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她丨陶行知百年前为什么说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女性的教育

凤网 2016-10-19 阅读数 403273    赞 3

教育家陶行知

文/魏剑美

10月18日,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25周年诞辰。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其思想和实践深刻影响了我国现当代的教育事业,“教育是立国之本”就是他的名言。而其首开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更是为人称道、彪炳史册。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男女教育平等已然是题中之义。但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却不啻于洪水猛兽。陶行知1917年8月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次年3月任教务长,就开始谋划打破不招女生的坚冰。他首先提出《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作为过渡,即允许女子以旁听身份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尽管反对的势力始终非常强大,但陶行知还是顶着压力,与北京大学相约于1920年夏开始正式招收女生。但让人尴尬的是,南京高师拟招180名女生,实际上只招到区区8人。尽管如此,这已经是中国人自办高校中石破天惊的大事,创下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

今天我们来回顾陶先生招收女生的理由,仍然颇受启发。除了强调男女均为社会建设之力量这一常识之外,陶行知特别指出:“女子富于感化性,能将坏的男子变好,并且可以溶化男子的性情与人格——所以欲使男子不致堕落,非从女子教育着手不可。”与此同时,“女子受教育,必定十分顾及他子女的教育,不似男子的敷衍疏忽。所以普及女子教育,不但可以收到家庭教育的好效果,并且可以巩固子孙的教育。”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陶行知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并非男子的受教育程度,而恰恰是女子的受教育程度。“一个国家文明之高下,可以拿女子教育来决定。在重视女子教育的国家,这个国家必定是兴旺的,而轻视女子教育的国家是靠不住的”。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大声疾呼“少年强则国强”,成为百年来的共识和最强音。事实上这也是当时蔡元培、鲁迅、胡适等有识之士共同呼吁和提倡的“幼者本位”思想。与此同时,他们所提倡的“女性本位”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后的“妇女能顶半边天”提法,固然强化了女性的自觉自省意识,但也颇多过犹不及之处,譬如在农村,几千年来都不曾有妇女参与的重体力劳动,就让妇女分担了“半边天”。

我们今天说“女性本位”,是强调女性的优雅、从容与创造。只有暴力的社会,才强调强势之力量,统摄之威仪,牺牲之壮烈。“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走”,一个文明的社会是母性的,是温和的,是创造的,是慈爱的,因而也是充满爱和美的。陶行知强调以女性的文明程度来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确实是有其深意和远见的,绝不止于居高临下的“怜爱”与“关照”。

然而,陶行知对女子教育的认识还不止于此,他锐敏地意识到社会的进步不仅取决于男性对于女性的态度,根本上更需要女性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与自我创造。不少女子婚后特别是育后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沦为纯粹的家庭妇女,而放弃了自我的学习与发展。针对此,一生力倡“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的陶行知特意强调女子应该要有“社会大学”的意识,从学校毕业的第一天恰恰是开始社会学习的第一天。事实上,一百多年来的很多问题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本质上还有着高度的同构性。女性教育如此,女性权利如此,女性意识尤其如此。“女性强则国强”,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一个自信的国度,应有如此的远见与大气。

作者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