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丨读《我与地坛》,我只教了这两句话

凤网 2024-01-03 阅读数 6237

 文/朱新庆

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用了十五年时光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文章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节选了《我与地坛》的第一二节。而对这样一篇经典散文,我却只教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句话选自第一节,它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

“这句话打动你了吗?它到底好在哪里?”我问学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学生甲说。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过程。”学生乙补充。

“最打动我的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觉得这句话很特别。”学生丙说……

 是啊,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呢?特别在“它有对死亡的思考”。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是没有死亡教育的,我们是“怕死”的,怕到忌讳说“死”这个字。“见背、捐背、弃世、作古、西归、羽化、圆寂、老了、走了”,都是我们对“死”的避讳称呼。

 但是,在史铁生这句话里,“死亡”并不可怕,“死”变成了“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不是很特别?

 “在现实生活里,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把死当成一个节日?”我的追问,让学生陷入了沉思。最终,我们还是在史铁生身上找到了答案。

 史铁生双腿突然残废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只想以死来解脱,这个时候,他是不会把“死”当成“一个节日”的。直到他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里,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双腿残废了也要绽放生命的活力,“一个人,出生了,‘什么时候死’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他才会对生命有此达观的观照。

 蒙田说:“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蒙田的话可以用来为史铁生这句话作注。但史铁生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娓娓道来,自能抵达一种能为平常人所理解又难以企及的不一样的境界。

 第二句话:“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句话选自第二节。第二节是《我与地坛》最为感人的部分,作者对母亲的刻画以及对母亲的爱,远离了热烈、哭号、哀励、宣泄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达方式。譬如这句话,通过这平静如水的文字,用一种内敛到近乎压抑的语调,讲述着母亲过早离世带给他无法挽回的损失与至痛。可以说,这平静压抑的背后,又蕴含着充沛饱满、风雷激荡的高贵的情感。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么痛的领悟。

 我引用《论语》稍加发散。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我问学生:“结合史铁生的痛的领悟,现在同学们是否理解了《论语》中孔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学生甲说:“做子女的也要关心父母,忧父母之疾。”

学生乙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的不幸在父母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所以做子女的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工作好,学习好,生活好,不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孝顺。”

 孺子可教,我非常开心。

 早几天,我儿子要回公司去上班,我送他到机场,离别之际,我填了一首词——《鹧鸪天·送别》:

晓来风定雨式微,青云隐隐露晴辉。今宵应有峨眉月,可让离愁有所依。

长相忆,盼君归,恨它聚短又分离。此身愿化穿云燕,万水千山伴汝飞。

 我这首词其实还有另一个版本:

晓来风定雨式微,青云隐隐露晴辉。今宵应有峨眉月,可让离愁有所依。

盼君归,怕君归,无端梦里恨飞机。此身愿化穿云燕,万水千山伴汝飞。

 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

 学生们纷纷说,喜欢第二个版本。

“‘盼君归,怕君归’,看似矛盾的语言带来情感的张力。”

“‘怕’字用得好,怕短暂的相聚后又要长久分离,更添烦恼与离愁。”

“梦里都在想这个事情,所以看似无厘头地‘恨飞机’的心理,实际是一种不愿分离的情感期盼。”

 我不由感慨“学生们懂我”。确实,我自己也是喜欢第二个版本的,但我发朋友圈时,用的是第一个版本。“结合史铁生的人生感悟及孔子的话,同学们能理解老师的选择吗?”我再问学生。

 “老师是希望儿子一帆风顺。”

“恨飞机,有点不吉祥,老师害怕一语成谶,怕飞机出事。”

“我理解了,老师也是典型的‘父母唯其疾之忧’。”

“我理解了,老师是为了儿子,牺牲艺术。”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只是老师,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一样,希望同学们记住史铁生的话:子女的不幸在父母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下课前,我们这么总结。

 我常想,美是什么?美是细节,美是情感,美是无目的的快乐,美是生活里的教养。我不知道我这种审美算不算“生命语文”,但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影响到学生的生命。


编辑:鸢尾蝶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