少,但像董竹君这样一开始就确立家底地位和人格平等的清醒女子并不多见,尤其是她明确的“求学”愿望,更是不愿也不会仰男人鼻息的一种宣言。事实也证明了她的远见。在从日本归国后,丈夫虽然一度成为显赫的四川都督,但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让夏突然失势,郁闷的他意志消沉,甚至沦落到整日搓麻和吸食鸦片的地步。与此同时,他对连生四个女儿的妻子也是越看越不顺眼,冲动之下甚至还拔枪威吓。董竹君忍无可忍,终于愤而出走,带着四个女儿回到上海。她就不相信,一个具有智慧勇气和勤奋的女人难道还养不活自己和四个孩子?

董竹君在成都有过办厂的一些经验,因此她典当细软,又找到早些年的朋友,一起办起了群益纱管厂。但产品销路不好,只能勉强维持。又值战乱,日机炸毁了她的厂房。眼看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自助者天助之,她的有心和努力终于赢得了命运的垂青。1935年3月,在义士的援助下,转变思路的她创办了“锦江川菜馆”,大获成功。接着她又创办了“锦江茶室”。当时她万万没想到,由这两个“锦江”牌号合并而成的“锦江饭店”居然成了中国最知名的顶级饭店,建国后成为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在上海开会的地方,还先后接待过4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

当然,一个弱女子要想在上海滩这样复杂的地盘创业发展谈何容易,她既要应付杜月笙、黄金荣这样的黑恶势力,又要在国民党人和日本人之间周旋,同时还涉及到与共产党地下人士的关系处理。“八一三事变”后,入侵日军对董竹君威逼利诱,要她去日本军部开分店。董竹君决然出走,誓死不从。在菲律宾颠沛流离,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和兵乱劫掠之险,靠做点小生意聊以度日。直到1945年1月抗战胜利前夕,她才带着一家人回到上海,重新打理她那面目全非的两个“锦江”品牌店面。

董竹君的命运百转千回,历经苦难和颠沛,也穿越繁华与璀璨。她始终坚信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必须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不仅自己终生秉持着这一信念,更将之贯穿到对四个女儿的教育当中。培养她们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品性;给她们看进步文艺书籍,讲解人生道理;锻炼女儿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甚至让年仅12岁的女儿一个人从上海去南京接济亲戚。当年鲁迅先生在一个暑期学校做《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演讲,尽管董竹君知道孩子们都还小肯定听不懂,但她还是带上四个女儿一起去听,为的是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也正因此,她的四个女儿后来都各有所成,成为她最大的欣慰。

不能不说,董竹君的人生不仅仅带着奇幻的传奇色彩,更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它烛照着旧世纪女性奋斗的历史,也启迪着新时代女性自我的实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