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藤亚也
文/魏剑美
1988年5月23日,即29年前的今天,是日本畅销书《一公升的眼泪》作者木藤亚也逝世的日子。那年,她还未满25岁,却要带着坚强和遗憾,与这美好而又残酷的世界告别。自从15岁患上不治之症,在这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十年里,她已流下一公升的眼泪,然后又准备好无数公升的乐观与勇气,坦然面对死神的到来。
木藤亚也1962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是一名很普通的日本少女,但她的故事却感动了日本以及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她本来可以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冀和愿望,可以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但在她15岁的时候,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巨大又残酷的玩笑,她确诊患有一种罕见的绝症——脊髓小脑萎缩症。
这种病症是由支配身体运动神经的小脑、脊髓发生病变,使掌管身体运动各机能的器官亦逐渐随之发生病变并丧失运动功能,但是大脑却与病发前并无二异。所以木藤亚也要清醒地感觉到自己手脚活动、说话、吃饭等机能渐渐丧失,最后终将因呼吸运动停止抑或器官衰竭而面临死亡。面对这依次发生的身体障碍,这大约宛如凌迟一般痛苦,她能做的却只有默默承受。因为对这种罕见的病症的研究,在当时的医学界也几乎是一片空白。
随着木藤亚也病情的日益加重,她不得不脱离原本的生活轨迹,退学进入医院治疗。一个花季少女,在含苞待放的美好年华里,就已收到了死神的通知,她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可想而知。她的母亲木藤潮香是一名职业保健师,面对病情一步步加重的女儿,在各种焦虑与不安中,依然温柔地坚毅地面对一切,她用保健师的知识及一个母亲巨大的温柔和关爱,给了亚也人生的方向和信念。
其实亚也的故事之所以会感动每一个人,是因为她带给大家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面对不可逆转的死亡,你还能做什么?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不是随时都要面临死亡的威胁吗?每一次疾病的发生,每一个意外的来临,都有可能让我们站在死神面前。谁也不可能清楚自己生命的旅程能走多远,最终又通往何方。
就像周国平说的:“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然而,即使掉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的存在,时刻感觉到它的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每一寸美好的光阴上面。”然而,亚也与大多数人最大的不同,莫过于要直视这如太阳般耀眼又灼人的“死”,无论内心多么恐惧与无奈,都没有办法忽略这一难以面对的事实。
日剧《一公升的眼泪》剧照
“生在这个世界的感觉真好,活着的感觉真好。哪怕只有一次,我也希望能让女儿感受到这样的心情。亚也生命障碍的高度越来越难以跨越,身为母亲的我,只希望让她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即便恶疾缠身,能活着呼吸着感受着,这本身就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活着”的喜悦已经逐渐麻木,也许只有死亡悄然而至,你才会突然惊醒,能再看着听着这精彩世界,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在妈妈的鼓励下,木藤亚也开始每天写日记,她开始记录生命里所有微小却又有意义的每一步,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她在日记中写道:
不要着急,不要贪心,不要放弃,谁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将手贴近胸口,听见扑通扑通的心跳好开心,因为我还活着。
停下脚步活在当下,即使总有一天会失去。把放弃的梦想托付给谁不是也很好吗?
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日剧《一公升的眼泪》
亚也的日记《一公升的眼泪》由母亲整理并出版,在她未去世之前就获得了很好的销量,这些文字给予更多的人勇气和力量,不仅让数以万计的人感动,更让人们去思考生命的问题。日本导演冈村把这位少女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更是将“木藤亚也”这个名字铭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而最近,中国的一条新闻也是刷爆了微博和朋友圈,那就是:一位单亲母亲花29年把重度脑瘫儿子送进哈佛大学!也许“哈佛”和“北大毕业”与“重度脑瘫”形成的巨大反差成功地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但真正感动人们的应该是那些背后的故事:他们如何历经难以想象的磨难,一步步地走到了这里。这位单亲妈妈和木藤亚也的妈妈一样,都心怀巨大的母爱,用宽广的胸怀承受着无法想象的精神重压,却温柔陪伴着孩子勇敢地跋涉,用每天的微小而琐碎的努力,一小步一小步地去翻越那如高山一般宏大的挑战。
在心理学界有一个词叫做“最佳程度乐观”,是要我们接受当前面临的现实,甚至拥抱这样的挑战,然后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每个人即使孩子也都不是没有能力的玩偶,在磨难面前,我们都有自己的韧性,也有能力逐步适应人生的巨变。即使面对死亡这令人万念俱焚的事实,你也一定能够找到自己还可以做的事情,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让自己活着的每一天更有意义。
木藤亚也选择写日记去帮助和鼓励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们,选择将自己的遗体捐出,帮助医学界对这一绝症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正是因为她最终拥有了这种乐观与坚毅,她才能微笑着从容地面对死亡,尽管心里万般不舍与遗憾,但她还是可以说:“妈妈,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在了,你也不要为此伤心难过。我的人生虽然短暂,却充满着母爱与亲情,我真的感觉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