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剑美
25年前的今天,也即1992年7月11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姐”——邓大姐邓颖超病逝。
毫无疑义,邓颖超是因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的夫人,备受世人关注。但不少人感到困惑的是:相比其他一些领导夫人,邓大姐可以说完全不显山不露水,在总理生前从没出任任何要职,更没有参与那些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喜欢八卦的人们更是好奇:周恩来作为堂堂的“四大美男子”,何以对这位貌不出众的女子情有独钟一辈子不离不弃恩爱有加?
其实就连邓颖超自己都坦言“没有恩来漂亮”,也没有他之前的女朋友漂亮。所以,当周恩来对她表白的时候,她简直不敢相信。周恩来仪表堂堂,学识不凡,而且还是声望甚高的学生领袖,身边多的是倾慕者。
用今天年轻人的眼光来看,或许很难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革命信念与道德追求。譬如,周恩来一度是最坚定的独身主义者,认为爱情和婚姻会损害一个进步青年的革命意志。直到后来到了法国,他才认识到恋爱与革命并非对立关系,马克思与燕妮、列宁与克鲁普斯卡娅都是理想的革命伴侣。而身边的好友蔡和森、李富春也分别与向警予、蔡畅建立了革命家庭。朋友们纷纷劝他也选择一个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其实当时周恩来身边就有一个被公认为与他非常般配的女性:张若名。张与周早在1920年抵制日货运动中就一起坐过牢。同在法国工读的她也是革命活动的积极分子,法语好,能力强,人又长得漂亮,这样的一个女孩自然在哪里都是焦点。
但周恩来经过慎重的思考,最后决定追求在北京师大附小当教员的邓颖超。他的表白方式也非常独特:寄上一张有共产国际领袖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头像的明信片,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对于一颗同样热衷革命、时刻准备献身革命的心灵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动人的情话了。
周恩来何以选择邓颖超而放弃张若名呢?多年后周亲自对自己侄女说,张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作为革命的终身伴侣她不合适”。道理其实也简单,张出身富裕家庭,心高气傲,性情刚烈。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但却并不适合做一个革命领导者的夫人。相比之下,邓颖超的善解人意、包容隐忍与周恩来的才情飞扬、气贯长虹更能相得益彰。
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为了不影响周的革命事业,邓第一次怀孕时甚至不告诉丈夫,一个人偷偷打了胎。不幸的是,第二次怀孕却因为难产而致胎儿夭折。这也使得两人没能留下后代,成为一大遗憾。
虽然贵为总理夫人,但邓颖超安于隐藏在光环的背后。身为老资格的革命者,邓颖超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是非常自信的,但职务上安排却一直被丈夫有意压着。她对此没有怨言,而是甘心做“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为一个大国总理做着琐碎繁杂的事务。甚至在江青、叶群等首长夫人接连进入政治局的时候,资格老得多的邓颖超却还因为一个妇联的职务而被丈夫反对。不免有人为邓叫屈,邓却轻描淡写地说:“我做了名人之妻,有时也要有点委屈嘛。”“邓大姐”的深明大义、雍容大度,不仅让日理万机的一国总理少了后顾之忧,更为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小环境,于家人、于亲友、于同事、于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争取到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周恩来的婚恋智慧。不计成本、不顾得失的所谓纯美爱情固然浪漫,但假以时日,却往往因为性格不合、志趣差异、三观抵牾而落得不欢而散的结局。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不合”“差异”“抵牾”很多都是事先就可以预知的。人们常说“职业规划”这个词,而很少有人提及“婚恋规划”,乃是因为欢喜着爱情的非理性与不可知,厌恶着它的功利与烟火气。但其实,洞悉自己的内心需求,给自己做一个相对准确的人生与爱情定位,恰恰是为婚恋得以浪漫进行一辈子的保证。从邓颖超的婚恋经历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婚恋优势并非简单的条件相加,譬如颜值加学历加职业,而是恰巧与某种志趣某种性情的人珠联璧合。
刚刚看到的一份资料说,婚姻的第一杀手并非“出轨”“婆媳关系”“收入差异”“子女教育”等,而是两个人“无话可说”。如果两个人相得益彰、琴瑟和鸣,即便一辈子都只是平平常常经历、柴米油盐的生活,也是多么幸福的一生!